“下周上班时间有变!清明放三天,不调休!” 这条消息一出,办公室里哀嚎一片。说好的小长假呢?怎么就缩水成了三天?

这“不调休”三个字,简直像一把刀,精准地插在了打工人的心口上。说起来,放假这事儿,好像永远是个薛定谔的猫。没放的时候,盼星星盼月亮;真放了,又觉得时间不够用,刚热身就结束了。更扎心的是,看着别人晒出国游、自驾游的朋友圈,再看看自己只能在家“葛优瘫”,这滋味,谁懂啊?咱们先来算笔账。清明节,三天假,看似不多,但好歹也是个喘息的机会。高速免费,也算是国家给咱打工人的一点小福利。但仔细想想,高速免费这事儿,受益最大的,真的是咱们这些普通人吗?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啊,省了路费,可以多吃几顿好的。但别忘了,高速免费的时候,也是堵车最严重的时候。原本三个小时的路程,可能要开六个小时。这多出来的三个小时,难道不是另一种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甚至还有安全成本。而且,高速免费,刺激的是短途自驾游。那些原本就计划出行的人,固然能省点钱,但更多的人,可能是为了“薅羊毛”,临时决定开车出去溜达一圈。结果呢?景区人山人海,道路水泄不通,体验感直线下降。

站在景区的角度,他们当然欢迎高速免费。人越多,生意越好。但他们真的关心游客的体验吗?恐怕未必。毕竟,人流量上去了,服务质量却很难跟上。宰客、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再说说那些没车的人。高速免费,跟他们好像没什么关系。他们只能选择公共交通,或者干脆宅在家里。

这无形之中,也拉大了社会差距。有车的人可以享受免费的通行,没车的人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高速免费当成一项惠民政策时,是否忽略了它背后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种“一刀切”的政策,真的能让所有人都受益吗?还是说,它只是让一部分人更方便地“薅羊毛”,而让另一部分人更加边缘化?其实,关于假期安排,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呼吁增加带薪休假,让大家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有人建议实行弹性工作制,让大家可以错峰出行,避免拥堵。但这些建议,往往很难落地。

原因也很简单,落实这些建议,需要企业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第一要务。员工的休息权,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清明放假三天,不调休,与其说是国家给的福利,不如说是打工人争取来的“安慰奖”。我们当然应该感谢国家,但更应该反思,如何才能让假期真正成为一种福利,而不是一种负担。也许,我们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假期安排,还有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员工的休息权,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尊重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当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为了“薅羊毛”而挤破头,当每一个打工人都能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也许,那才是真正的“清明”。而现在,还是先想想怎么避开拥堵,才能不辜负这三天难得的假期吧。毕竟,生活再难,也要笑着活下去,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