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老总是三野总司令,为什么元帅排名在刘伯承与贺龙后面

历史系小狼 2025-04-25 18:15:33

1955年那会儿,咱们国家头一回给全军授衔。好多给新中国拼了命打江山、立大功的将领们,都拿到了跟他们过去的功劳、本事,还有现在手上的活儿相对应的军衔。

不过,虽说都是打天下的功臣大将,但他们之间的排名可是有说道的,不是随便按姓名的拼音开头字母或者笔画多少来排,而是根据每位大将的资历有多老、功劳有多大来定的。

说说十大元帅这事儿,就拿排在最前面的朱元帅和彭元帅来说吧,他俩在军队里的资历深、功劳大,那是公认的。因此,把他俩放在元帅榜的前两位,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陈毅老总是三野的头儿,也就是总司令,他们在解放战争里可是立下了大功,表现特别抢眼。但为啥在元帅排名上,他会在刘伯承和贺龙两位元帅之后呢?

【元帅的评衔标准】

1955年,我们国家折腾了好多年后,终于搞定了军衔的等级和怎么评定的规矩。而且啊,还把这些评定规矩和谁能参评的具体要求,都明明白白写在了文件里。

按照规定来说,咱们国家元帅的头衔有两种,就是大元帅和元帅。要拿到这两个头衔,那标准可高了,说得上是非常严格。

大元帅的评选规矩是这样的:得是那种带头建立并指挥全国武装部队打革命仗,而且还得立下特别大功的最高领导人。

按照那个评选规矩,就毛主席一个人达标,因此他做大元帅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可毛主席呢,偏偏就不愿意当这个大元帅,结果这大元帅的位子就一直空着没人坐。

评定元帅的标准是这样的:那些能建立和带领人民军队,或者指挥大战役军团打胜仗,并且立下特别大功的高级指挥官。

后来根据元帅真正的打分情况,咱们把评定标准概括成了下面几条:

一、带头或参与过像南昌起义、黄麻起义这样关键的军事反抗行动。

二、我参与创建或者主要负责过不少中央和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就好比湘鄂西、湘赣这些革命根据地。

三、说说红军那些主要部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还有它们的主要头头儿,就像是谁搞起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这些。

四、说说抗日战争那会儿,我们党带头的那些主要抗日队伍的头儿;还有解放战争时,各大野战军的一把手。就像八路军的最高指挥官、新四军的老大,还有各个野战军的大司令之类的。

五、得是当前在任的中央军委委员才行。

上面讲的就是,我军头一回搞大授衔,用了五年时间琢磨出来的元帅评定规矩和人选圈子。虽说实际操作时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微调一下,但大体上还是得照着这些规矩来。

我军这次授衔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在同一个级别里,谁排前谁排后那都是有说道的。看看排名,你就能大概知道谁的资历深、功劳大、现在当的官也大,谁是稍微差一点的,以此类推。

不过,当十大元帅的名单公布出来后,大家心里都挺纳闷,陈老总咋就排在了刘帅和贺帅的后面呢?

【刘帅、贺帅的革命资历】

刘伯承大将军在十九岁那年,受到辛亥革命的鼓舞,毫不犹豫地投了军,跟着孙中山领导的步伐,踏上了追求民主变革的征途。

1912年,刘伯承成功考进了重庆的一家军事学校,开始深入学习现代的军事知识。等学完毕业后,他就加入了川军工作。后来,他跟着部队参加了反对袁世凯、保护宪法等一系列战斗。因为他打仗时既聪明又勇敢,所以赢得了“川军里的出色将领”这样的好名声。

不过,刘伯承跟着军队打了好多年仗后,慢慢就开始烦这种军阀打来打去的场面了。就在那会儿,他碰到了几个共产党人,通过他们,他开始了解马列主义,并且越来越觉得有道理,慢慢就接受了。

1926年5月份,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到了同年的12月,根据组织的安排,他和吴玉章等人一块儿带头发动了泸州和顺庆的起义,这次起义对北伐战争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为北伐战争的成功立下了大功。

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接一个地背叛了革命,随后,共产党人遭到了他们的疯狂杀戮,差点就被彻底毁灭了。

要救革命于危难之中,中共中央做了个大胆决定,要在南昌搞一场武装起义,时间就挑在1927年8月1日那天。

刘伯承因为打过很多仗,还参与组织过武装起义,所以被南昌起义的领头人周恩来挑中当帮手。他接到任务,要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帮那里的军长贺龙一起制定起义方案。

尽管南昌起义在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中,面对敌人强大的兵力围攻,最终没能成功,但它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这次起义不仅是我党正式向国民党反动派开战的起点,也意味着我们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并且着手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民军队。

起义没能成功后,刘伯承被上边安排去了苏联,进行深入的军事培训。等他在那边学完了,一回国就马上扎进了忙碌的革命事务里,那时候的革命工作可热火了。

刘伯承在各场战争中都表现得出类拔萃。长征路上,他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等大战。到了抗日战争,他又在长生口、冀南反十一路军“扫荡”等战役中大展身手,还帮忙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那会儿,他带领部队跃进大别山,还在淮海战役中留下了他英勇指挥的身影。

新中国一建立,刘伯承就继续带着二野部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指挥着二野的战士们,一路打过去,解放了皖南、南京、四川、贵州这些地方。他还忙着准备让部队进藏的事情,对稳固咱们西南的边界地区,那真是立下了大功。

1955年那会儿,他得到了元帅的头衔,成了十大元帅里的老四。

贺龙大将军也是受到辛亥革命的激励,十八岁那年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此踏上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征程。

他二十岁那年,就靠着两把菜刀拉起了一支队伍,这队伍后来越来越壮大。他参与了反对袁世凯、保卫国家、维护法律等一系列战斗,接着又带着队伍参加了北伐。到了1927年,因为打仗打得好,他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长。

那时候的贺龙,跟刘伯承一样,对军阀们打来打去的乱局感到困惑和反感。他之前跟一些信马列主义的人聊过,开始对共产主义有了点了解,于是慢慢向共产党靠拢,还主动提出想入党。但那时候的政治局势紧张,我们党没能同意他的申请。

贺龙没有放弃,还是一心想着靠拢我们党,主动在我们部队里搞活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助力。

蒋介石搞了那个“四一二”大反动,让我党遭了大难,差点就没了。可这家伙,还是铁了心跟咱党走。后来,咱党就让他当了南昌起义的总头头,带着队伍一块儿去干了那场大事。

在反抗的路上,贺龙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从那以后就踏上了正确的斗争之路。

起义之后,贺龙接着带头搞起了湘西的起义行动,他帮忙建起了红二军团,还有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边界的革命根据地。这些经历,给他后来当上元帅铺好了路。

在后来的多次战争岁月里,贺龙继续大展身手,从红军三大主力的成功汇合,到在晋西北地区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还有稳固陕甘宁和晋绥这两块根据地,他都出了不少力。说到和平解放西藏,还有解放大西南后的建设工作,贺龙也是功不可没。

1955年的时候,贺龙被正式封为了元帅,他在十大元帅里面排第五。

【陈帅精彩的革命履历】

陈毅在十八岁那年去了法国,边打工边上学。可没待满一年,他就卷入了中国留学生在法国搞的爱国活动,结果法国政府不让他待了,直接把他赶了出来。

回国没多久,陈老总就在老家的一家报纸上当上了主编。干着干着,他慢慢觉得,要想真正把中国从苦海里拉出来,还得靠那个有实力的中国共产党才行。

后来,他果断决定,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个组织后来在1925年1月改名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了。转眼一年过去,他顺利地从青年团员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正式党员。

1927年8月1号那天,周恩来、朱德他们带着人,发起了南昌起义。起义刚开始那会儿,陈毅老总还没到场,没赶上参与。

然而,他并未选择放弃,而是毅然决然地沿着起义部队撤退的足迹猛追不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赶上了起义的大部队。随后,他与朱老总并肩作战,带着队伍在闽粤赣湘边境辗转战斗,一同投身到了湘南起义的洪流之中。

1928年4月份,他们那支起义的队伍跟毛主席带着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碰头了,一块儿整编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陈毅呢,就挑起了军政治部主任和第12师师长的担子。这支队伍,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四军,还是中央红军的老底子。这么一来,陈毅也就算是这支红军主力的老资格创建人之一了。

后来,陈毅陆陆续续在红四军、红六军还有红一军团这些队伍里,挑起了大梁,当过军事委员会的书记,前委书记,也做过军长,还兼任过江西省军区总指挥部的总指挥这些关键职位。

1934年10月那会儿,中央红军没办法,只能开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但陈毅因为受了重伤,没能跟大家一起走,他留在了中央苏区,硬是挺过了整整三年的游击战。这三年里,他过得特别不容易,而那有名的《梅岭三章》就是在这样的战斗日子里写出来的。

抗战一打响,陈毅费了好大劲,通过八路军的办事机构,终于跟党中央搭上了线。后来,他就被党中央任命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委员,还兼着新四军军分会的副主席这些要职。

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新四军里带兵打仗的头号人物,指挥新四军战士们在江南苏北地区,跟日本鬼子拼死战斗,一直坚持到日本投降那天。

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陈毅带着的队伍接到命令要重新编排,一开始是组成了华东野战军,他自个儿就当上了司令还兼着政委。后来呢,这队伍又改成了第三野战军,他还是司令加政委一肩挑。像那个挺有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还有上海战役,都是他领着部队在战场上拼命打下来的。

从上面这些情况咱们能瞧出来,陈毅元帅呢,他入党是比刘帅、贺帅都要早上那么一些。但到了南昌起义那会儿,刘帅和贺帅都是挑大梁的人物,陈毅元帅就只是参与其中。要说在建立那些主要的根据地时,他也比起刘帅、贺帅来,稍微差了点火候。

因此,总的来说,陈帅虽然是三野的总头儿,但在元帅的位子上排在刘帅和贺帅后面,这事挺合理的。

虽然这些将帅们地位有高低之分,但他们为新中国诞生立下的汗马功劳都是大家心里都清楚的。党、国家还有人民,会时刻铭记他们为新中国成立所付出的一切,会一直缅怀他们,绝不会因为地位的不同就有所偏向或忽视。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