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搞了几次北伐?有什么成绩吗?

荒沙历史本人 2025-02-07 14:32:46

说到三国时期的北伐,人们多对蜀汉的北伐津津乐道。

而对东吴,人们往往多有“自保”、“无大志”的印象,觉得这就是个自守之国。

其实,人家东吴北伐的次数并不比蜀汉少,而且有一些北伐的规模比蜀汉北伐要大得多。

最初的尝试:率先吹响北伐的“号角”

咱们知道,三国鼎立之初,吴蜀都不怎么敢去找魏国的麻烦。

当时,先是吴蜀两国自己大打出手,自然,这个情况下大家是都不敢去惹魏国的,而且,东吴还得向曹丕称臣,装孙子以自保。

后来,夷陵之战结束。蜀国元气大伤,自然一时也无力北伐;诸葛亮先是闭关修养三年,然后先南征平定南中的叛乱势力,也没有去招惹魏国。

而吴国则承受了曹丕大规模进攻,仅仅能自保,哪里还能北伐呢?

三国形成之初,吴蜀都还没有搞过北伐。

而打破这个局面,率先发起北伐的,是孙权!

226年,曹丕去世。

八月,趁此机会,孙权立即发起了掩其不备的三道伐魏之战!

孙权亲率5万主力,进攻石阳。

诸葛瑾攻襄阳;别将(居然没有留下名字)攻寻阳。

结果是比较惨的。

孙权率领5万人围攻石阳,文聘率军坚守,孙权攻20多田攻不下。

而诸葛瑾、别将(无名)则分别北司马懿、曹真所击败。

如此,孙权初次北伐,一败涂地!

不过,这次北伐,意义还是比较大的。

首先,这是三国时期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要到1年半以后才开始北伐,所以,吴蜀联盟北伐的号角,是孙权吹响的。

其次,此次北伐,彻底改变了东吴北伐的方向。

此次北伐,东吴全力投入荆州方向。

结果是,仅仅20天,曹魏大军就扑了过来,孙权迅速惨败!

由此,孙权认识到:荆州方向确实不适合做北伐的主要方向。此后,东吴北伐的重点,回到了淮南方向。

石亭大胜:虽然大胜,但未达到原本目的

而在淮南的首次用兵,东吴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228年春,诸葛亮北伐。五月,孙权也开始了第二次北伐。

这一次,东吴采取的是诱敌深入,内线歼敌的方针。

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请求曹休接应。

曹休中计,率领10万步骑直指皖城。

陆逊先以一部迂回到曹休后方,切断夹石,断了曹休后路;然后,与朱桓、全琮三道并进,冲击曹休。

曹休败退,到了石亭。宿营期间,遭到吴军包围,曹休力战突围,损失惨重。

但是,曹休逃到夹石时,又再遭追击,被斩杀和俘虏万余人,牛马骡车万辆及所有军资全部被缴获。

如果不是贾逵及时来救,曹休军甚至可能全军覆灭!

此次作战,是东吴北伐中少有的一次重大胜利。

但是,对东吴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最重要的目标。

在曹休进入东吴伏击圈时,朱桓曾提出:此次我们必然能全歼曹休,然后,我们长驱直入,进取寿春,割占淮南,以制约许昌、洛阳,这是万世一时的机会!

后来,在陆逊的反对下,孙权否决了这个建议。

孙权、陆逊之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宏图大略,自然不是因为不想出头。

更大原因很可能是:朱桓的计划中,东吴是能够全歼曹休10万大军的。但是,因为贾逵的果断行动,曹休实际上损兵万余人,虽然损失不小,但保全了主要力量。

所以,石亭之战,虽获得大胜,但东吴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目标。

当然,从此来看,此时的东吴,不管是不是有进取寿春的打算,他敢于主动引诱10万规模的敌人深入,敢于下定打10万规模歼灭战的战役企图,其志向、魄力、决心,怎么可以小视呢?

用兵不复:重复策略失效

尝到了诱敌深入甜头后,孙权准备再来一次。

231年,孙权让孙布诈降,引诱曹魏扬州刺史王凌深入,企图再重复一次石亭之战的辉煌。

但是,人家也不傻,怎么可能再在同样的阴沟里再翻船一次呢?

王凌倒是上当了,但是,征东将军满宠没有上当,满宠表示:要去你自己去,我不给你增兵。

于是,王凌只带了700人来接应孙布···

700人···犯不着孙权亲自调动大军,孙权让孙布自己收拾掉王凌。

王凌遭遇袭击,损失过半退走了···

如此,孙权也意识到:再搞诱敌深入、内线歼敌这一套,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了!

只有主动出击了!

孙权连攻合肥:骚扰

228-233年间,也就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孙权几乎年年出兵去搞合肥。

但是,这些进攻,几乎不值一说。

基本流程就是:孙权出兵进攻,攻又攻不下,或者就是耀兵,连攻都不敢攻,一旦魏中军来援,孙权就麻溜开拔···

整个过程,都如白开水一般无色无味,不但没有什么实际成果,而且,连当年攻张辽、乐进时的惊心动魄都没有。

不过,威胁不大,但骚扰还是比较烦的。

诸葛亮攻于西,孙权攻于东,曹魏的中军“十万之军,东西奔赴”,确实很烦。

孙权之所以老跑去合肥骚扰,是因为地势:合肥南临巢湖、长江,距离寿春有200余里,吴军围攻合肥,可以依托水路形成合围。如此,曹魏援军要救,就必须先攻破东吴大军,然后才能入援城内;而且,东吴觉得不想打了,走水路麻溜就走了。

这种进退自如之地,是最适合骚扰的。

被骚扰烦了,233年,满宠提出:把合肥迁到新城去!在原城西30里,有奇险之地可以依托,重建新城以固守,这是把吴军引到平地再断其他后路的道理!

在合肥新城建起来以后,东吴失去近水优势,再难以没事去打卡了。

此后要攻合肥,非要用大军不可了!

与蜀同时大举,三道攻魏

234年,诸葛亮约孙权“同时大举”攻魏。

这一次,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

诸葛亮在休养3年,积累了大量物资后才出兵,而且,“悉十余万众而出”,没有如以前北伐一样用“十二”番休,而是全军出动,大有时不我待,最后一搏的架势。

孙权也不含糊,也发动了其生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

孙权自率10万大军攻合肥;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攻襄阳;孙韶攻广陵;三道齐进,全线出击。

曹魏的对策是:你先打合肥,我合肥新城不是那么好打的!等你疲劳了,我再出动大军来对付你!

不过,看起来,这次孙权的攻势是比较猛的。

在吴军攻势下,满宠甚至提出放弃合肥,退守寿春的想法。(当然,满宠话说的很漂亮,说是要把吴军向北引到寿春再一举歼灭)

魏明帝拒绝了满宠的建议,激励合肥守军坚持,并立刻亲率大军在救。

孙权围攻两个月,士卒疲惫多病。而在魏明帝大军抵达前,仅仅因为先锋疑兵出现,孙权就以为曹魏大军来了,麻溜撤退!

孙权既撤,孙韶也撤了!

陆逊、诸葛瑾一路,成了孤军。

不过,陆逊毕竟是陆逊,从容以对,还是率军安然撤回了···

此战,是孙权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也是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北伐,吴蜀两国同时发起规模最大的北伐,但结果···

这说明:吴蜀北伐,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四道伐魏:孙权最后一次尝试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北伐。

吴国也调整了思路,开始走海路,向辽东、夷州等地发展,对魏国则暂时不攻,等待时机。

241年,孙权等到了一个机会:魏明帝死了,曹魏幼主继位,曹爽、司马懿争权。

孙权遂发起四道攻魏之战!

这一次,孙权没有去搞合肥了。在淮南方向,孙权主攻六安;荆州方向,主攻樊城、相中。

或许确实受到权力变化的影响,这一次,曹魏的反应速度也确实比以往慢了一些。

因此,吴军围攻樊城围攻了一个月。

但是,孙权同样捞不到什么便宜。

淮南战败,攻樊城之军听说司马懿赶来也连夜退兵。

看来,即便魏国出现一些内部问题,孙权同样没有机会呀!

此后,孙权虽然又搞过几次北伐,但是,或是为了掠夺人口,或只是为了借机修补党羽,没有真正大举北伐了。

诸葛恪北伐: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

孙权死后,诸葛恪辅佐幼主。

诸葛恪继承了叔父诸葛亮的大志,颇有北伐之志!

诸葛恪认为:此时此刻,是东吴北伐最后的机会!

原因是:当时,魏吴皆以世兵制为主,也就是父死子继的世代为兵。曹魏虽强,但老一代的士兵已经老了,而新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所谓青黄不接;而东吴的兵此时正壮年!所以,现在去打,我们有戏;如果现在不打,等个10年,敌人渡过了青黄不接的阶段,咱们就彻底没希望了!

所以,诸葛恪进入魏境,修东兴堤。

曹魏认为你东吴来魏境是咱们的奇耻大辱,遂发7万兵来攻。

结果,丁奉“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

东兴之战的胜利,既使诸葛恪进一步确信了自己的观点,又使诸葛恪威望大增。

于是,诸葛恪大举征发,决心大举攻魏!

这一次,诸葛恪大举征发20万军队,百姓骚动!

随即,诸葛恪率军北伐,直扑合肥新城。

但是,诸葛恪攻城,楞是攻不下来!

当时,原本城马上就要破了!但守城的张特表示依照魏国军法,我再守一两天家属就可以不被问罪了,求求你宽限我。诸葛恪居然相信了这个鬼话,停止进攻,结果人家借机修补城防再战···诸葛恪再打不下了!

围攻数月,东吴士气受挫,流行病也多起来。但诸葛恪以为报告的人说假话,吧报告的人全部杀掉,导致大家既不敢再汇报真实情况又怨恨诸葛恪。

最后,魏军来援,诸葛恪退军,北伐失败!

此次北伐失败后,诸葛恪威信全失,不久死于宫廷斗争。

如此,东吴唯一最主战的人物昙花一现后陨落了。

最后的机会:寿春之战

此后,随着魏吴国力更加悬殊,吴国本已经没有北伐的机会了。

然而,上天还是给了东吴一次机会!

257年,曹魏淮南守将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家!

当时,诸葛诞率淮南、淮北屯田兵10余万人,加上扬州新归附能当兵者4、5万人,调集1年军粮,据寿春造反,并主动向东吴称臣。

东吴大喜,让朱异率军3万往支援(后又增兵5万,合8万)。

此外,蜀汉的姜维也立刻发动北伐,并且,没有指向陇西,而是指向关中,以加强对魏国的威胁!

魏国的拥曹派、吴军、蜀军,可以说,这是魏、蜀、吴三国一起反抗司马家。三个鼎足而立、相互征伐几十年的政权,最后居然将命运绑在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历史,有时就是如此玄妙!

然而,此时,司马家的势力实在太前的了!

司马昭让邓艾、司马望对付姜维;自率26万中军往寿春进攻!

司马昭军围住寿春后,围而不攻,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东吴来的援军,认为只要吴军破,则寿春必破!

朱异将辎重粮草留在后,急进救援。

结果,前部兵力不及对手,失利;而魏军又分兵焚毁了朱异辎重!

随后,孙綝令朱异继续死战,朱异认为连粮草辎重都没有怎么死战?不去!孙綝遂斩杀朱异,然后率军退走。

孙綝是此时东吴的权臣,出兵不利,又斩杀名将,东吴无人不怨之,因此,孙綝也就再没有办法再征兵相救了!

东吴最后一次改变局面的机会,也就就此失去了!

最后的挣扎:西征

淮南三叛这样的机会都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孙吴哪里还有给曹魏造成任何实质威胁的能力呢?

此后,东吴国力进一步衰落,再没有大举北伐之举了。

直到263年,魏灭蜀之战。

当时,后主向东吴求援。

东吴遂做出部署,计划一面派兵入蜀,直接与魏军对抗,一面发起北伐,以牵制魏国。

不过,刘禅实在被灭得太快了,东吴还没有行动,蜀国就灭亡了。

如此,所谓北伐,也就没有搞起来了。

然而,又一个机会出现了:灭蜀后,钟会有反司马之意,引发大乱。乱后,征蜀魏军悉数北去,原先蜀国的广大地区皆无守备!

因此,东吴决心趁虚而入,全取蜀地!

从方向来说,这是西征;不过,由于此时那里是魏国的地盘,所以,实际上是对北方政权作战,所以···也算北伐的。

当然,西征也好,北伐也罢,都不重要。因为···还是没有走出第一步!

罗宪率2000兵在永安坚守,吴军硬是攻了大半年都攻不下来,被迫撤围。

由此,东吴再也没有任何机会了···

吴蜀联盟抗魏。

人们普遍认为:相比于蜀国,吴国“限江自保”,没有大志,不太积极。

其实,如我们前面回顾的,东吴虽然确实没有蜀汉那么“激进”,但其北伐,无论次数还是规模都是大于蜀汉的。

不过,东吴的问题在于:不敢来真的,只愿意打“滑头仗”。

东吴只愿意在诱敌深入后,在内线才敢与魏军大队作战。

而在石亭之战后,魏国不再轻易上当后,东吴主动出击,则大多数时候都是“偷”一把,不敢与魏军主力决战。

这自然与东吴的兵种结构有关,但是,根本上,还是东吴的志向问题。

无论是荆州江北部分还是淮南地区,皆仍然是水网络纵横之地,战场环境虽不完全有利于吴,但同样也不完全有利于魏军,双方在此是“中立场地”决战。

这一点,与诸葛亮、姜维北伐的形势是极为类似的。

诸葛亮敢于寻找魏军主力决战,吴军为什么不敢呢?

东吴国力强于蜀汉,而且,没有像蜀汉一样经历过夷陵惨败这样的元气大伤,有足够的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北进力量!

荆楚勇士、丹阳精兵,皆在东吴境内,东吴也有不错的兵源发展出自己的陆战精锐!

赤壁之战后,东吴已经掌握制水权,立于不亡之地,此后,有数十年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新型作战力量!

再看:在此之前,孙权的父亲孙坚率领长沙兵,与精锐的凉州军在北方大战而不落下风,后来东晋、南北朝时,江东政权皆曾发展出能与北兵相较于中原的精兵!

这些都说明,东吴虽以水军立国,但是是有条件发展出自己的陆战雄师的。

之所以不能,主要还是东吴对北伐的态度:虽然有见机而动的巧劲,但是,其战略根基仍然是“限江自保”,没有从战略上发展自己的北伐力量,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作为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