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掖县有个“柱栏乡”,因现平里店镇石柱栏村而得名

胶东的小故事 2024-08-05 20:58:33

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柱栏乡”,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由掖县(现莱州市)所设立。

在明清两代,掖县长期实行“乡社制”。至清末,改为“区社制”。到了民国时期的1931年,又调整为“区乡制”,全县划为10个区,辖216个乡、11个镇、领1074个村。“柱栏乡”具体属第六区(区公所在平里店街)管辖。

根据《四续掖县志》的记载,柱栏乡共领七村,分别是:大石柱栏、小石柱栏、毛家、姜家、于家、战家洼、沙埠庄。乡公所设在(大)石柱栏村。

(▲石柱栏村的位置示意)

对照现在的地图可以发现,上述村庄集中分布在现莱州市平里店镇和程郭镇的交界地带。其中,除沙埠庄属程郭镇外,其余六村均属平里店镇管辖。而经过时代的变迁,部分村庄的名字也出现变化。大石柱栏村简称为“石柱”,小石柱栏村改名为“石东”,毛家全称为西障毛家,姜家、于家现在写作“石姜”(石柱栏姜家)和“石于”(石柱栏于家)。

很显然,“柱栏”这个乡名是从石柱栏村而来。那么,石柱栏村的“柱栏”又作何解释呢?对此,《莱州市地名志》的说法是,该村西南临沙丘古城遗址,存有石人、石羊、石狮及石柱(栏),故先民建村后称作石柱栏。(注:莱州确有古代遗址称作“沙丘城”,但与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的“沙丘”并非一地。清代莱州文士侯登岸曾专门写过一篇《沙丘辨》,称:莱州掖县城东北二十五里有沙丘城,宋乐史《寰宇记》载为始皇崩处,《齐乘》以为附会,郡县志不察《齐乘》之文,皆因《寰宇记》之说,故辨之。)

石柱栏村不仅名字有讲究,并且在历史上还出过知名人物。昨天在介绍哈尔滨一中时提到的双合盛(哈尔滨一中的前身“鲁人旅哈学校”即在双合盛房址内成立)创始人张廷阁,就是石柱栏村人。

根据《黑龙江省志•人物志》的记载,张廷阁,号凤亭,1875年生于山东省掖县石柱栏村,幼年家境贫寒,曾入私塾读书,父亲去世,被迫辍学务农,后走上了“闯崴子(海参崴) ,拾金子”的路。凭借过人的头脑,张廷阁很快在海参崴商界崭露头角。后来,他将在海参崴的“双合盛”总账房迁至哈尔滨,又逐渐在哈尔滨闯出一片天地。

在经商之外,张廷阁还广泛参与社会公共活动。1914年,他被推举为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竭力维护华商的各种权益。1918年当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1923 年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1925年捐赠现款和面粉救济“五卅运动”中的上海工人。1926年,被选为哈尔滨市自治会会长。1945年9月, 在李兆麟将军等支持下出任哈尔滨市政府市长,同时参加了市政参议会。《黑龙江省志》对张廷阁的评价为:(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民族感并热心于公益事业的资本家。

从上世纪初开始,张廷阁常年生活在哈尔滨,最终也在那里去世。根据记载,张廷阁于1954年病逝,终年79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