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境思源,一键生成论文初稿:

大学生使用AI时

近三成用于写论文或作业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高校学生利用AI辅助论文写作的现象愈发普遍。调查显示,近三成大学生将AI用于论文或作业写作,甚至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然而,这种依赖也带来了学术不端问题,例如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编辑实验图片等行为,引发了高校和学术界的担忧。


高校纷纷为

AI工具使用“立规矩”
为应对这一问题,多所高校纷纷出台AI使用规范。例如,复旦大学明确规定禁止在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使用AI生成文本,并要求学生签字声明是否使用AI工具。天津科技大学则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中AI生成内容比例不得超过40%。此外,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也在试行类似规定,旨在规范学生的AI使用行为。

识别AI生成内容

研发科研诚信检测系统
与此同时,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研发AI生成内容的识别技术。北京邮电大学的鄂海红教授团队正在开发科研诚信检测系统,以应对AI在学术造假中的应用。然而,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仍存在缺陷,可能导致错误结论,这也提醒学生和研究者需谨慎使用AI工具。
总体而言,AI作为辅助工具可以提升学习效率,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思维惰性和学术诚信问题。高校通过制定规范和研发技术手段,试图在技术赋能与学术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确保AI成为学习的帮手而非“枪手”。
为了确保学术诚信和论文质量,学生和研究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写作方法、工具使用到学术规范等方面入手,有效降低论文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以下是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一、明确AI工具的使用边界合理定位AI工具的角色AI工具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工具。可以使用AI进行文献检索、数据整理、语法检查等辅助性工作,但核心内容(如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推导等)必须独立完成。明确AI的使用范围,避免过度依赖。遵守高校的AI使用规范各高校已陆续出台相关规范,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避免因违规行为导致论文被判定为学术不端。二、提升独立写作能力加强学术训练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提升独立写作能力,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逻辑结构。例如,学习如何撰写文献综述、设计研究方法、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注重原创性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应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非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可以通过阅读文献、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写多练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可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方式,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减少对AI工具的依赖。三、优化AI工具的使用方式仅使用AI进行辅助性工作利用AI工具检索相关文献、整理参考文献格式、检查语法错误等。这些工作可以提高效率,但不会影响论文的核心内容。对AI生成内容进行深度修改如果使用了AI生成的内容,必须对其进行深度修改和重写,确保内容符合论文的逻辑和学术规范。例如,调整语言风格、补充细节、修正错误等。避免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通常缺乏深度和原创性,直接复制粘贴容易被检测工具识别。应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表达,使其融入论文的整体框架。四、使用检测工具进行自查利用AI检测工具在提交论文前,使用AI检测工具(如Turnitin、GPTZero等)对论文进行自查,识别可能被判定为AI生成的内容,并进行修改。结合查重工具除了AI检测工具,还应使用查重工具(如知网、万方等)检查论文的重复率,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多轮修改与优化根据检测结果,对论文进行多轮修改,逐步降低AI率和重复率,直至符合高校的要求。五、注重学术诚信与规范签署学术诚信声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签署声明,确认论文的原创性。应认真对待这一环节,确保论文内容真实可靠。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应杜绝利用AI伪造数据、编辑图像等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违反学术规范,还可能对个人学术生涯造成严重影响。接受导师指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积极与导师沟通,接受导师的指导和监督,确保论文内容符合学术规范。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批判性阅读文献应学会批判性阅读文献,分析已有研究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创新点。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论文写作中,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研究设计合理、数据分析准确、结论可靠。关注学术前沿通过关注学术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和方法,从而在论文中体现创新性和学术价值。总结降低论文的AI率需要学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学生应提升独立写作能力,合理使用AI工具,注重学术诚信;高校应制定明确的规范,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研发检测技术;研究机构应推动AI生成内容识别技术的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技术赋能与学术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