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了怎么办?
”母亲在电话里的叹息声,像一根刺扎进了我的心里,但更多的是无奈。
我一边敷衍地回应着,一边告诉自己,这种话题以后不要再重复了。
我和母亲的对话,从“相亲”开始,但每次都会在无果中结束。
母亲总觉得,结婚是人生必须完成的"大事"之一,而我却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婚姻充满抵触。
有时我甚至故意躲避这样的谈话,因为每次都以她的叹气告终。
但我有我的理由。
我曾经有过一段婚姻,那段短暂的日子告诉我,婚姻并不是必需品。
离婚后的我更加喜欢一个人的生活,觉得自由自在。
那段婚姻就像一个警示牌,让我远离了“白头到老”的想法,也让我对婚姻不再期待。
“我不是怕相亲,是不想再走回头路。
”挂断电话后,我这样安慰自己。
我大学时的恋人曾让我以为,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
但现实很快泼了一盆冷水。
我们双方虽有经济基础,却在生活习惯中渐行渐远。
他觉得做家务是女人该干的事,而我觉得我们应该分担。
当我试着在婚姻中妥协,比如学做饭时,他却连洗个碗都不愿意。
结婚两年后,我彻底失望了。
可能是我的骄傲作祟,也可能是彼此都不善于沟通,那段婚姻就这样结束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试着一个人去生活,摆脱婚姻中的争吵和琐碎。
没有人催促我做饭,没有人低头不顾地埋怨,日子清净了许多。
我学会怎么取悦自己,比如点外卖时毫无顾忌地选择最贵的餐。
久而久之,我开始觉得单身也没什么不好,一个人可以过得很潇洒。
可是,潇洒归潇洒,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坦然。
每次看到朋友晒一家人去旅行,或者听说谁家孩子学琴得了一等奖,心里总会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那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人总不能什么都想要,潇洒和“完整的家庭”是不能兼得的。
出差时,我认识了三个植根于这个快节奏社会中的“大龄单身女性”。
我们偶然间聊起了这个敏感话题,既辛辣,又真实。
第一个人小丽,42岁。
她说,曾经觉得一个人生活挺好的,但自从父母去世后,她才意识到无依无靠是种多么令人难受的滋味。
可是到了这个年纪,结婚也不再是她一个人的选择了。
很多男士都已是二婚带娃,她心里总觉得难以平衡。
她叹气说:“人生有些弯路,后来再绕也绕不回来。
”
然后是小楠,36岁,她的遗憾听起来格外让人感慨。
她曾经也可能有一个挺不错的丈夫,只是她的“条件清单”挡住了所有可能性。
如今年纪稍大,她发现自己“条件”早已没了意义。
对方收入多少、是否有房有车这些曾经重要的事情,现在只是“附加项”。
最后一位小冉,38岁。
她没有过小楠的挑剔,也有过机会走进婚姻。
只是,她害怕“没有爱情的婚姻”,觉得没心动感的日子会痛苦,于是选择了等待。
但这份等待,最终让她错失了最佳时间。
如今,她走进相亲市场才知道,年龄真的是一道无情的门槛。
听完她们的故事,我忽然开始替自己担心。
难道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她们一样,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吗?
那天晚上,我拿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电话那头,她似乎有些不相信,她问:“你真的想去见见那个人?
”
39岁的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剩女”,但从那三个女人的故事中,我清楚地意识到,有些路早晚是要去走的。
生活给了我独处的9年,已经够长了。
如果说婚姻是一条人生的支流,我又何必自己断了那座通往未来的桥呢?
是的,或许年纪大了些,或许对方并不能完全符合曾经的期待,但婚姻的意义不一定在于幸福多么炽烈,而在于两个人能一起面对生活里的那些孤单时刻。
常有人问,婚姻到底带来了什么?
单看过去,我可能会说,婚姻带来的是负担,是矛盾,是争吵。
但听完三位女性的故事后,我猛然发现,婚姻真正带来的,是一种生活的连接感——不是为了羡慕朋友圈里的热闹,而是不想独自面对生日那天冷冷清清的桌子。
每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但如果生活的意义在于“走下去”,那我希望自己不要一开始就排斥那些可能带来改变的机会。
上相亲场,这一次,我不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