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广东省委原书记,拒绝王光美到家中做客,3个儿子无一从政

观今品古 2025-01-23 11:48:45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人们经常能在湛江赤坎的街头看到这样一个人:

他身着白衬衫,脚踏自行车,在穿过狭窄而繁忙的街道后,稳稳地停在湛江地委的大门前。

而这个人,便是当时的湛江地委书记,也就是后来的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他曾拒绝王光美到家中做客,三个儿子无一从政。

一腔正气三生路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原则性很强,很正派。”这是林若的秘书苏泽群对林若的第一印象。

林若是广东潮安人,早在求学时期便紧密追随共产党的步伐,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之中。

建国之后,他更是先后在广东东莞、湛江等地任县委副书记、省委书记等职。

多数同志对林若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肃。他那不怒自威的气质,使得许多干部在面对他时都感到有些畏惧,不敢轻易与他亲近。

然而,这种严肃并非冷漠,而是源于他对工作的极度认真和负责。

在一次地委工作会议上,当他在询问相关数据时,发现有关部门在回答时含糊其辞,许多细节都模糊不清,只能勉强报出几个数字。

等林若进一步追问之时,有关部门更是无言以对,会议气氛瞬间变得凝重,与会者跟是大气也不敢出,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批评的对象。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林若并未大发雷霆,而是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们代表百姓管家,如果连我们都摸不清家底,只了解个大概情况,又怎能对得起百姓的信任呢?”

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任何人,但却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深感自责和愧疚。

其实,相处得时间长了,大家逐渐发现,这位看似严肃的领导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接近。相反,他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一种十分可亲可爱的一面。

当时,有一位同志被调到了省人大做宣传工作,主要负责起草座谈会的讲话稿。

初到之时,他就觉得人大的宣传不够,想着是不是可以开个座谈会,若是能请到林若发表讲话的话就更好了。

在很快完成稿子后,便将其交给了林若,林若看后,眼中露出了赞许的神色,并爽快地答应出席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这位同志惊讶地发现,林若并没有按照他准备好的稿子来念,而是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讲述的。

这一举动,让这位同志从心底里对林若产生了敬佩之情。毕竟,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领导人,如此了解和研究各项工作,实属不易。

有一次,这位同志因为工作需要与秘书先一步离开了办公室,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前脚刚走,后脚小女儿就悄悄地跑进了办公室来找他。

待他回到办公室时,眼前的一幕让他的心中流过一股暖意:只见林若正用他那略显生疏的潮汕话与小女儿逗趣呢!

这一幕,也让这位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位领导人的多面性和亲和力。

“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

尽管林若身居高位,但他从未滥用职权,也绝不会允许家人搞特殊。他始终心怀民众,将民众的疾苦挂在心头,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要求都十分严格。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经常能在湛江赤坎的清晨街头,看到林若骑着自行车上班的情形。

每次出门上班,林若要么是走路,要么是骑着自行车,即便是下乡调研期间,他也总是轻车简从,甚至特意叮嘱接待单位简化接待流程。

在那个年代,同志间相互关心,十分重感情。1988年,当林若得知王光美(刘少奇夫人)来到广东后,便特意前去看望。

可当王光美在提出要去林若家时,他却婉言谢绝:“谢谢关心,就不必麻烦了。”任凭王光美如何劝说,林若还是表示拒绝。

无奈之下,王光美只好“作罢”。结果第二天,王光美直接出现在了林若的家门口。可当她推开门看到屋内的陈设后,眼前的景象令她动容。

林若家中的客厅朴素无华,仅有一套木质沙发与几张略显陈旧的藤椅,藤椅上的修补痕迹清晰可见,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这样的居住环境,如果不说,谁又能想象到这竟是一个省委书记的家呢?

林若的办公室也同样如此,简洁至极,除了最基本的必需品,别无他物。有人曾打趣他说:

“你的这些老古董,都是土改时候传下来的吧!”

“东西不怕旧,能用就行!”林若毫不介意地回道。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贯穿着林若的一生:一次,林若在调查完半渔农地区的生活情况后,与大家一起来到了公社饭堂用餐。

在吃饭时,公社书记发现,林若面前的那蝶毛虾一口没动,公社书记有些疑惑,便询问其缘由。

岂料,林若的表情变得十分严肃,认真地说道:“这些虾这么小,还是可以长大的,现在吃了,岂不是糟蹋了吗?”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对话,但从这件事情上,大家打心眼儿里佩服林若的善良和正气。

1990年前后,省纪委根据工作需求,对内设机构进行了升格调整。此时,林若却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自己的爱人彭慧兰不能提。

其实,林若的爱人彭慧兰不论是从资历来看,还是能力来说,完全是可以提升的。

但林若却坚决不允许,在他看来,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别人可能就会主观地认为:

“他林若不就是以权谋私,提自己的老婆嘛!”

因此,林若的爱人彭慧兰一直都是处级干部,直到离休。林若膝下育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孩子无一涉足政坛,分别为工程师、大学老师及东莞某企业工作。

在送礼这件事上,林若十分厌恶,凡是给他送礼的,无一例外,都会得到一通训斥,基本上都是当面批评,毫不留情。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好?毕竟私下里也可以告知,避免弄得这么尴尬。

但林若却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送礼之风,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不然下次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这一做法也带来了副作用,林若的严厉形象让许多人望而生畏,人们一旦害怕,别说送礼了,很有可能连基层的真实情况也不敢说了。

因此,不久后,林若调整了策略。对于基层送来的土特产等礼物,他会转赠给幼儿园和警卫战士,但仍坚守不收礼的原则。

林若,这位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清廉的真谛。

解决老区“三大战役”

林若的身上,还有一个称号——“造林书记”!林若在刚当上广东省委“一把手”后不久,便开始着手于“消灭荒山、绿化大地”。

为了搞“十年绿化广东”,这些年来林若是走遍了广东的各个山头,可以说,广东的山山水水都留有林若的足迹。

甚至就连他下乡专用的面包车,在这些年里都不知道换了多少个轮胎了,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他年年下乡检查的脚步。

其实,“十年绿化广东”的难度是不小的,面对这项巨大挑战,林若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

他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制定了科学的奖惩机制,同时实施了“造、封、管、节”四位一体的综合策略等。

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省不仅顺利完成了绿化计划,还提前两年达成了目标,因此,他赢得了“造林书记”的美誉。

退休后的林若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身于老区的建设,成功攻克了“三大战役”的难题。

“第一大战役”——教育

教育,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因此,哪怕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教育才是根本。

炎炎烈日之下,林若走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六环村。当他看到那破危不堪的教学楼、刀痕交加的课桌椅后,他心如刀绞。

尤其是孩子们的竟在露天的空地上搭棚上课,他更是痛心不已。此时已经是晌午十分,陪同的领导建议先稍事休息后再去察看别的学校。

林若却坚决要求现在就去,他忘却了疲惫,一心只有教育,挨个察看教室,与校领导、老师逐一详谈,了解情况。

回去后,林若立刻开展教育扶贫、改造破危小学工程,并多次亲临老区,进行调研指导。

在林若的组织之下,这项工程进展地十分顺利,解决了“读书难”这一问题,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赞誉。

“第二大战役”——修路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第二大战役”的“行路难”也提上了日程。

在那个年代,道路状况恶劣,不下雨还好,如果一下雨,道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不仅人走不了,车也是寸步难行。

当时,省对村道硬底化的建设补助是每公里10万元左右,资金少的话,群众负担就会加重,“行路难”也就真难了。

林若得知后,迅速向省委、省政府说明情况,最终,道路的补助提高到了15万元。

在短短五年的时间,湛江市的1501个村的村道都完成了硬底化建设,使得“行路”不再困难,让“行路难”成为了过去式。

“第三大战役”——看病

在走访调查期间,林若注意到,乡镇的卫生所不论是医疗条件还是医疗设备都十分落后。

乡镇卫生所仅有一个破败不堪的门诊室,连供病人打针、输液的病房都没有,病人基本只能坐在大树底下;

而且医疗设备大多都已经非常老旧了,有的甚至根本就看不清检查图像,这就导致群众们小病忍、大病抗,反正也治不好。

不仅如此,就连医务人员的居住条件也十分堪忧,大家都挤在一间房子里,工资低不说,还不能按时发放,自然也就留不住人。

林若当即向省政府提出这一问题,由此,“老区卫生院改造工程”正式打响,“看病难”的问题成功解决。

结语

这就是林若同志,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清廉领袖。

参考资料

赤子心 青山情——缅怀林若同志-许木咏.源流

林若:踏遍青山人未老. 源流

深切的怀念-追忆林若同志二三事. 林健文-《人民之声》

永恒的纪念——深切悼念敬爱的林若同志. 源流

0 阅读: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