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打仗打得多,所以武官就不能少。列国的武官往往都被授予了重要的权力,有的国家还曾推行军政合体制,比如武官不仅有军权,还掌握着国家的其他权力。
晋国推行的是三军之制,上中下三军的长官属于晋国权力的最高层,即三军六卿。这几位人物很多时候掌管着晋国百分之九十九的权力,甚至可以架空国君。后来晋国三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晋国的这种体制。
当然在春秋战国后期,列国的官制基本有了变化,即是文武分职,将相之职则是更加明确。军中事务由武官负责,文职之事则由文官负责。很多跟武职相关的职爵也即出现,秦国有左庶长、大良造,楚国的莫敖,还有列国皆有的司马,这些都是相对专职的武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正是这些军中武将,在战场之上,才是保障了列国的边境安定。
史书有:“桓公十一年有莫敖为尊官,未有令尹,至庒公四年莫敖与令尹并称”,可见楚国先是有了莫敖,才有了令尹。而令尹为相,偏重于文治。也就是说,楚国人更为注重战场之事。楚国武王时代,莫敖就是国家的最高执政掌管,只是后来楚国对外征伐日频,又逐渐变成了军中统帅。
秦国的官员体制跟列国不同,列国的司马似乎秦国就没有专设,秦国在春秋时代的最高武官似乎是叫庶長,品秩、职司与后来的大良造相近,下设左、右庶长。
《左传》有:“秦庶长鮑、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秦国的庶长有的时候权力甚至超过了国君,秦国历史上少有的乱政之事,如秦出子之乱,就是由庶长发动的。
在秦国,军中的最高长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大良造。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秦孝公就曾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带领秦国大军攻打魏国,后来商鞅又成为了秦国之相国。到秦惠文王时代,秦国专设相邦,地位在大良造之上,而大良造则成为了执掌战事的最高武官。
晋齐燕等国,皆有司马之职,就是文化不同的楚国,也设有司马之职。在大司马之下还设有小司马、行司马之职。楚国后来推行中原文化,其中司马之职就替代了原来的莫敖之职,成为楚国军事总长。
“大司馬卲鄹敗晉師於襄唑之肯戈,夏栾之月庚午之日,令尹子士、大師子綪命薿晔公邗體,爲鄗娜賞越異之鑅金一百益二益四兩。”
史书有:“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得其死,以成其忠”,可见司马才是国家军事力量的核心人物。而司马以下,则还有将军、偏将军、起将、中军、中尉、卫士丞等职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