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公务员的基石

一个于字 2024-10-11 10:08: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这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诚信之重,是公务员的基石,诚信无形,却可塑优秀之才,它是为人之本、处世之方、立国之基,是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诚信自古是所有人共同推崇的道德准则,从个体层面而言,“信”是人格基础,是立身行道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一个人讲信、守信,言出必行,是取得别人充分信任的必要前提;从社会层面而言,人们对“信”的恪守是维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社会由个体的人组成,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决定着一个社会是否有序,是否和谐,惟有社会成员间实现互信,整个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从国家层面而言,“信”是政权稳固的基石。信德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从道德意义进一步扩展至处世、治世的重要伦理原则,成为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重要抓手。“信”是社会生活正常有序的基础与保障。人是社会的动物,有大量社会关系需要处理。诚信为本,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以“信”为依托,社会成员间严守道德底线,互相支持与帮助,整个社会才能制造出令人放心的环境,满足社会成员安全感的需要。诚信,是社会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公务员掌握着行政权力,其个体的失信行为,小则让自身威信扫地,大则让政府公信力受损,甚至严重“拉低”社会信用指数。将诚信状况作为公务员招录考察、提拔任用等重要依据的制度设计,突出了诚信的重要,强化了对不诚信者的问责,必将有力倒逼公务员自我约束,自觉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要求理应更高、更严格。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做到一诺千金,那么才能取信于民百姓,以“信”修身,整个社会的诚信度才能显著提高,要以“信”为标尺,丈量自身的品格和行为。德才兼备作为一名公务员的标准,其中德更为关键。“信”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要“不欺上”,就是对国家、对上级要诚信不欺;一方面要“不瞒下”,就是要真诚对待民众,讲究信用。这两个方面是公务员的内在要求,品德正则民风淳,公务员没有诚信,后果不堪设想。求真务实方能创实绩,任何时代,干实事的公务员才能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爱戴。诚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做人做事的经历中慢慢去领悟,让其逐渐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习惯,形成行为自觉。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