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至今未婚的金莎,近期上《女儿们的恋爱》,公布了她的详细择偶标准:
一米八以上、眼睛大一点、鼻子高一点、笑起来很好看、希望是圈外人......
结果导演当时听完,立马毫不留情地说:“我们的匹配度资料库里面,无。”
爸爸也附和道:“她就是理想化,就是想象白马王子,又有钱,事业又好,长得又帅,但好像不太可能。
金莎是有点对自己的年龄还没有充分地认识。”
对此,金莎却并不觉得这是幻想,反而很坚持。
在不少网友看来,金莎单身到现在,就是因为标准实在太高了。
甚至有人阴阳怪气地讽刺,要求这么多,活该单身到现在。
客观地说,每个人分析的都很有道理,只是双方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假如真碰到了理想中的对象,我们就能够拥有真正的爱情吗?
01.理想的对象不等于对的人
胡因梦是七十年代台湾第一美女,也是无数男人的梦中情人。
即便是桀骜不驯的李敖,第一次见到胡因梦,也同样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惊艳到了。
而后开始对胡因梦展开了热烈追求。
为了与胡因梦在一起,李敖给当时的现任女友打电话:
“我爱你还是百分之百,但现在来了个千分之千的,所以你只能避一下!”
可是现任女友不同意,李敖便拿出210万台币作为补偿费。
之后,胡因梦被他强烈的攻势和才华沦陷。
就这样,李敖如愿娶到了理想中的完美女友,胡因梦。
但他们的婚姻却在维持了不到4个月后,便草草收场了。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李敖:胡因梦那么美,对你又那么痴心,为什么你舍得离弃她?
李敖回答:“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了。”
这个回答,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笑?
虽然李敖的话真假难辨,却能看出:其实他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胡因梦。
他爱上的不过是,自己想象出来的那个人。
而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真实的个体,去了解和接纳,所以感情也并不真实。
而当“完美女友”和想象不一样时,自然不能接受。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
在我看来,像金莎这样的大龄女青年们身上,最大的问题不是年龄,也不是要求。
而是对于“对的人”这个问题的认知,还停留在最浅显的层次。
02.“对的人”的三个认知层次
这个层次的女生,无论生理年龄多大,但内心仍处于少女阶段,渴望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出现。
在她们眼里,所谓“对的人”,有着具体的模板和框架,从外表到内心。
这一点,在金莎微博里曾经罗列的择偶标准就可以看出来。
只有对方非常接近这个标准,她们往往才会认定对方是“对的人”。
所以她们宁愿单着,也不愿降低标准,向现实妥协。
金莎就曾自爆,宁愿和游戏软件上的虚拟人物李泽言发消息聊天,也不要和不喜欢的人将就。
对爱的坚持难能可贵,但最致命的问题是:
即使理想的对象出现,她们已经分不清自己爱上的究竟是真实的对方,还是仅仅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恋人。
所以一旦发现理想恋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就会马上否定眼前的这个对象,重新踏上寻找“对的人”的征程。
抱着这样的想法,怎么能找到对的人,又怎么可能获得幸福?
即便是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很容易形成假性亲密关系。
再来说说,中间认知层次。
这个层次的女生,寻找“对的人”的方式就是不断试错,凭感觉挑选对的人。
她们心里有个理想型的标准,但是对方和这个标准不一样时。
仍然愿意尝试和对方接触,并进行深入了解。
也就是说,她们仍旧怀着开放式的心态,去寻找对的人,最终凭直觉敲定。
缺点是感觉这个东西并不靠谱,特别是对于那些一谈恋爱,智商就降为负数的女生。
那么,高认知层次的人,是怎么寻找对的人呢?
她们常常从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反思和审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模式。
包括爱的表达方式,差异的解决方式,沟通方式等等。
所以她们眼里的“对的人”,其实是某种亲密关系模式。
即深入观察对方,判断对方的亲密关系模式,再从两人的交往中反思和验证对对方亲密关系模式的判断。
感知和预测两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模式及爱的表达模式是否同频、合适。
听起来太过理性,但我却认为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去挑选最佳伴侣的最好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03.恋爱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恋爱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客体关系理论也有同样的观点: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通常认为是父母。
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形成为性格。
在新的关系中,人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在这个新的关系中。
如此反复,会导致一个人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
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是人生的两大重要亲密关系。
而亲子关系是我们学会的第一个亲密关系模板,所以在恋爱关系中,我们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运用这个模板。
具体表现有两点:第一点,很多人在找对象时,第一个要求往往是“有眼缘”,看着顺眼。
但其实,让我们看着顺眼的人身上,往往有我们父母或抚养者的特质。
比如说,如果父女感情很好,那么女儿将来就会希望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对象,重温童年的快乐。
即使拥有悲痛的童年,潜意识也在促使我们将父母作为自己的模型去选择自己的恋人。
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追求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而所谓的安全感,其实就是熟悉感。
所以,我们在挑选对象时,让我们有眼缘的,往往是一种类型或有一些共同点。
第二点,我们在和恋人相处时,会把亲子关系中学会的相处模式投射给对方。
你的父母很强势,总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你。
你在恋爱关系中,你往往也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因为你觉得这是爱一个人的方式。
同理,对方也是如此。
即双方都会在潜意识中,用自己习以为常的亲密关系模式对待彼此。
只有当两人相处,构建的亲密关系模式是两人都熟悉且舒服的,才能拥有长久的幸福感。
如果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模式相差巨大,而双方都没有察觉或没有改变,感情就会越来越淡,产生各种问题。
比如:一个女人为男人付出了很多,但不善于表达。
男人却一点也不感激女人的付出,理所应当的接受,甚至转头找了一个只会撒娇的女人。
在新的亲密关系中,男人不仅把她却当个宝,而且自己也积极改变,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变成了别人眼里的好男人。
表面上是男人喜新厌旧,但根本原因是两人亲密关系模式的巨大差异。
比如说,在亲密关系模式中,男人更习惯于直接的、被崇拜式的爱的表达。
而爱付出的女人却总是用付出表达爱,男人对此根本无感,甚至厌恶。
所以,女人付出的越多,男人的存在感就越弱。
时间越长,男人就越是痛苦不堪,想要逃离。
04.生物学角度,爱是什么
从生物学角度看,当一对男女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
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
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
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
此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这时我们恢复了理性,看待对方也更加客观,所以各种矛盾和冲突会相继出现。
“相爱容易,相处难”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这个阶段,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当初怎么瞎了眼,看上了你这样的人?”
如果你在恋爱中,脑子也曾冒出这样的想法或说过同样的话,那么先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知道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是什么吗?包括爱的表达方式,差异的解决方式,沟通方式等等
2. 你渴望构建怎样的亲密关系模式?
3. 你曾刻意观察并了解对方的亲密关系模式吗?
4. 你的恋爱对象是否是同一种类型?
5. 你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存在什么问题吗?
6. 在感情中,你和所有恋爱对象出现的问题是否类似或相同?
别说什么“恋爱搞得这么理性,还有什么意思”的话。
我们在恋爱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遇人不淑,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因为我们太相信感觉。
如果你连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都搞不清楚,存在的问题不进行反思,又怎么能得到想要的爱情?
就好像学生做题时,如果不特意把做错的题进行归类和练习。
就会一直犯同样的错误,更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题目,梦想着考高分岂不是白日做梦?
希望我们都能明白:坚持等待对的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于“对的人”的认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那么这份坚持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爱情之路也只会变得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