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在AI界曾是个无敌的存在,早在八年前就宣布人工智能优先。但在千模大战的时代,谷歌竟然被 压着打,股价一度暴跌千亿美元。是什么让这家公司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内部管理问题:官僚主义和创新障碍
在 默默无闻的时代,谷歌已经埋下了自爆的种子。
首先,内部管理过于官僚。谷歌全员工曾发表长文,抨击谷歌员工被困在审批启动流程、法律审查、绩效审查、高管审查、文档会议、错误报告分类OKR、上半年计划、下半年计划、全员峰会和层层叠叠的迷宫中。而且谷歌内部设定的创新门槛很高,如果不是10亿美元级别的生意,公司都毁了,按兵不动。
其次,谷歌AI研究员的能力很难施展,这家公司汇集了全球大量的AI人才,但这些人无法通过公司制度创新,只好盘算着在顶刊发表论文给履历润色。比如GPT里的T其实就是谷歌研究人员在论文中首先阐述的概念transformer,还基于此开发了聊天机器人LaMDA,但这个改变AI历史进程的概念在谷歌并未受到重视,LaMDA更是被雪藏,这相当于自废武功,把原本的优势拱手让给对手,眼睁睁看着 推出谷歌杀手 。
人才流失:薪酬体系不友好
那么这些发表论文的谷歌研究员干嘛去了?问得好,答案是跳槽。这就是谷歌的第三个问题,谷歌薪酬体系很不友好,很多AI研究人员被 ** 以500万到1000万美元的年薪挖角。DeepMind的业务负责人哈萨比斯都要公开抱怨,这让他根本留不住人才。甚至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都不得不亲自打电话请求员工不要跳槽,但如果这些员工不跳槽,也会选择自己创业。发表论文的八名作者纷纷另起炉灶,其中三家公司合计估值已达50亿美元。
广告依赖:阻碍AI发展
第四,广告是谷歌戒不掉的瘾。谷歌内部员工说,广告是谷歌的印钞机,它年年增长却掩盖了大量问题,导致员工没有使命感,没有紧迫感、特殊主义妄想和管理不善。而AI则会蚕食广告收入,公司掌舵人桑达尔·皮查伊也必须平衡两者,讨好华尔街,避免股价波动。
对谷歌来说,降低风险压倒一切,能不动就不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告收入继续增长,AI必须为此让路。而等到 和微软不断创造奇迹的时候,谷歌全公司上下却给全世界示范了什么叫教科书式雪崩。
仓促应对:策略混乱
首先就是毫无章法的跟进。谷歌连续发布了多个大模型,但显然这些产品都是仓促准备,赶鸭子上架,要么生成一张黑人版马斯克的照片,要么错误的告诉用户人类首张系外行星照片由哈勃望远镜拍摄。这些笑料也让谷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公司股价大跌7%,市值一夜蒸发1020亿美元。
其次,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聊天机器人这个搜索杀手时,谷歌开始模仿微软,把各种聊天机器人嵌入旗下各种产品。多年以来,谷歌都是一家聚光灯下的公司,但如今它太担心失去这一切,以至于丢弃了原有的搜索优势,用劣势产品抗衡微软。《大西洋月刊》对此的评价是"愚不可及"。
谷歌真的失去创新力了吗?从一个方面看,是的,谷歌有很多改变世界的创新产品,都是收购而来,而非自主创新。远到YouTube、Android的系统,近到创造了AlphaGo和AlphaFold的DeepMind,都是如此。谷歌自己的创新产品在哪儿呢?尽管谷歌实验室有很多天马行空的产品,但最后都无果而终。
压力下,谷歌将旗下的谷歌大脑和DeepMind合并为Google AI。DeepMind更是加剧了内部的派系分歧。如果说谷歌做错了什么,背锅的可能还是大公司病。从薪酬体系、创新氛围、内部架构、抗压能力到灵活应变力都比不上 。对,顺便说一句,在科技公司和互联网至今风靡的OKR考核制度,就是被谷歌发扬光大的。
但反过来看,AI的竞争是算法、算力和数据的竞争。谷歌在这些领域依然有雄厚的积淀,搜索能力市场份额更是完胜必应。只不过 与微软的组合,让谷歌有点进退失据,操之过急,策略一时混乱。
科技行业的规律是,明星公司要么成长为巨头,要么被巨头收入囊中,否则就只有死去。而谷歌也和亚马逊一样在AI领域开始了大手笔的投资,比如投资了自家的竞争对手 。
最后提到DeepMind,谷歌和微软也曾上演过一场爱恨情仇。谷歌曾因为收购DeepMind这家明星公司而在AI领域一时风头无两,而看不懂神经网络,错失上一个AI时代的微软,则抓住了 ** 这个机会,成就了大模型的故事。
2004年缺乏创新的搜索老贵族雅虎,眼睁睁看着谷歌以508亿美元的市值超越自己。20年后谷歌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在人工智能这场无限游戏中,巨头的失落就像一个又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下一个明星公司也许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