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打水漂,批量生产的古镇沦为“空城”,古城古镇宿命难测

面包飞满天啊 2024-12-14 05:22:41
编辑丨H

曾几何时,古城古镇游是旅游市场的一颗耀眼明星,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向往。

但近年来,这颗明星的光芒逐渐黯淡,取而代之的是冷清萧条的景象,甚至一些古城古镇沦为烂尾的“空城”,令人唏嘘不已。

这并非个例,据统计,全国拥有的古城景区大约2800座,但这两千多座的古城景区中,仅仅只有33座古城景区为5A级景区。

而其他千座古城景区中,不乏有很多景区正在经历着危机,就拿上个月关于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的新闻来说,造价近25亿的古城甚至日均的售票不到20张,甚至游客数量不及工作人员数量。

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疑惑:人造古城究竟怎么了?

一些古城的现状

全国多地古城古镇正经历着游客锐减、经营惨淡的困境,一些项目甚至走向烂尾,曾经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

张家界大庸古城,这座投资约25亿元的宏大项目,本应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却在上半年仅售出2300张门票,日均游客不足20人,与最初设想的年收入4.85亿元、净利润1.85亿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这巨大的落差,揭示了古城古镇发展模式的困境,与之类似,济南宋风古城,停工一年多,杂草蔓延,昔日的宏伟蓝图化为泡影,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三年多关门并拆除。

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都是古城古镇发展困境的缩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古城古镇的衰落?仅仅是市场饱和,还是另有隐情?

古城古镇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因为全国古城数量之大外,还和古城的同质化必不可分。

许多古城古镇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创新,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导致建筑风格、商业业态、文化活动等方面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普遍吐槽这些古城简直是一模一样,缺乏特色不说,甚至连小吃也都是那几种种类,毫无新意可言,这种同质化竞争导致游客审美疲劳,失去了游览的兴趣。

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项目规划阶段缺乏长远眼光,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项目后期运营困难重重,最终走向衰落甚至烂尾。

例如,济南宋风古城,投资40亿元,规划用地652亩,却在五年后依然未完工,成为烂尾工程,就是缺乏规划的典型案例。

一些古城古镇在建成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思路,无法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例如,张家界大庸古城,虽然投资巨大,但在运营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持续亏损。

古城的衰落已成事实,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重现昔日繁华?

古城,古城

其实,每个省几乎都有一个有名的古城,比如云南丽江古城,湖南凤凰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河南洛邑古城,浙江乌镇,江苏窑湾古镇等等。

虽然这些地方也都成为了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商业古城街,但这些有名的古城也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也就是我们俗说的“流量密码”。

像那些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情我们就不说了,每个古城都有这样的底蕴和文化,但不一样的是,诸如丽江古城采用文旅IP的创新与赋能,乌镇采用戏剧节等活动,洛邑古城采用汉服+旅游的模式等。

每个知名古城掌握着独有的流量密码,其游客数量多以激增,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出行的意愿增多,这两年的哈尔滨、淄博、开封、天水等都以自己的流量密码吸引全国的游客前来吃喝玩乐。

所以,面对古城古镇的困境,简单的修修补补或改头换面已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唯有回归文化本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古城古镇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要摆脱同质化竞争,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打造差异化产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创新也是古城古镇吸引的一个点,举个例子,如今年轻人作为最大的客流量主体,古城可以打造一些如第一人称情景再现,让乘客进行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比如,古城古镇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可以挖掘一些文化主题,例如历史事件、传统工艺,将其打造成核心IP,并围绕IP开发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和活动,提升古城古镇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等。

参考资料

0 阅读:19

面包飞满天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