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在现代工业中,造船业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多年来,东亚三国中国、韩国和日本,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
曾几何时,韩国凭借其高附加值船型的技术优势,一度成为全球造船业的王者,但时代的风云变幻常常让人措手不及。
24年,韩国造船业在技术积累、市场开拓方面依然强势,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已经悄然崛起,在国际市场上,这个对手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用事实证明了什么是后来居上。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昔日的造船王国逐渐退居二线?中国造船业又是如何用一系列数据让全球刮目相看的?
【新旧势力的碰撞】2024年是全球造船业异常活跃的一年,这一年间的订单总量达到了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市场内部的格局变化。
在这个全球性的竞争舞台上,中韩两国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势,在2024年全球造船市场迎来了一次罕见的繁荣,中国造船业以惊人的成绩再度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达1711艘,是韩国的6倍多,占据了全球市场70%以上,而韩国同期的订单量仅为250艘,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
这一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在同样的全球复苏机会中,中国能够遥遥领先?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和积极的技术引进,从日本和欧美学习经验,迅速发展成为“造船王国”。
尤其是在高附加值船型领域,韩国凭借LNG船和大型邮轮的建造技术,一度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
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市场需求下降、造船成本上升,加上国际竞争的加剧,让韩国的造船业步履维艰。
与此同时,中国则在悄然崛起,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依靠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生产成本,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迅速在全球造船市场站稳了脚跟。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造船业加速融入国际市场,不仅在订单数量上大幅增加,还通过持续的技术改进逐渐缩小与韩国的差距。
到2010年,中国首次超越韩国,成为全球造船市场的第一大国,从那时起,中国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而2024年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样的变化绝非偶然,对比两国的市场策略可以发现,中国能够迅速崛起的背后,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其在中低端市场中的全方位覆盖。
中国不仅能够满足大规模的普通货船和集装箱船订单,还逐步在绿色船舶领域实现了突破,这些领域不仅利润稳定,还符合全球环保趋势,为中国造船业在未来竞争中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从追赶到领先】回顾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的提升无疑是改变中韩竞争态势的关键所在,曾几何时,高附加值船型。
如LNG船等高端船舶市场,几乎是韩国的“独家领域”,而中国则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挣扎生存,但如今的中国造船业已经走出了模仿和追赶的阶段,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2008年之前,LNG船作为造船领域的“皇冠上的明珠”,因其高技术壁垒和严苛的建造要求,几乎完全被韩国造船厂垄断。
而中国的技术突破从首艘自制LNG船的问世开始,2014年,沪东中华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LNG船成功交付,容量达到14.7万立方米,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高技术船型领域。
2023年,中国再次创造了新的纪录,沪东中华造船厂设计并建造的27.1万立方米LNG船,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船,还刷新了行业标准。
这艘巨型船舶长344米,宽55米,比曾经的世界最大邮轮“泰坦尼克号”还要宽,这样的技术突破,增强了中国在国际高端造船市场的影响力,也表明中国具备与韩国竞争的实力。
除了LNG船,中国还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同时建造航母、大型邮轮和液化天然气船的国家,这样的综合能力,不仅是造船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在其他船型领域,中国同样表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从集装箱船到散货船,从油轮到特殊用途船型,中国几乎覆盖了所有船型的制造,真正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从技术积累到成果转化,再到打破垄断,中国造船业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持续的努力与创新。
这种从无到有的转变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以及全行业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了韩国,更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造船市场提供了“中国方案”。
但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荣耀,也伴随着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造船业也迎来了绿色转型的浪潮。
绿色船舶以更高的环保标准、更低的碳排放和更高的能源利用率,逐渐成为市场的热门选择,中国造船业正是在这一趋势中抓住了机遇,不仅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还实现了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那么,为什么绿色船舶能够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新王牌”?
【绿色船舶的强势崛起】实际上,这离不开中国在环保技术上的持续突破,例如,沪东中华造船厂成功研发了全球领先的双燃料动力系统,为绿色船舶的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种系统能够同时使用天然气和低硫燃料,不仅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碳和硫氧化物的排放,还提升了船舶的能源效率,这种技术创新,让中国在绿色船舶市场中占据了先机。
另外中国的造船企业对绿色船舶市场的布局也十分有针对性,从集装箱船到油轮,从散货船到LNG运输船,中国船厂几乎在每一种主流绿色船型上都拥有自主研发和制造的能力。
全覆盖的产品线,不仅满足了国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造船业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政策支持也为中国绿色船舶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大助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绿色船舶发展的政策。
包括对绿色船舶项目的专项补贴、绿色金融支持以及对国内外绿色造船订单的税收优惠,这些政策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中国的绿色船舶能够在国际市场中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韩国虽然在高端船舶领域拥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在绿色船舶市场的表现却略显逊色。
尽管韩国也在努力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但其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的事实表明,韩国在这一领域尚未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尤其是在中低端绿色船舶领域,韩国的参与度明显不足,难以与中国形成有效竞争,中国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抓住了行业发展的趋势。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到2024年的十余年间,全球市场对环保型船舶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中国造船业正是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执行能力,将这一需求转化为实际订单。
但绿色船舶的竞争也并非一片坦途,随着国际市场对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正在酝酿中。
未来中国造船业如何在这一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进一步优化绿色技术并降低成本,仍然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语】中韩造船业的此消彼长,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写照,更反映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的重要性,中国用事实证明,迎难而上、奋力超越,才能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
在后续的时间中,中国造船业的持续突破将不仅推动本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全球经济与环境保护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在2024年12月31日关于《创新驱动船舶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报道
中国船舶网在2025年1月11日关于《1711艘近万亿!史上最高!中国造船业“垄断”全球市场》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