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立下了一个大功、奇功!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1-02 10:30:45

对越自卫反击战,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立下了一个大功、奇功!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生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战斗故事。时任12军36师106团副团长的李和平,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攻占一处越军的重要军事据点。这个据点不仅地势险要,还建有坚固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在成功攻占据点后,李和平和他的部队却遭遇了更大的考验。大量越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他们,形势危急万分。在弹药即将耗尽、援军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李和平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让他的部队死里逃生,还给敌人造成了重创。作为中央军委委员李德生将军的儿子,李和平究竟是如何带领部队度过这次危机的?他做出了怎样惊人的抉择?

一、英雄出自英雄门

1916年4月,李德生将军出生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新县,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李德生从小就体会到了地主阶级的压迫,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笔。

1928年,红军来到新县地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年仅12岁的李德生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秋毫无犯、帮助群众的优良作风。1929年,他被推选为当地儿童团团长。1930年,14岁的李德生通过一场特殊的"跑步考核",正式加入了红军队伍。

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李德生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在川陕根据地的战斗中,他左胸中弹仍坚持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中屡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指挥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

正是在这样的革命家庭中,李和平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1950年,李和平出生在北京。与其他高干子女不同,李德生对子女的要求格外严格。在物质条件并不宽裕的年代,李和平和其他战士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

1968年,年仅18岁的李和平响应号召,主动申请到基层部队服役。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和战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新兵连训练期间,李和平刻苦训练,多次被评为训练标兵。

李德生将军始终要求子女要艰苦朴素,不能搞特殊化。有一次,部队组织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李和平符合条件并报了名。但李德生得知后,立即将儿子的名字从名单中划掉,要求他继续在基层锻炼。这种严格的家教,为李和平日后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李和平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连队指导员。他经常带领战士们进行野外训练,即使在严寒酷暑中也毫不懈怠。在部队,李和平从不以李德生的儿子自居,而是以普通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作风赢得了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李和平已经成长为12军36师106团的副团长。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他主动请缨,要求上战场。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二、请战上前线

197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前准备工作。在这个关键时刻,军队高层考虑到李和平的特殊身份,原本计划将他调往后方司令部担任参谋,负责战役指挥的协调工作。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李和平的耳中。在得知这一任命后,李和平立即向上级提出申请,坚决要求到一线作战部队。他提出:"在这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战斗中,我应该和战士们并肩作战。"

当时的36师106团正是主要突击部队之一,担负着攻占多处军事要地的重任。李和平在申请书中特别指出,作为团副职干部,他已经和战士们一起训练了很长时间,对部队的情况十分熟悉,在关键时刻调离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上级考虑到李和平的请求有其合理性,但仍然犹豫不决。一来是担心他的安全问题,二来是考虑到其父亲李德生将军的特殊身份。然而,李和平多次向上级表明态度:"我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冲锋在前。"

最终,在李和平的坚持下,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批准他留在106团继续担任副团长一职。这个决定传达下来后,很多战士都受到了鼓舞。一位老班长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都知道团副是首长的儿子,但他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加刻苦。"

在战前准备阶段,李和平带领部队进行了大量实战演练。他特别注重研究越军的作战特点和地形地貌,带领侦察兵多次深入边境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在一次夜间侦察中,李和平和侦察兵们在复杂地形中摸索了整整六个小时,最终绘制出了一份详细的地形图,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战争即将打响前夕,李和平召集团部机关开会,详细分析了即将面对的作战任务。会上,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到越军的顽强性,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他还特别提到要注意保护战士的生命安全,制定周密的战斗方案。

2月17日凌晨,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在出发前的动员大会上,李和平向全体指战员宣读了作战命令。随后,他带领突击队担任先头部队,率先向预定目标发起进攻。

这次战斗中,106团面临的是一个装备精良的越军加强营。敌军据守在山头的永久性工事内,工事构筑坚固,火力配置严密。但李和平带领突击队,利用地形掩护,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外围防线,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智取敌军据点

在边境山区,一处代号"231高地"的越军据点成为了106团的首要攻击目标。这处据点位于一个制高点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越军在此构建了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有交错的火力网,还布设了大量地雷和铁丝网等障碍物。

攻占这个据点的任务落在了李和平带领的突击队身上。在发起进攻前,李和平带领侦察小组对敌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侦察。通过望远镜观察,他们发现越军在正面阵地布置了至少12个火力点,每个火力点都有重机枪掩护,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但李和平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越军的防御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在据点的西南侧有一条隐蔽的山沟,这条山沟虽然地形险要,但越军认为没有部队会从那里进攻,因此防守相对薄弱,只派了一个班的兵力把守。

李和平制定了一个巧妙的作战方案。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由一部分部队在正面发起佯攻,吸引敌人火力。同时,由他亲自带领一个加强连的兵力,从那条险要的山沟迂回到敌人侧后方。

2月17日凌晨4点,战斗打响。正面的部队按计划发起猛烈进攻,越军果然将主要火力都集中在了正面战场。趁此机会,李和平带领的突击队在夜色掩护下,顺着那条山沟悄悄向上摸进。

山沟地形十分险峻,有些地方必须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为了不暴露目标,战士们甚至不能使用手电筒。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突击队终于接近了越军的侧翼阵地。

此时天已微亮,正面战场的激战仍在继续。越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正面,丝毫没有察觉背后的危险。李和平下达了进攻命令,突击队分成三个小组,同时向敌军火力点发起突袭。

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了越军一个措手不及。李和平率领突击队很快占领了几个重要火力点,切断了越军的通信联系。随后,突击队又火速占领了制高点,居高临下对越军实施打击,配合正面进攻的部队形成合围之势。

战斗进行到上午8点,越军的抵抗逐渐瓦解。李和平指挥部队展开清剿,将残敌压向山下。到中午时分,这处据点已经完全被我军控制。战后统计,此次战斗共歼灭越军一个加强连,缴获各种武器装备数十件。

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开了我军进攻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摧毁了越军认为这些永久性工事固若金汤的信心。然而,就在我军清点战果的时候,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越军的增援部队正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集结,一场更加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

四、四面楚歌中的突围

2月17日下午2点,当李和平正在指挥部队巩固阵地时,侦察兵带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大约两个团的越军正从不同方向向231高地集结。这支越军是附近地区的机动部队,接到增援命令后立即向这里赶来。

形势迅速恶化。到下午4点,越军已经占据了周围的几个制高点,对231高地形成了包围之势。李和平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但此时我军其他部队正在进行其他方向的进攻,短时间内无法抽调兵力增援。

面对越军的重兵包围,106团的处境十分危险。高地上的弹药补给只够支撑半天的战斗,一旦陷入持久战,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就这样放弃阵地,前期的战果就会付诸东流,还会影响到其他方向的作战行动。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李和平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命令部队在阵地上布设了大量的诡雷,并在战壕里放置了许多衣物和装备,制造出高地上驻扎着大量部队的假象。同时,他将部队分成数个小组,准备在夜幕掩护下突围。

傍晚6点,越军开始了第一波进攻。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当冲到阵地前沿时,触发了大量诡雷,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次失利使越军变得更加谨慎,不敢贸然发起新的进攻。

趁着这个机会,李和平开始实施突围计划。他首先派出一个小分队从东面发起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随后,主力部队分成三个梯队,利用夜色从西南方向的那条山沟突围。

突围过程异常艰险。第一梯队遭遇了越军的火力封锁,立即展开反击,吸引了大量敌军火力。第二梯队趁机快速通过了封锁线,并占领了有利地形为后续部队提供掩护。李和平和指挥部在第三梯队,负责掩护伤员和携带重要装备的战士撤离。

在穿越封锁线时,越军发现了突围意图,立即调整兵力进行围堵。战斗一度陷入白热化。李和平临机决断,命令突击队占领附近的一个小高地,利用迫击炮和机枪压制敌人火力,为主力部队突围创造条件。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106团终于突出了包围圈。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还带走了缴获的重要装备和情报资料。而留在阵地上的诡雷和陷阱,让越军在进入阵地后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次成功突围,不仅挫败了越军的企图,还为我军总体战役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第二天凌晨,我军其他部队对越军发起了猛烈反击,最终夺回了231高地,并乘胜追击,扩大了战果。

五、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在成功突围后的李和平带领106团与主力部队会合。但战斗并未就此结束,上级立即下达了新的作战任务:攻占代号为"175高地"的越军重要据点。这个据点是越军在该地区的指挥中心,其战略地位比231高地更为重要。

106团虽然在前一天的战斗中消耗不小,但作为主力突击部队,依然担负着这次进攻的重任。李和平立即组织部队进行整补,并对伤员进行了妥善安置。与此同时,他亲自带领侦察小组潜入前沿,对175高地的地形和敌情进行侦察。

通过侦察发现,越军在这个据点部署了大约一个营的兵力,火力配置极为密集。正面有三道交错的火力网,两翼都设置了永久性碉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特别是在高地顶部,越军还布置了数门火炮,可以对周围地区实施火力覆盖。

2月19日凌晨,进攻开始前,李和平将部队分成三个战斗群。第一战斗群负责正面突破,第二战斗群从左翼迂回,第三战斗群则从右翼展开,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李和平亲自带领第一战斗群,准备从正面突破敌军防线。

凌晨4点,随着一声令下,我军的炮火首先覆盖了越军阵地。在强大火力支援下,第一战斗群发起了猛烈冲锋。越军的反应异常激烈,密集的火力立即笼罩了进攻部队。在这关键时刻,李和平命令突击队携带爆破筒,冒着枪林弹雨向敌军火力点冲去。

就在突击队即将接近第一道防线时,越军的一发炮弹在李和平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胸部和左臂,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在他的带领下,突击队终于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并成功炸毁了几个重要火力点。

此时,第二、第三战斗群也从两翼发起进攻,给了越军沉重打击。但越军顽强地组织了多次反冲锋,战斗进入了胶着状态。李和平虽然负伤,仍然站在最前线指挥战斗,并亲自带领预备队投入战斗。

上午9点左右,在攻击第二道防线时,李和平再次中弹,这次是腹部中弹。战士们要将他抬下火线,但他坚持留在阵地上,继续指挥战斗。他用对讲机协调各个战斗群的行动,调动火力支援,组织梯次进攻。

最终,在李和平的指挥下,106团攻占了175高地的主要阵地。但就在战士们准备向最后一个据点发起冲锋时,一发流弹击中了李和平的头部。在这场战斗中,他光荣牺牲,年仅31岁。

战后统计,在这场攻坚战中,106团共消灭越军2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175高地的陷落,标志着越军在该地区防线的全面崩溃。而李和平的英勇事迹,也永远铭刻在了这片战场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