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选择“闭关锁国”,中美差距超过200倍,换谁来也无力回天

鸿毓说过去 2025-04-22 12:11:00

特朗普彻底坐不住了,4月17日,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造船、物流和海事领域启动“301调查”,威胁对与中国相关的货轮征收高达140万美元的“港口费”。

这一政策是特朗普政府实施“美国优先”战略的又一关键步骤,也是美国在全球贸易和制造业领域采取的最新保护主义措施。

然而面对中美造船业200倍的断崖差距,特朗普的这场“造船业复兴”计划似乎很难实现!

那特朗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中美造船业差距断崖

二战期间,美国造船业曾达到历史巅峰,高峰时一周可下水一艘护航航母,但冷战结束后,美国资本纷纷涌向高科技和金融行业,造船业这种投入大、周期长、利润低的产业逐渐被边缘化。

据行业数据显示,过去70年里,美国本土造船量下跌了85%,大型造船厂数量减少80%。

最让特朗普头疼的是美国造船业的产业链已经断裂,从发动机到电子设备,从推进系统到曲轴,美国许多核心设备都依赖进口,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仅有40%出头。

这种情况下,美国造船成本居高不下,同类船型造价通常是国际平均水平的4倍甚至更高。

面对如此困境,特朗普提出了“闭关锁国”式的贸易保护政策,但这真的能挽救美国造船业吗?

根据美国海军自己的数据,中国现有75家大型造船厂,拥有56座10万吨以上的船坞和船台,30万吨以上的更有40多座。

中国的年造船能力达到惊人的2325万吨,而美国仅为约11万吨,这就是中美之间200多倍的差距!

从产量来看,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交付了1286艘新船,总吨位超过3900万吨,占全球的54.6%。

相比之下,美国仅交付了28艘,总吨位只有30多万吨,占全球比例仅为0.04%。更值得注意的是,这28艘中有6艘是客轮,其余多为拖船、作业船等小型船只,竟然没有一艘远洋货轮。

生产效率上,中国造船厂通过工艺创新和流程优化,已将大型集装箱船的建造周期从28个月压缩到13个月,LNG船的建造周期从40个月减至不到18个月。

而美国造一艘同类型船舶的工时通常要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0%到60%。

价格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成品油轮,美国报价1.25亿美元,中国仅需3650万美元。

风电安装船,美国报价6.25亿美元,中国为3.3亿美元,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美国报价3.3亿美元,中国仅需5500万美元。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使得船东们自然会选择中国制造的船舶。

我国造船业已不再是简单的“量大”优势,中国是全球工业部门最全面的国家,为造船业提供了强大后盾。

如今中国已建成基本完整的造船体系,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建造航母、大型LNG运输船和大型邮轮能力的国家。

在核心的发动机方面,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我国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还开发出许多高效、低排放的发动机。其他配套产品方面更是无需多虑,应有尽有。

在绿色造船领域,我国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中国的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份额近80%,覆盖所有主流船型。

产业集群效应令人惊叹,在长江入海口附近200公里范围内,造船和配套企业竟有上千家,这种集群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和200倍的巨大差距,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能否真正重振美国造船业?

特朗普的三重目标

特朗普此次针对中国造船业的行动,背后实际上有三个主要目标。

第一个便是重振美国造船业,特朗普认为,通过对中国相关船舶征收高额费用,可以迫使各国将造船订单转向美国,从而带动美国造船业复兴。

但现实是,即使所有与中国相关的船舶都不再进入美国港口,美国现有的造船能力也远不足以满足全球需求,更不用说美国造船的高成本使得许多船东可能转向韩国、日本等其他造船国。

第二个是控制全球能源运输,美国基本不具备建造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能力,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特朗普不希望美国能源命脉掌握在他国手中。

而2023年中国商船船队总规模达12万艘,居全球第一。中国在全球贸易和能源运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被特朗普视为对美国的威胁。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是稳固政治基本盘,特朗普上台得益于传统制造业工人的支持,这些“红脖子”亲身经历了美国制造业衰退和生活水平下降,对国际贸易抱有排斥甚至憎恨情绪。

在上任后3个月支持率已下降14%的情况下,特朗普急需通过这类政策向支持者展示他在兑现竞选承诺,以转移选民对经济不佳表现的注意力。

保护主义的代价与反响

按照特朗普的计划,美国要在3年内将美国船舶在全球运力中的比例提高到5%,7年内达到15%。

然而美国目前的运力仅占全球的1.4%,更重要的是,如果特朗普强推对中国造船业的制裁,全球将损失约1000万修正吨的运力,海运单箱成本将提高至少50%。

在进口方面,美国对中国船舶的依赖度达21%,制裁后,与中国相关的驶往美国的货轮每个集装箱成本将增加600至800美元,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据估计美国消费者每年将多支出300至500亿美元。

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全球航运巨头已表示,如果美国实施这一政策,他们将不得不调整航线和价格策略,最终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

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的政府也已发出警告,认为这种保护主义措施将损害全球贸易体系。

面对如此多的阻力和潜在负面影响,特朗普的造船业保护政策能否坚持下去?

能否缩小200倍差距?

造船业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和专业工程师,而这些人才在美国已经严重不足。据美国造船工业协会统计,美国造船业熟练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年轻人入行率持续下降。

培养一名合格的造船工人需要3-5年时间,培养一名高级工程师则需要更长时间。

还有就是配套产业链的问题,建造一艘现代化船舶涉及数万个零部件和数千家配套企业。

以集成化桅杆为例,中国海军战舰的集成化桅杆已经“白菜化”,而美国国内唯一能生产集成式桅杆的企业已经倒闭,美国海军战舰不得不重新使用几十年前的“晾衣架桅杆”。

最后是资金问题,重建造船业需要巨额投资,而特朗普政府目前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美国国债已超过34万亿美元,联邦预算赤字高企,政府可用于产业补贴的资金有限。

而且特朗普的任期只有4年,这一时间远不足以完成造船业的全面重建,也就是说,即使他全力推进,也很难在任内看到实质性成果,更无法缩小中美之间这200倍的巨大鸿沟。

总结

国际上的正确做法或许是寻求合作而非对抗,共同推动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真正的“闭关锁国”只会两败俱伤。

信息来源

金融界 针对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的歧视性决定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发声明

界面新闻 美政策限制下中国造船业走向何方?专访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军

观察者网 日媒:美国造船能力不及中国1/200,重振造船业困难重重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