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磨一剑:海信全球首款RGB-MiniLED电视背后的"信芯"

科技劈里啪啦 2025-03-24 03:41:40

所有伟大的创新都始于对遗憾的修补。在当下的电视行业,也有个小遗憾长期存在,但几乎所有厂商在面对它时,都会绕着走。

可能也是因为电视品类在性能上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在这座高楼上不断粉刷装修,也会有焕然一新之感,事实上,全世界所有的电视厂商都在这么干,唯有海信,一直想把这座高楼推倒重来。

愚公一般的意志,在今年给出了答案,海信带着它的新物种RGB-Mini LED 巨幕电视116UX来了。2025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5)期间,海信携全球首款RGB-Mini LED电视UX系列新品亮相,并正式宣布量产上市,首发价27999元起。

为了这一天,海信奋斗了20多年。

RGB-Mini LED解决了那个小遗憾

Mini LED无疑是当下主流的显示技术,但是控光不控色的小遗憾却始终存在,单一的白光背光,在色彩表达上始终差强人意。

此前主流的方案是在背光源上加入量子点技术来个二次转换,虽然会因为多了一层滤色片而牺牲一点点亮度,但是却能实现比较高的色域,提升电视的色彩还原能力,画面显得真实细腻。

技术从来都是理性的妥协,两害相权取其轻。并不是说量子点技术不好,而是在那个时刻,它就是行业在产能、性价比等综合因素考量下的最优选。事实上,量子点技术不仅在Mini LED上大行其道,在OLED上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加持,比 如在电竞领域, OLED的显示器就一直都被玩家们奉为圭臬。

但是,遗憾始终都是遗憾。在技术赛道上,人生小满胜万全的道理并不适用,技术的使命生来就是探索边界。

有没有一种全新的方案,既不损失亮度,又能展现出如现实世界的五彩斑斓呢?这也正是海信推出RGB-Mini LED,解决这个行业遗憾的初衷。

简单来说,海信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尺寸小至50~200微米的背光灯珠里装上了红(R)绿(G)蓝(B)三块独立发光芯片,在亮度控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色度的控制,直接生成超10亿种色彩,传统的单一控光由此一步进化为光色同控。

在零点几毫米的灯珠上装上三块芯片,这事有多难,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大概也就是给蜜蜂脚上穿小鞋,而实际上,海信RGB-Mini LED所做的事情,仅从尺寸而言就要难上百倍,更何况一台电视还需要装上万个这样的装置。

RGB-Mini LED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前的单一白色背光,好比是用一只手电筒照在不同颜色上的玻璃纸上,进而透出红绿蓝三种颜色,而海信的这一技术就像是三支单独可控的手电筒,摁什么开关就发什么颜色的光,还能像调色盘一样混合产生所需的亮度和色彩,因为少了一层“玻璃纸”,所以在色域覆盖度、色彩纯度以及亮度上做到了近乎完美的呈现。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相比QD-Mini LED,RGB-Mini LED的色域覆盖提升了20%至97% BT.2020,红绿蓝三色的纯度分别达到了99%、92%和100%,色彩控制精度提升到三维尺度的26bit,峰值亮度更是来到了8000尼特的巅峰,又因为其背光的高效性,还能再减少2成的电耗。

其实,类似的方案以前也有过,之所以加了一个“也”,是因为那个方案只是有一个雏形,没能规模化,不管是在色彩还是价格上,始终都未能具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本条件,比如某S品牌的Qualia系列RGB LED电视,从初试啼声到偃旗息鼓,前后历经小十年时光,55吋的产品价格依然高高在上,要卖到4万元,而且,它因未能解决串色问题,在画质上有着令人难以忍受的低级表现。

一个技术再好,如果它不能为广大用户所用,那就不是好技术。比亚迪为何在电车领域所向披靡,就是因为王传福一直秉承着一个朴素的理念: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把许多高端车型才标配的技术提前下放。

技术平权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在今天的地球上,能坦然把这句话喊出大声的,只有中国以及中国企业,因为技术是极其昂贵的,平权则意味着下沉普及,两者本身是相冲突的矛盾关系,唯有解决了大规模量产,降低边际成本才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为什么最终是海信做成了RGB- Mini LED,而不是某S品牌,透过现象看本质,尽管当年的S品牌水平非常在线,但是因为所面对的市场基础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而且S品牌国内的产业链完整度尚不够支撑类似的创新,中道崩殂也就是在所难免了。

创新需要成本,不仅是企业自己的成本,还牵涉到整个产业链的配合度,大工业时代,专业、分工、协作都是基本操作。事实上,RGB-Mini LED不仅实现现原理相当复杂,还因为一些难以跨越的工程技术门槛,导致哪怕是头部厂家都不愿意轻易投入这等巨大的研发成本。

在海信之前,该技术的种种弊端和它的优点同样鲜明闪亮,比如发光芯片效率低、寿命短,还有色偏色纯问题,无一不是难以产业化规模化的致命伤,就连海信自己都承认,这项技术在实验室里待了很多年。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的金句至今熠熠生辉。从整体可以拆解到局部,但是从局部倒推到整体,往往就是盲人摸象。本文在开头就说了,为了这一天,海信准备了20年,在海信整体且长远的布局里,RGB-Mini LED就是海信研发这个复杂系统里万千因素所涌现出来的一个“果”,这个果何时种下,何时成熟,何时可以采摘,对于一家有着优良组织秩序的企业来说,其实都是可以度量的。

26亿和20年

海信一直在等待RGB-Mini LED成熟,然后将其技术平权,早日投放市场普惠全民,为了把这个目标中的关键一环——RGB-Mini LED 发光芯片的技术提上去,价格打下去,它甚至前后历时数年,花费巨资,通过在公开市场的收购,成为了上市公司乾照光电的最大股东,然后,为了尽快投产,又在江西乾照光电的产线上投资了10个亿。

一块细如发丝的发光芯片,海信累计至少投资了26个亿,解决了过去那些让产业停滞不前的产品效率和寿命等问题,而为了让这些芯片真正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海信又开发一整套算法做支撑,比如用抗老化算法和三色芯片寿命管理提升芯片稳定性,以高精度的光色同控算法优化发光角度的一致性,减少光源的光晕和串色问题。

从硬件到软件,为了在全球率先量产一颗合格的RGB三色发光芯片,海信做的其实远比现在账面上所展现出来的要多得多。

为什么S品牌做不成功?没有培养起有效的产业上下游才是核心问题所在,那时候用的都是美国Lumileds公司的产品,价格巨贵且不说,效果嘛,你懂的。当然了,可能从S品牌的定位来说,也不会想着技术平权,守着高端卖个稀奇对自己来说反而是正道。

一个不算冷知识的知识,中国其实是世界芯片大国,去年出口了超过价值一万一千亿人民币的芯片。

所以当S品牌的芯片已经四年没有更新过,海信的芯片研发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轻松越过了“斯普特尼克时刻”,进入到属于自己的自由王国。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的第一代信芯开始算起,直到今天的信芯AI画质芯片H7,海信在芯片自研道路上已经走过了足足20年。

事实上,H7芯片已经在电视赛道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打破了过去电视画质芯片够用就好的思想桎梏。一直以来,传统画质芯片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分时处理,总是先提亮度再调色彩,因为算力不足,芯片无法支撑两者的并发处理。

如今海信RGB-Mini LED已经进入到了三维控色的光色同控时代,再用这种处理手法,画面必然会失焦撕裂,作为整套系统的大脑,芯片算力必然是要上一个大台阶的,H7的CPU单核性能提升了40%,感知场景计算能力提升了70%,更强大的 AI 画质计算能力,为高精度控色提供了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H7就是为了RGB-Mini LED定制研发的全链路芯片,从单一控光到光色同控,让光线和颜色融为一炉,从而对画面整体亮度和色彩进行高精度的控制,相较普通公版芯片,在色调、饱和度、亮度控制精度等关键参数上实现了指数级提升。

简单来说,高性能发光芯片成为了这一切的硬件基础,而H7芯片则通过强大的AI算力和光色同控算法,最大限度释放了RGB-MiniLED的显示潜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关键,使得显示的色彩更加逼真细腻,细节更加丰满充沛。

信芯AI画质芯片H7更令人咋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AI能力上,它能做到逐帧分析画面内容,动态调整每个像素点的光色参数,在图像输出前,分别对光色信息进行提取,精细控制输入的每一丝光线和色彩,在经过3*26bit和15680点位色彩管理控制的解析后,再将光色逐点映射拟合后输出,从此明暗之间有了细节,黑白对比更加分明,整体画面的色彩层次也更丰富。

RGB-Mini LED的信芯时代

RGB-Mini LED掀起了电视产业的“文艺复兴”,唤醒了行业已经沉睡了十多年的创新基因,而在这背后,信芯成为了主导性的推动力量。从屏幕到芯片,电视产业的军备竞赛又产生了新的拐点,当电视机的分辨率、刷新率、色域、色深都来到了新的高度,对芯片的处理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从信芯AI画质芯片H7的表现来看,海信已然走到了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坚持全程自主研发的关键路径选择上,海信用20年时间证明了其正确性,正如时任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视像总裁的于芝涛在2022年所说的那样,“芯片是海信大显示战略的核心底层技术,2022年将是全球电视竞争的拐点之年,走出性价比之争,彻底进入画质之争、品质之争。”

言犹在耳,事实证明,那些敢于重新定义光与色的品牌,也必将照亮整个时代。Omdia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100英寸及以上电视产品的全球出货量份额,海信已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全球首位。

RGB-Mini LED和它的信芯时代,必有回响。

0 阅读:6

科技劈里啪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