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生是重庆市璧山丁家人,平时在江津务工。2月份他刚领六千多元工资回家过年,就接到催款电话,说他有一笔借款逾期未还。魏先生很纳闷,自己压根没有在贷款平台上办过贷款,会不会是对方搞错了呢?
后来经过一番询问,魏先生惊讶地得知,自己十岁的儿子小强(化名),为了打游戏,用手机借款六千多元进行充值。一下子就搭进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年底相当于是白干了。
而如今快过年了,白白损失了一笔钱,魏先生连置办年货的心情都没有了。魏先生说,他和妻子平时工作都很忙,疏于管教儿子。小强平时主要是老人在照看,为了联系方便,他就将自己的一部旧手机拿给儿子使用。
魏先生说,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将微信账户和绑定银行卡里的钱都提前转了出来,可没想到儿子天天玩手机,已经学会了使用“支付宝”里的“花呗”借款,加上知道父亲的支付密码,因此能够顺利的给游戏公司充值买宝石金币,升级游戏装备。
那儿子充给游戏公司的钱,还能不能退回来呢?魏先生试着联系了游戏公司的工作人员。记者也咨询了律师,律师表示,按照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在手机游戏中大额充值,一般认为该行为超出了未成年人年龄和智力状况,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相对方取得财产后应予返还。不过,魏先生需要举证证明六千多元的充值行为确系十岁的儿子所为。目前,魏先生仍在与游戏公司沟通。
而经过此事,魏先生夫妻俩也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还很不够。
这个故事中,魏先生的儿子小强在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使用父亲的手机和支付宝花呗功能借款并用于游戏充值。这导致魏先生在刚拿到工资回家过年时就接到了催款电话。魏先生感到非常震惊和困惑,因为他根本没有在任何贷款平台上办过贷款。经过调查,他才发现是儿子偷偷使用了他的支付宝账户。
根据中国的《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法律行为需要得到法定代理人(通常是父母)的同意或追认。在这种情况下,小强进行的高额游戏充值被认为超出了他的年龄和智力范围,因此被认定为无效的民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相对方应当返还取得的财产给小强的父亲。
然而,魏先生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充值行为确实是他十岁儿子所为。他已经与游戏公司和律师进行了沟通,以寻求解决办法。
通过这个事件,魏先生夫妻意识到他们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还有不足之处。他们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儿子的监护和教育,以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这个故事也提醒了父母们在使用移动支付工具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并对孩子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监管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