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国民党中将被处决前大喊“润之,救我”,主席是何态度!

这这这哈哈 2024-12-18 11:24:45

31年,国民党中将被处决前大喊"润之,救我",主席是何态度!

1931年的一个深秋,湘赣革命根据地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这位身着便装、神色慌张的中年男子,正是刚刚在龙冈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让人意外的是,这位曾在苏区肆意屠杀的"张屠夫",竟然与毛主席还有一段往日情缘。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这个手上沾满革命同志鲜血的敌军将领,毛主席为何一度选择网开一面?而当地群众又为何会如此强烈地要求处决此人?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张辉瓒最后的结局,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张辉瓒的早期生平

1904年,年仅19岁的张辉瓒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轮船。这位出身湖南望族的年轻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壮志,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在日本求学期间,张辉瓒亲眼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迅速崛起,也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积贫积弱的痛楚。

1908年,从日本归国后的张辉瓒并未就此停下求学的脚步。凭借家族的经济支持,他又前往德国深造。在德国期间,张辉瓒系统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战术思维,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张辉瓒毅然回国投身革命事业。他先是在湖南省会警察厅任职,期间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整顿治安,打击犯罪分子。在他任职期间,湖南长沙地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一度被誉为"湖南最严厉的警务长官"。

1918年春,张辉瓒在任职期间做了一件轰动全城的大事。当时长沙有一个叫"刘麻子"的人贩子头目,专门拐卖妇女儿童,受害者遍布湘鄂赣三省。张辉瓒接任后,立即着手调查此案。经过两个月的秘密侦查,终于掌握了刘麻子的犯罪证据。他亲自带队突袭刘麻子的窝点,一举捣毁了这个危害三省的人口贩卖团伙,解救了数十名被拐妇女。

1921年,张辉瓒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当时的湖南军阀张敬尧倒行逆施,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张辉瓒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进步人士一起,积极参与到驱逐张敬尧的斗争中。他利用在警察系统的影响力,为反张力量提供情报支持,协助策反了张敬尧的部分亲信。这次运动最终以张敬尧被驱逐出湘而告终。

正是在"驱张运动"期间,张辉瓒与毛泽东有了多次接触。两人虽然思想理念不尽相同,但在反对军阀统治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他们曾多次在长沙的茶馆中讨论时局,探讨救国之道。这段经历也成为日后张辉瓒被俘时向毛泽东求情的重要筹码。

1922年,张辉瓒转入军界,在当时湖南都督谭延闿的部下任职。凭借其在国外所学的军事才能,他很快就得到了谭延闿的赏识,被委以重任。然而,就在这时,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开始动摇他年轻时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张辉瓒彻底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由一个怀抱爱国理想的热血青年,逐渐蜕变为一个冷血无情的军阀。

二、从警务官到"张屠夫"的蜕变

1927年的秋天,张辉瓒接受了国民党军队的任命,出任第四军第十师的师长。这个位置让他有了更大的军事指挥权,同时也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了剿共军事行动的重要指挥官之一。

在接任师长职务后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张辉璧就展现出了与往日截然不同的一面。1928年1月,他率部在江西省吉安地区对当地农民运动进行了血腥镇压。仅在一个月内,就有超过300名农民运动积极分子被他下令处决。当地百姓称这次事件为"吉安惨案"。

1929年春,张辉璧的部队在赣南地区展开了新一轮的"清剿"行动。这次行动中,他采用了"蚕食"战术,即先封锁乡村,切断革命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再逐步向内压缩包围圈。在樟树镇的战役中,他下令将整个村庄付之一炬,导致数百名无辜村民丧生。这一残酷行径,让他在赣南地区落下了"张屠夫"的恶名。

1930年初,张辉璧又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围剿"。这次行动中,他创造性地使用了"人质战术"。他抓捕了大量革命同情者的家属作为人质,逼迫红军战士投降。在永新县的一次行动中,他甚至将40多名妇女儿童关进祠堂,以此要挟当地游击队投降。这种卑劣的战术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激起了当地群众的极大愤恨。

同年夏天,张辉璧在江西省兴国县展开了更为惨烈的镇压行动。他采用了"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在短短两个月内,兴国县有近百个村庄被焚毁,thousands of平民惨遭杀害。幸存者们不得不逃入深山,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革命斗争。

1931年初,张辉璧又在湘赣苏区边界策划了一次诡计多端的军事行动。他派出便衣特务打入革命队伍内部,通过散布谣言制造内部分裂。同时,他还在各个关键路口设置岗哨,对过往行人实施严密盘查。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革命同志的牺牲,也给根据地的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到了1931年7月,张辉璧的部队在赣南地区的暴行已经达到了顶点。他在会昌县采用了"连坐法",即一旦发现某户人家有革命分子,就株连九族。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使得许多无辜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惨遭杀害。当地群众给这段时期起了个特别的名字——"黑色七月"。

在这短短几年间,张辉璧制造的血案不胜枚举。据不完整统计,仅在1931年上半年,就有超过3000名革命群众死于他的屠刀之下。他采用的种种残酷手段,不仅违背了军人的职业操守,更是完全背离了他早年追求的进步理想。这位曾经的警务改革者,如今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刽子手。

三、龙冈战役中的生擒

1931年9月17日,湘赣边界的龙冈地区战云密布。这一天,张辉璧率领国民党第18师主力向红军阵地发起猛攻。这次进攻本是他精心策划的一次"围剿"行动,却不料成为了他军旅生涯的终点。

当天凌晨,张辉璧的部队分三路向龙冈推进。他本人率领主力部队走中路,妄图一举突破红军防线。为了麻痹红军,他特意在前一天派出侦察兵散布消息,声称要从东路发动进攻。这个计谋原本十分巧妙,但红军早已洞悉其意图。

上午9时许,张辉璧的部队刚刚进入龙冈山区,就遭到了红军的伏击。红三军团在关键地形设置了多个火力点,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交叉火力打击。张辉璧试图指挥部队突围,但红军已经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战斗进行到中午时分,形势对张辉璧更加不利。他的通信设备被红军的炮火摧毁,与其他两路部队失去了联系。同时,红军还派出了精锐部队,专门突袭他的指挥部。在这种情况下,张辉璧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带着亲信开始向山后转移。

下午2时左右,张辉璧的处境更加危急。他的警卫连在撤退过程中遭遇红军突击队,经过激烈交火后伤亡惨重。张辉璧不得不抛弃军装,换上便服,企图混在溃军中逃脱。但这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当地一位放牛的农民认出了乔装打扮的张辉璧。这位农民的兄弟就是在今年初被张辉璧下令处决的。他立即向附近的红军战士报告了这一重要情况。红军立刻调整部署,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搜索。

傍晚时分,张辉璧躲藏的位置被红军战士发现。他藏身在一个废弃的粮仓内,身边只剩下两名忠实的警卫员。在红军的包围下,这两名警卫员选择了自戮,而张辉璧则被当场生擒。

这场战役的结果令人瞩目。红军不仅全歼了张辉璧指挥的主力部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抓获了这个在湘赣苏区臭名昭著的"张屠夫"。当消息传开后,各地群众纷纷赶来,要求亲眼看看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刽子手。

在被俘后的第一时间,张辉璧就主动提到了他与毛泽东的旧交。他表示愿意向红军提供重要军事情报,换取宽大处理。同时,他还写下了一份详细的自述材料,交代了他在剿匪期间的种种罪行。这份材料后来成为了审判他的重要依据。

当地群众得知张辉璧被俘的消息后,纷纷要求严惩这个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特别是那些在"黑色七月"中失去亲人的群众,更是强烈要求处决张辉璧。面对群众的愤怒,中央苏区的领导层不得不慎重考虑如何处置这个特殊的战俘。

四、被俘后的周旋与求情

1931年9月20日,被俘的张辉璧被押送到了中央苏区的临时看守所。在关押期间,他多次要求见毛泽东,声称自己掌握着重要的军事情报。苏区领导层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中,张辉璧极力强调他们在"驱张运动"时期的交情。他详细回忆了1921年在长沙与毛泽东共同反对军阀统治的往事,并表示自己是被形势所迫才走上了剿共的道路。同时,他还提出愿意写信劝说其他国民党将领投诚。

9月25日,张辉璧向苏区提供了第一批军事情报。这些情报包括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计划、各部队之间的矛盾,以及即将展开的新一轮"围剿"行动的细节。经过核实,这些情报大多准确可靠。这让一些领导同志开始考虑是否可以争取这位旧式军人。

10月初,张辉璧又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建议书。他在书中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弱点,并提出了多条应对"围剿"的具体建议。这份建议书显示出他确实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一时间,关于是否可以改造利用张辉璧的讨论在苏区领导层中展开。

然而,随着张辉璧过往罪行的调查逐步深入,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来自各地的调查报告陆续揭露了他在剿共期间的累累血债。特别是永新县的群众代表带来了详细的罪证,证实张辉璧确实下令处决了大量无辜群众。

10月中旬,兴国县的群众代表团来到了中央苏区。他们带来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控诉书,详细记载了张辉璧在"三光政策"中的暴行。当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摆在桌面上时,争取改造的想法就显得不那么现实了。

10月下旬,会昌县的受害群众也派出代表前来请愿。他们带来了"黑色七月"期间的大量证据,包括被害群众的名单、现场照片,以及幸存者的证词。这些材料有力地证实了张辉璧在镇压革命群众时的残暴行径。

面对越来越多的控诉,张辉璧开始改变策略。他不再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表示愿意接受改造,并用余生来赎罪。他甚至表示愿意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开检讨,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11月初,张辉璧又一次请求见毛泽东。这次会面中,他声泪俱下地回忆起两人的往日交情,恳请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他强调自己的军事才能可以为革命事业所用,并表示愿意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

然而,随着各地群众的请愿活动持续升温,保留张辉璧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特别是当地方上报来更多关于他屠杀革命群众的证据后,中央苏区的领导层最终决定启动正式的审判程序。即便是与他有过交情的毛泽东,面对铁证如山的罪行,也不得不服从革命审判的需要。

五、革命法庭的终审判决

1931年11月15日,中央革命军事法庭在瑞金正式开庭审理张辉璧案。这是中央苏区成立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审判。当天,来自各地的群众代表挤满了法庭内外,街道两旁站满了前来旁听的民众。

审判由中央革命军事法庭特派员徐特立主持。检察方出示的第一批证据是张辉璧在吉安地区的罪行档案。这份档案详细记录了1928年1月他下令处决300多名农民运动积极分子的具体过程,包括处决地点、时间、被害者名单等。

紧接着,检方出示了樟树镇惨案的相关证据。当地幸存者李明山作为证人出庭作证,描述了张辉璧如何下令焚烧整个村庄的经过。他的证词得到了其他幸存者的一致确认,现场还展示了被烧毁房屋的照片和遇难者名册。

第二天的审判重点转向了永新县的人质事件。检方提供了详实的档案,证明张辉璧确实下令将40多名妇女儿童关进祠堂,其中有12人在关押期间死亡。一位当时被关押的幸存者王秀英出庭作证,她的陈述让在场群众无不动容。

11月17日,审判进入第三天。这一天主要审理兴国县的"三光政策"案。检方出示了一份详尽的统计报告,显示在短短两个月内,有97个村庄被焚毁,200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现场展示了大量照片证据,包括被毁村庄的实景和遇难者的遗体。

第四天的审判焦点是会昌县的"连坐法"案。检方提供的证据显示,仅在1931年7月的"黑色七月"中,就有超过50个家族因此遭到灭门。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赵德贵作证称,他的全家18口人中,有16人死于这场惨案。

在最后一天的审判中,张辉璧获得了最后陈述的机会。他承认了大部分指控,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但他仍然试图强调自己提供军事情报的"立功表现",希望法庭能够从轻处理。

1931年11月20日,中央革命军事法庭在数千群众的注视下宣判。判决书列举了张辉璧的四项主要罪行:一、在吉安地区非法处决革命群众;二、在樟树镇实施焚村屠杀;三、在兴国县执行"三光政策";四、在会昌县实行"连坐法"。法庭认定,这些罪行证据确凿,性质极其恶劣,后果特别严重。

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法律,张辉璧被判处死刑,同时没收其全部个人财产。判决书特别指出,考虑到其提供军事情报等情节,准许其在临刑前与家人会面一次。

11月21日清晨,张辉璧在瑞金英雄山下伏法。行刑前,他最后一次见到了特地从南京赶来的妻子。处决现场有近万名群众自发前来观看,其中不少是他曾经迫害过的革命群众的家属。当枪声响起的那一刻,现场鸦雀无声。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