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已经71岁的杜月笙的大女儿杜美如,在离开家乡52年后,又一次回到了上海那修缮好的老杜公馆。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她重新站在这熟悉的大门前,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一阵感慨。想到以前那么多的兄弟姐妹,现在都各有各的去处,散落到了四面八方,杜美如就忍不住说:就我一个人回来了,他们都走了。
对旁人而言,杜公馆可能就是杜家起起落落的历史老地方,但对杜美如来说,这地儿装着她从小到大的所有回忆。让她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杜公馆大门顶上,竟然刻着四个大字——“竹苞松茂”。
“松茂”这两个字,其实就是杜美如女士的名字。但你知道吗?早在1926年,杜月笙亲自规划建造杜公馆那会儿,杜美如和她先生都还没到这个世界呢。说到这事儿,杜美如觉得,这可能是老爸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们俩搭的桥。
杜美如是在1930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她妈姚玉兰,那可是京剧界的大腕儿,还是杜月笙的第四个老婆。杜月笙娶姚玉兰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40岁了。而杜美如,就是他在这个年纪得的宝贝闺女。
杜美如呱呱坠地之时,杜月笙在上海已经是呼风唤雨,权势滔天了。
他自己开了家叫“三鑫公司”的企业,把法租界里鸦片运输的活儿全给包了,而且还当上了公董局的华人董事,这可是那时候华人在法租界能混到的最大官儿了。不光如此,杜月笙靠着自己那帮子铁哥们儿,又整了个中汇银行出来,硬是把生意做到了金融圈里头。
那时候,杜月笙在上海滩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上海王”,风光得不得了。就连已经卸任的总统黎元洪,也因为杜月笙的厚待,特意让秘书送去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春申君门客众多,小杜在城南独占一片天。”
杜美如老年时提起,这是她老爸生前特别喜欢的一副对联。但对联里写的那些景色,在香港是再也看不到了。
【01】
1949年5月底,就在上海快要解放的时候,杜月笙带着家里人和手下一百多号人,坐着船去了香港,彻彻底底告别了这个他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当轮船慢慢靠近吴淞口,杜月笙站在黄浦江畔,远远地望着对面的申新纱厂,心里有些难过,他对女儿说:
以前你奶奶在申新纱厂上班,每天辛苦劳作只能赚两个铜板。之后我费了好大劲,一路打拼,终于当上了申新纱厂的董事长。不过现在,这些都得放下了。
说起杜月笙带着全家迁往香港这事儿,杜美如老来时说,她爸是“既不想去台湾,也不敢回大陆。”
一方面,杜月笙那时候对国民党末期的腐烂行为和他们背后捅刀子的做法,真的感到非常失望。他以前就私下抱怨过:“蒋介石用完我就像用完夜壶一样,直接塞床底下了。”所以,他心里凉了半截,压根不想去台湾。另一方面呢,他也不敢继续留在上海。这样一来二去,没地方可去的杜月笙,最后选择了去香港。
在香港的日子里,杜月笙喜欢宅在家里,不怎么出门。由于害怕被人暗杀,他晚年那两年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心惊胆战的。另外,经济上的困难也成了让他难以承受的重担。杜美如曾提起:“我爸在上海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表面上看风光无限,其实挣得多,花得更多,根本不够用。”
说实话,杜月笙到了香港后,手头全部的钱也就那存在宋子良那里的十万美金。除此之外,他啥财产也没有,就连住的房子也是朋友帮忙给找的。家里老婆孩子加上手下那一百多口人,每天吃饭穿衣各种花销加起来得六七千港币,大都是靠以前的老朋友帮忙才撑下来的。
之前那会儿,杜月笙心里盘算着,想两边都讨好,谁也不得罪,于是他琢磨着带着全家老小还有手下的人移民去法国。可没想到,国民党那边却给他来了个通知,说要交什么“护照费”。
算来算去,要是杜月笙想给那一百多号随行的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全都办护照,那所有的花销加起来得十五万美金。可那时候,杜月笙手头只剩下十万美金,明显是差远了。因为钱包不允许,最后,他只好打消了去法国的念头,只跟大家说了句:“真要有个啥,咱们就在香港一起面对吧。”
“护照风波”过后,杜月笙心里头那叫一个凉透,整个人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他想不明白,那会儿抗日战争正紧,他愣是把一家老小留在了被日军占领的上海,自己一门心思帮蒋介石打鬼子。最艰难那会儿,家里女眷的首饰都让他给变卖了。可谁能想到,到头来想出个国,还得被人敲诈一笔。
杜月笙心里的纠结越来越多,身体也跟着垮了,老毛病哮喘又犯了,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偏偏就在这时,大陆那边有人过来探望他了。
杜美如回想起那天,老爸独自在浅水湾饭店,朝着大海愣愣地坐了俩钟头,之后转头跟她说:“海的彼岸,就是咱们的浦东老家嘞。”
【02】
抗战那会儿,杜月笙没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给抗战又是掏钱又是出力。他心里头,对大陆老家那份感情,深得很。不过话说回来,杜月笙这人精明得很,是个“生意人”,所以他做起事来,总是疑心重,特别小心。
后来,杜月笙找上了香港《新闻报》的大当家钱新之,让他帮忙给大陆和台湾那边写回信,传达一个意思:杜月笙想回他们那边去。但说来也巧,那天钱新之多喝了点,一瓶半的威士忌下肚,脑袋晕乎乎的,结果一不小心把信给装错了信封,本该寄给大陆的信飞到了台湾,而给台湾的信却送到了大陆。
这次出错让原本还在犹豫不决的杜月笙大吃一惊。这样一来,他可真是陷入了两难境地,怎么都不对。到了这个时候,杜月笙终于不再纠结是回大陆还是去台湾,而是决定在香港安度余生。从那以后,杜月笙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再加上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们没请护士,全家人只能轮流排班,在家照顾生病的杜月笙。杜美如回想起那段日子,说父亲的病到了后期,每天都喘得厉害,得靠她不停地举着氧气面罩,让父亲吸上氧,这样才能勉强维持生命。
快不行的时候,杜月笙头脑还很清楚,把身后事都安排明白了。他拿出最后的10万美金,按照先照顾外人再顾家里的顺序,分给了手下和亲人们。接着,他还特地跟女儿说,让她去银行保险箱里拿那些“文件”。
孩子们起初对这些纸张一无所知,直到杜月笙强忍着病痛,在他们眼前,缓缓地将一张张纸撕毁。这时,大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纸全是欠条,而且写下这些欠条的不是商业大佬,便是政坛大腕。
杜美如回想起那些欠条,里头有的借的是美元,有的则是金条,更夸张的是,还有人借了整整五百条大黄鱼,也就是金条啦。杜月笙后来跟孩子们说起了这事儿,他是这么解释的:
我不希望你们以后的日子都在忙着追债,更不想我走了之后你们还得为打官司忙得团团转。现在这世道乱得很,借钱的人,他们自己手头也紧得很。等以后他们手头宽裕了,如果心里还念着这份情,自然会伸手帮你们一把的。
1951年8月16日那天,杜月笙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命最后那点微弱的光景里,他跟家里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算是没指望了,但你们每个人都有盼头,咱们中国也还有未来。”
杜月笙快不行的时候,反复跟家里人讲,说啥都得把他的骨灰弄回上海,埋在浦东高桥的老宅子里。可实际情况是,杜月笙一走,家里头就没啥指望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只能靠着卖点首饰勉强维持。姚玉兰实在没法子了,就去找了她关系挺好的宋美龄帮忙。多亏了宋美龄的资助,一家人带着杜月笙的棺材,一路颠簸最后到了台湾。
这家人原本盼着能快点回到大陆,杜月笙的棺材也一直没能下葬。可偏巧那时候朝鲜战争打响了,还有好多其他没办法控制的事儿,回家这事儿就越来越没指望了。到了1952年,杜月笙的孩子们合计来合计去,最后决定把他葬在台湾隆基。
【03】
料理完老爸的丧事后,杜月笙的十个孩子为了谋生,都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从那以后,他们就散布在世界各地了。
在那时候,大女儿杜美如25岁,碰到了她后来的老公蒯松茂,两人一起书写了他们精彩的一生。
1949年那会儿,19岁的杜美如刚收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还在手里热乎着呢,就被老爸急匆匆地带到了香港。与此同时,另一边也有个19岁的年轻人,叫蒯松茂,他是个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也遭遇了和家人分别的事儿,跟着部队撤到了台湾。
六年后,这两个原本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人,在一个户外舞会上碰面了。那时候的杜美如,年轻漂亮,身边围着不少追求者。可让大家跌破眼镜的是,她最后挑中的,竟是眼前这位既没家世又没钱的蒯松茂。
杜美如和蒯松茂头一回打交道时,她得知蒯松茂小时候过得挺不容易。他老爸走得早,从小就靠老妈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因为得逃命,他们一家子吃了不少苦头,最后才到了四川。说来也巧,蒯松茂十三岁那年,居然考上了四川的空军小学,从那以后,他就很少能和家里人在一起了。
到了1949年那会儿,蒯松茂跟着国军跑到了台湾,心里头一直没底,不知道留在大陆的老娘和兄弟们到底是活着还是咋样了。他常常就一个人,跟没家没亲似的,望着海峡那边发呆。
说起蒯松茂的这番遭遇,杜美如心里头立马就想到了自己在香港那会儿,也是隔着海远远地看着老家。两个人都像没根的浮萍,经历了差不多的事儿和苦头,彼此之间就有了种说不出的理解和投缘。
聊着聊着,他们俩就确定了恋爱。但说到结婚这事儿,俩人都挺头疼,因为手头都不宽裕。蒯松茂那时候全身上下就攒了一千美元,那还是他到美国空军训练一年,天天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而杜美如和她妈妈呢,全靠宋美龄帮忙,生活也就勉强过得去,根本谈不上有钱。
不过他们俩感情特别好,对这些世俗上的讲排场、要面子的事儿,压根儿就不放在心上。
婚礼简单办完后,杜美如就跟着蒯松茂去了他工作的嘉义。那边军属住的地方挺偏的,设施也挺简单,但杜美如一点都没嘀咕。结婚以后,她早就把以前大小姐的那些习惯给丢了,开始学着做家务,亲手下厨做饭。
杜美如婚后的日子简单又温馨,心里头挺满足的,就是老想着要是能快点回大陆,见见那些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就好了。那时候,蒋介石还整天想着反攻大陆的美梦呢,可他俩一个在国军里待着,比谁都清楚,这事儿根本不靠谱,他们心里头也不愿意看到两岸真的打起来。
到了1967年那会儿,蒯松茂不再当一线飞行员了,转去台湾驻约旦的大使馆工作,担任军事参赞,还帮着大使处理些事务。过了两年,杜美如带着孩子们也去了约旦,一家人团聚在那里。在外国嘛,啥都得从头开始,不过他们倒是过上了挺安稳自在的日子。
那段时间,杜美如身为外交官的妻子,得跟这儿的好多皇室贵族来往。相处久了,她和老公都觉得这儿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特别对胃口,全家人心里头已经打消了回台湾的念头。
【04】
1977年,约旦和中国大陆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样一来,“台湾使馆”就不得不关闭了。就在这个时候,蒯松茂做出了一个挺有魄力的选择。他决定不再当军人了,直接就在约旦落了脚,和家人一起开起了餐馆。
这个主意可不是突发奇想,它其实源于一次夫妇俩和约旦国王共进晚餐的故事。约旦的国王侯赛因,一直以来都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喜爱,特别是中餐,简直是他的心头好。在饭桌上闲聊时,侯赛因对中国美食赞不绝口,还遗憾地说约旦竟然没有中餐馆。于是,他建议夫妇俩在约旦开一家中餐馆。
约旦国王那句话,就像是往夫妻俩心里头埋了个种子。这些年待在约旦,他们早就对这个地方有了感情。而且,约旦王室还特别喜欢中餐,这让夫妻俩突然有了个念头,要把中餐的美味带到这片土地上,让更多人尝到。
1977年,蒯松茂退役后,夫妻俩二话不说,直接把他们在台湾攒下的养老金全拿了出来,用作开餐馆的本钱。
1979年那会儿,杜美如和蒯松茂在约旦的首都安曼,开起了名叫“中华美食馆”的中餐馆。这餐馆啊,在安曼可是头一份儿。从那以后,杜美如就不再只是外交官夫人了,她摇身一变成了餐馆的大当家。
杜美如,以前是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不管到哪都有仆人伺候着,可后来她却变成了餐厅的老板,得亲自招待客人。这变化对她来说可真是太大了,但她还是鼓起勇气,接下了这个挑战。
杜美如说,刚开始开餐馆那会儿,啥事儿都得他们俩自己动手。她和老公既是老板也是打下手的,既是做菜的大厨也是端茶送水的服务员,还得负责买菜和管账。为了让顾客感受到中餐馆的氛围,他们还手把手地教每一位进门的客人怎么用筷子。
干活忙起来,夫妻俩压根没空歇着,困了就往地板上一躺,眯瞪一会儿。在约旦开中餐馆的这些年,杜美如和蒯松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夜深了才收摊,全心全力打理着自家的买卖。虽说这种日子不再像过去那样风光,远离了是非,但他们觉得心里踏实,挺满足的。这一转眼,37年就过去了。
通过夫妻俩的辛勤努力,“华夏美食屋”慢慢闯出了名堂,后来还在迪拜开了家分店。约旦的王室成员经常光顾这儿,成了常客。每当国内代表团到访,一听说杜月笙的女儿在这儿开了家餐馆,都会特地前来品尝,还要求一起拍照留念。
中餐馆现在火得不行,杜美如也因此更加想念祖国大陆。两岸能来往之后,她多次跟老公说,等自己年纪大了,想回老家定居。可现实情况是,孩子们还小,餐厅也需要人管,所以她一直没能回去瞅瞅。
到了2000年的时候,两位老人因为年纪大了,实在是没法再打理餐馆,干脆就一起退了休。退休以后,他们心里头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回老家瞅瞅。
2001年6月份,杜美如和蒯松茂头一回回到国内看望亲人。当他们的飞机在上海浦东落地的那瞬间,这两位在外头闯荡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家,终于又一次体会到了祖国跟“家”的那种亲切感。
这次回国,杜美如和老公一起回到了他安徽的老家,两人还顺便去了趟苏州玩。最后,他们来到上海宁海路182号的杜公馆故地重游,心里都五味杂陈。
目睹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家里这些年来的巨大不同,七十多岁的杜美如在受访时笑着说起:
人们总以为,杜月笙的女儿那肯定是大富大贵,但其实我接手的就只有“杜”这个姓。我就像个小鸟儿,一辈子都在躲那些大风大浪,到处找地方安家落户。
现在,年迈的杜美如终于迎来了回家的时刻。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恩怨情仇也都随风而去,对杜美如和蒯松茂夫妻俩来说,夕阳照耀下的老家,就像他们后半生从漂泊不定到安稳度日的过程,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宁静美好。
事情到这里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所有该说的、该做的都已经完成,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咱们的事情到此为止,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