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继宁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便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行事风格,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了鲜明的“行动派”形象。
孔继宁做事从来不拖沓,尤其是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总能看到他默默付出的身影,他的沉默寡言没有影响到他在团队中的存在感,反而让他更显得专注与踏实。
1980年,孔继宁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参加工作。在政审环节,负责此项工作的干部按照惯例仔细查阅着每一位求职者的档案,当他的目光落在孔继宁的档案上时,惊讶地说道:“他的父亲是不是毛主席的女婿?”
毛主席不干涉儿女婚事
孔继宁的父母正是李敏和孔令华,在李敏的高中时期,情窦初开的她开启了一段美好的恋情,而她也从未打算对父亲隐瞒此事。一天,李敏略带羞涩地走到毛主席面前,将自己恋爱的消息告诉了父亲。
毛主席听闻后,脸上没有出现任何生气的表现,也没有摆出长辈的架子开始劝说。他只是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缓缓开口说道:
“作为长辈我不会干涉过多的,而是一向主张儿女的婚事自己做主,况且,我看那小孔这孩子挺好的,我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李敏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1958年,孔令华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而李敏也踏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在青春洋溢、充满希望的校园时光里,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他们自然而然地确定了恋爱关系。
随着感情的升温,孔令华的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不久后,他郑重地向李敏求婚,当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时,这位在岁月长河中历经无数风雨、见惯波澜壮阔场面的领袖,此刻却流露出了父亲的不舍。
毛主席轻轻地唤了李敏一声,说道:“娇娇,我女儿马上就要出嫁了,时间过得真快啊,虽然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我还是有点不舍,还有你了解小孔的家人吗?”李敏摇了摇头,说:“这个……我还不清楚。”
毛主席听到李敏的回答,马上说道:“结婚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可以慢慢去了解,但是你要知道爸爸希望你能幸福。”李敏笑着说:“我知道了爸爸,我会去了解的。”
1959年8月29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为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主持婚礼。婚后,二人相处十分和谐,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毛主席看着沉浸在幸福中的女儿,也是笑逐颜开,满心欢喜。
孔令华作为北京航空学院的才子,学识渊博,他常常与毛主席聊天,从诗词歌赋到国家大事,两人都能畅所欲言,相谈甚欢,毛主席对这个女婿也是越发欣赏。
孔继宁出生,毛主席“官”升一级
1962年10月27日,有人兴奋地喊道:“生啦!生啦!恭喜主席,您当外公啦!”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一向处事极为冷静的他,脸上也立刻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欣喜之色。他赶忙起身,快步朝着产房走去,当他看到那个刚刚降生、粉嘟嘟、虎头虎脑的可爱外孙时,竟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他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想要抱抱孩子,却又担心自己的动作不够轻柔,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哎呀呀,这小家伙……”
一旁的李敏看着父亲的模样,笑着说:“爸,您别紧张呀。”主席这才回过神来,轻轻地抱起小外孙,仔细地端详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道:“哈哈,没想到我70岁了还能官升一级呀。”
“爸爸,这孩子您给他起个名字吧。”李敏轻声说道。毛主席听闻女儿的请求,缓缓点头,接着转身说道:
“孔将军啊,这取名一事,在咱们的传统里可是孔家的大事,理应您来操持,要不这个‘艰巨’的任务还是交给您吧。”
孔从洲听闻此言双手连连摆动,赶忙推辞道:“主席,您的文笔、学识、胸怀,那都是天下皆知啊!给孩子取名字这样意义重大的事,自然是由您来定夺更为合适、更有分量呀!”
毛主席想了想,说:“既然如此那就叫孔继宁吧,希望这孩子能够继承列宁的革命意志,一生都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赞,都觉得这个名字寓意深远,寄托了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
1963年,李敏夫妇搬出了中南海。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年幼的孔继宁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到了上学的年纪,孔继宁进入了当地的小学,这所学校颇为简陋,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
一次,一个同学不小心扯破了他的衣服,吓得脸都白了,连忙道歉:“孔继宁,我不是故意的,我赔你衣服。”孔继宁却笑着摆摆手说:“没事儿,这就是个小口子,回去缝缝还能穿,不用赔。”
在学校的日子里,谁都不知道他真实身份。随着李敏夫妇工作的调动,孔继宁在小学四年级时回到了北京,并成功考进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小,开启新的学习征程。
李敏夫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格外注重对孩子品德修养与学业知识的培养。他们常常对孔继宁说:“孩子,要好好学习,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高中时光匆匆而过,孔继宁也迎来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高考。他凭着扎实的学识,优异的应试技巧,考入南京外语学院国际关系系。
总参政审干部看到档案:他的父亲是不是毛主席女婿
李敏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始终秉持着毛主席定下的家规:无论如何,都不能搞特殊化。她常常告诫孔继宁,在外面要低调做人,绝 不能打着毛主席外孙的旗号去获取私人利益,甚至不要轻易和别人提及自己的身份。
孔继宁牢记着母亲的教诲,一次,一位同学好奇地问他:“孔继宁,你家是哪里的呀?感觉你和我们不太一样呢。”孔继宁笑着回答:“我家就是普通家庭呀,我和你们没什么不一样的。”就这样,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从老师到同学,都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南京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声誉颇高的军事院校,每一届的毕业分配去向都备受瞩目,孔继宁在学院里一直是个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
当身边的同学为了分配之事或喜或忧、四处奔走时,他早已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申请去边疆。他渴望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己,为祖国的边疆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按照成绩排队的结果出来后,孔继宁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总参谋部。老师拿着分配名单找到他:“孔继宁,这次按成绩分配,你被分到总参了,我知道你原本想去边疆……”
孔继宁听到这话虽有遗憾,但还是说:“老师,我服从组织安排,在哪里都是为国家效力,我会在新的岗位上好好干的!”总参负责政审的干部在仔细查看孔继宁的档案时,向身旁的学院同志问道:“孔继宁的父亲孔令华是不是毛主席的女婿?”
学院同志听到问题后,愣了一下:
“也可能是同名同姓吧,咱们学院要是有毛主席的外孙在,这么大的事儿早就传开了呀,可我从来没有听孔继宁说过他有这样的身份。在学校里,他一直都非常低调,和普通同学没什么两样,大家都只当他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呢。”
政审干部听了学院同志的回答,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心中还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寻常。毕竟,这样的巧合确实比较少见,可从学院这边得到的反馈又如此肯定,这让他不禁对孔继宁的真实身份更加好奇起来。
一直到孔继宁到总参工作之后多年大家才知道他的身份,孔继宁并未凭借家族背景平步青云,而是踏上了一条艰难的征程。他投身外交事业长达八年,就在众人都看好他在军队中施展才华、有所建树之时,孔继宁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转业 研究毛泽东思想。
原来是因为孔令华一生都在钻研“毛泽东思想”,临终之前,他曾说要让孔继宁接过“接力棒”继续研究。
在孔继宁的精心研究下,他相继完成了《真实的毛泽东》,《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百年后的毛泽东》等一系列著作,这些书使人们对毛主席的生活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