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后期,清朝乾隆帝在位期间推行"盛世武功"政策,而缅甸东吁王朝则通过军事扩张崛起为东南亚强国。双方在中南半岛的地缘利益发生剧烈冲突,特别是缅甸对中国云南边境土司的压迫成为直接导火索。1762年,缅甸军队入侵车里(今西双版纳),标志着历时七年的清缅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进程与战略博弈
清朝先后发动四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1. 首次战役(1762-1763):云贵总督刘藻轻敌冒进,在整欠战役中遭缅军伏击,导致清军伤亡惨重。
2. 二次战役(1765-1766):新任总督杨应琚谎报军功,在木邦战役中被缅军击溃,其本人因欺君之罪被处决。
3. 三次战役(1767-1768):伊犁将军明瑞率精锐孤军深入,虽攻克木邦、锡箔等城,但在老官屯遭缅军主力围困,最终力战殉国。
4. 四次战役(1769):大学士傅恒率3万大军水陆并进,在戛鸠江战役中重创缅军,但因瘴疠流行被迫议和。
《老官屯和约》的签订
1769年11月,双方在老官屯签订和约:
- 缅甸承诺十年一贡
- 清朝承认缅甸对掸邦的实际控制
- 双方恢复边境贸易
- 战俘遣返与边界勘定
该和约标志着清朝"以战促和"战略的成功,既维护了天朝体面,又避免了陷入长期战争泥潭。
战争影响与历史评价
1. 清朝方面:消耗饷银911万两,暴露了绿营兵制的腐败,但巩固了西南边疆治理,推动了《乾隆会典》对土司制度的完善。
2. 缅甸方面:虽取得军事胜利,但元气大伤,直接导致东吁王朝的衰亡(1782年),为英国殖民埋下伏笔。
3. 国际格局:此战与同期的清准战争、清越战争共同构成清朝"十全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中国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农业文明与山地文明的碰撞,其结果深刻影响了18世纪东南亚政治版图的演变。清朝通过有限战争实现了战略目标,而缅甸则在短暂辉煌后走向衰落,双方最终在传统宗藩关系框架下达成新的平衡。
和乾隆干架的是贡榜王朝,你说的这个是把万历干的满地找牙,割地求和的王朝。然后,缅甸没有赢,否则还向大清称臣纳贡?有没有脑子?大清收复了西双版纳,是缅甸方求和停战,大清阻止了缅甸称霸统一东南半岛,清缅之战导致缅甸国力大幅衰退,泰国,老挝脱离缅甸控制,缅甸自此荣光不再,直到被英国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