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自古红颜多薄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最后落得悲惨下场的美女不计其数。杨贵妃就是这样的一名美女。她曾受尽恩宠,又因唐明皇要安抚军心而魂归马嵬驿。
与杨贵妃有着同样命运的还有明朝一位名叫苏坦妹的江南才女,她同样死于皇帝安抚军心的刀剑之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少年时期的朱元璋生活艰苦,曾给地主家当过放牛娃,一度削发落入皇觉寺成为一名和尚。
乱世出英雄,元朝末年的动荡给了朱元璋一个发家的机会。年仅17岁的朱元璋被住持打发去云游化缘,以应对当时的饥荒,他一走就是三年足迹踏遍了淮西一带,也亲眼见到了什么是民间疾苦。
此后,社会上开始流传“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预言,各地农民开始纷纷起义,25岁的朱元璋看清了时局决定为自己谋一个前程,于是就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开始了他开挂的传奇。
朱元璋绝对是一个好将领,他有勇有谋,运筹帷幄。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猛无比,很快得到了军中士兵的赞许。加之他攻城之后对城中的百姓百般优待,因此,没几年朱元璋就建立起了赫赫军功。
朱元璋带着他的部下从濠州开始,一路打到了江南一带。江南自古人才辈出,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听闻浙江地带有四名能人,就想着将他们招至幕下为他所用。朱元璋找人四处打听都没有回声,只好请人在街头贴出告示。
告示一贴,全城热议,不仅仅让朱元璋得到了四名贤才,还让他收获了一名绝世美女。
江南有才女,名曰苏坦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苏坦妹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斐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与当时的另一名才女楚方玉一起被称为“江南楚苏”,文人墨客都争先抢着想与她们结交,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要寻的四位贤人。
苏坦妹与四位才子结识于一场名为“兰溪会”的诗友集会,她妙语连珠艳惊四座,让在座的所有人惊叹不已,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朱元璋贴出告示的这一天,恰好苏坦妹也在告示栏边经过。苏坦妹听见百姓站在告示前议论纷纷,对告示的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就站了出来为老百姓解释告示中的内容。
一名容颜姣好的女子在人群中为百姓解惑,多么光彩夺目。这样的场景引起了朱元璋两名得意手下朱文正和胡德济的关注,也让苏坦妹开启了她悲惨的后半生。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养子,彼时的他还在想方设法讨得养父的欢心。于是,当他看见苏坦妹的容颜后心生一计,准备将其掳走进献给朱元璋。
就这样,苏坦妹被朱文正连哄带骗捆进了朱元璋的府中。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已娶了马皇后,但是哪个男人见到美女不会动心。
看着眼前容颜姣好,明眸皓齿的苏坦妹,朱元璋根本把持不住自己。何况苏坦妹才情俱佳,不像别的妾室那样不通诗文,朱元璋和她一起聊天谈话如沐春风,当晚就宠幸了苏坦妹。
得到了朱元璋宠幸的苏坦妹本可能开启她的荣华富贵,但没想到却落得个身首异处。
苏坦妹成了朱元璋的宠妾,朱元璋对她也是呵护有加,郎情妾意,恩爱无比,可这样的日子却被朱元璋的另一名亲信胡德济搅糊了。
胡德济跟在朱元璋身边也建了不少功勋,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好色。看着朱元璋掳走了苏坦妹,胡德济也想着效仿,找个绝世美女回来陪自己。
不久,朱元璋就接到了关于胡德济的投诉,一名青楼的妈妈上门控诉胡德济抢走了她们妓院里的姑娘。
朱元璋一听火不打一处来,本来胡德济打完仗后不安抚百姓,不打扫战场已经引起了民愤,这次还公然强抢女子,朱元璋决定给胡德济一个教训。
谁知道,士兵将胡德济带到朱元璋面前时,竟破口大骂,说朱元璋抢夺良家妇女苏坦妹却不让他纳青楼女子,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朱元璋一向以治军严明著称,听到胡德济这么一说,自己心中觉得有愧。士兵跟随他在外打仗,孤苦一人,他却左拥右抱实在是有失将领风范。
朱元璋心中盘算着,自己确实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底气处置胡德济,但他又害怕此事一旦被下属纷纷效仿,对之后的战争十分不利,他思考再三决定拿苏坦妹开刀。
面对胡德济的质疑,朱元璋在众将士面前表决心说,自己取得天下绝不被女色耽误。接下就叫人带来了苏坦妹,当着众将士的面将她斩首示众。
将士们看着首领果断决绝,之后也没有人再敢违背军纪。可怜的是一代绝色美女苏坦妹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
事后的朱元璋想起杀死苏坦妹这件事又十分的后悔,毕竟苏坦妹是无辜的,她只是为安抚军心的牺牲品。心中懊悔的朱元璋下令重新厚葬苏坦妹,还写了一份检讨书刻在墓碑上。
朱元璋和苏坦妹这件事情被后世收录在了《智囊全集》当中,今天还有无数人为苏坦妹无辜且悲惨的经历而叹息。
所谓红颜祸水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女子的错,这都只是那个封建时代加在她们身上的骂名。
容颜姣好,聪慧过人也并不是才女的错,错只错在在男人无计可施的时候,女子用来承担责任的最好的牺牲品,杨贵妃如是,苏坦妹也如是。
可见,封建制度束缚之下,一身才华的女子无法施展她们的抱负,她们的地位极其地下,常常沦为男人的玩物或者斗争的牺牲品,还要背上千古骂名,消失在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到最后只给后人留下不尽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