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是否曾经好奇过,古代那些被判“株连九族”的人,为什么他们的亲属大多选择默默等待命运降临,而不是四处逃亡?
毕竟九族中牵连的亲戚并不全是直接参与犯罪的人,如果能早一步逃走,是不是还能躲过一劫?
但事实上,选择逃跑的反而是最不明智的,甚至可以说是“蠢”的决定。
——那么株连九族这项残酷的刑罚,它为何而生?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在那些动荡的朝代里,统治者宁可灭绝一整个家族,也不愿意留下任何后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古代家族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那些本该有逃跑机会的亲属,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留下?
什么是“株连九族”?在古代中国,株连九族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制度,而所谓“株连”,就是指一个人犯了大罪,连带着他的整个家族都要受到惩罚。
而“九族”,则是指从罪犯的直系亲属到远房亲戚,几乎涵盖了他的全部家族成员,从父母、兄弟姐妹,到妻子、岳父母、外祖父母等,统统都逃不过这个灭顶之灾。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疑惑:一个人犯罪,为什么要连累整个家族呢?这听起来非常不合理。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极为重要,一个人的行为往往被认为代表了整个家族的荣辱,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当一个人犯了重罪,尤其是像谋反这样的罪名,统治者会认为必须通过斩草除根的方式,彻底消除所有潜在的威胁,确保没有人会为他报仇。
举个例子,明朝时期,胡惟庸就是因为谋反被朱元璋处以株连九族的极刑,胡惟庸作为当时朝廷中的重臣,拉帮结派,图谋推翻皇帝。
为了防止他的家族成员日后复仇,朱元璋决定连他的亲属一并诛杀,这样的手段虽然残酷,但在当时却是为了稳固皇权的必要措施。
既然提到“株连九族”,那么究竟哪些人会被牵连到这场灾难中?
按照传统的定义,九族一般包括父族四族,即父亲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子女。
然后就是母族三族——母亲那一边的亲属,如外祖父母及母亲的兄弟姐妹;妻族二族:妻子的直系亲属,主要是岳父母和妻子的兄弟姐妹。
不过,有些观点认为“九族”并不一定是严格的九个家族成员,而是泛指犯罪者的所有亲属,无论是哪种解释,株连九族的范围都极其广泛,牵连的亲属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那么,面对如此广泛的惩罚范围,为什么株连九族的亲属们没有选择逃跑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尽管逃跑看似是一条生路,但事实上,选择逃跑的人往往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更大的灾难。
逃跑真的有用吗?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方式非常落后,皇帝下达“诛九族”的命令后,通常需要通过快马或信使传达到地方官府,虽然命令下达的速度已经算是非常快了,但相较于现代社会,古代的信息传播依然非常缓慢。
然而官府的行动却是迅速的,接到命令后,当地的官员会立即采取行动,派遣士兵包围罪犯家属的住处,防止他们逃亡。
对于那些没有提前得到消息的家属来说,往往在官兵到来之前,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应,更别提策划逃跑了,因此很多人连思考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被抓了。
即便有些人提前得到风声,有机会逃跑,想要成功逃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代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份信息都与土地和居住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人,必须在当地官府登记在册,所有的出城行为都需要凭借“通关文牒”才能完成。
如果有人试图在没有文牒的情况下出城,城门守卫很容易就能发现并拦截他们,即使侥幸逃出城外,到了其他地方,陌生人的身份也很难不被发现,各地官府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一旦罪犯家属被通缉,逃跑者几乎无处藏身,随时可能被抓捕归案。
选择逃跑不仅仅是面临被抓的风险,逃亡的路上还充满了各种危险,古代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尤其是偏远地区,常常有猛兽出没,再加上气候、疾病、饥饿等因素,能够在逃亡途中幸存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除此之外,官府发布的通缉令往往伴随着重赏,任何提供线索的人都能获得丰厚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逃跑者很容易被那些贪图赏金的人出卖,即便是逃到了偏远之地,也难以完全摆脱被抓捕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一旦逃跑的人被抓,原本可能只是流放或充军的罪犯家属,往往会被加重处罚,甚至面临死刑,因此很多人宁愿选择留下来接受命运的裁决,而不是冒险逃亡。
除此之外,古代社会的忠君思想和家族观念也对逃跑行为形成了强大的心理束缚,在封建社会中,忠于皇帝、守法尽责是每个臣民的基本美德。
对于那些被株连的家属来说,逃跑不仅意味着背叛皇帝,还可能被视为“忘恩负义”,连累其他家族成员。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族成员即使有机会逃跑,也会因为内心的道德责任感而选择留下,因为逃跑不仅是对君主的不忠,也可能被认为是对家族的背叛,古人非常重视“名节”,宁愿接受法律的制裁,也不愿意背上“逃亡者”的骂名。
说到忠君思想对古人的影响,不得不提到明朝的方孝孺,他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因为忠于建文帝,拒绝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最终被处以“诛十族”的极刑。
相比于株连九族,方孝孺的惩罚更为残酷,不仅他的亲属被牵连,连他的朋友和学生也被算作“第十族”,一并遭到屠杀。
方孝孺的选择让人感到无比悲壮,他明知道不臣服于朱棣会带来灭顶之灾,但依然选择了忠于旧主,哪怕要付出自己和整个家族的生命,这种忠诚和气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视为崇高的美德,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或许有些过于极端。
综上所述,古人在面对株连九族的刑罚时,选择不逃跑并不是因为愚蠢或无知,而是因为逃跑的难度和风险实在太大。
信息传递的滞后、严格的户籍制度、逃跑途中的危险、以及忠君思想的束缚,都是他们无法轻易逃脱的原因,此外,逃跑并不一定意味着生存,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株连九族虽然是一种极端的刑罚,但在古代社会中,它并非频繁实施,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存在,到了近代,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这种残酷的刑罚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人道和理性的法律制度。
对于那些被判灭九族的家族来说,他们的命运尽管悲惨,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个人与家族、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那个忠君观念至高无上的时代,逃跑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留下来接受命运的安排,或许反而是一种无奈的智慧。
参考资料:
1.暴君明成祖:朱棣活剐三千宫女.人民网.2014-07-29
2.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