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有多厉害,为何说只要他活着,朱棣绝不敢造反?
世人皆知朱棣"靖难之役"夺了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却鲜有人知,在这场改朝换代的背后,还藏着一个让朱棣都心有余悸的将军——蓝玉。
洪武年间,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不仅是太子朱标的左膀右臂,更是朱元璋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他北征漠北,南讨交趾,所向披靡,堪称明朝的"战神"。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为何会在朱元璋晚年突然被处死?据说,当年朱棣在北平得知蓝玉被杀的消息时,曾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蓝玉和朱棣之间,又究竟发生过什么?
一、战神蓝玉的显赫身世
洪武初年,凤阳城外的一处宅院里,年轻的蓝玉正在习武。这座宅院是他姐夫常遇春赏赐给他的,就在常家大院旁边。每天清晨,蓝玉都能听到隔壁院子里传来的喊杀声和兵器碰撞声。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更是"五虎上将"之首。在他的帐下,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将领。蓝玉因为姐姐嫁给了常遇春,从小就跟在姐夫身边学习兵法。
1368年春,常遇春准备北伐元朝。临行前夕,他把蓝玉叫到书房,指着案头的《孙子兵法》说:"你今年已经十六岁了,是该独当一面的时候。这本兵书是朱大帅赐给我的,现在我传给你。"
这一年,蓝玉正式加入明军,被分配到常遇春的亲兵队伍。与其他从小兵做起的将领不同,蓝玉一入伍就是百户,统领一支百人队。这支队伍就驻扎在常遇春大营的左翼,专门负责斥候和侦查任务。
北伐途中,蓝玉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在攻打大同时,他带领斥候队发现了元军的粮草辎重部队。常遇春立即派他带兵奇袭,一举焚毁了元军的粮草,为攻城立下大功。
这次战功让蓝玉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不久后,太子朱标亲自到军营慰问将士,见到蓝玉后甚是欢喜。原来,朱标的王妃正是常遇春的女儿,这样算来,蓝玉还是太子的舅舅。
朱标对蓝玉说:"舅舅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战功,实在难得。父皇正在为我挑选亲军统领,不如就请舅舅来做这个统领如何?"
就这样,蓝玉成了太子亲军的统领。每逢朝会,他都站在太子左侧第一位,地位尊崇。不少老将见了他,都要称一声"蓝将军"。
洪武七年,常遇春在北伐途中病逝。临终前,他将自己的佩刀交给蓝玉,说:"此刀随我征战十年,杀敌无数,今后就交给你了。记住,做将军要有将军的样子,既要能战,更要识时务。"
常遇春死后,他的军队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由蓝玉统领,专门负责北方边防。这支军队的将士们都是常遇春一手带出来的老兵,对蓝玉十分信服。
每到夜深人静,蓝玉就会在营帐里翻看那本《孙子兵法》,上面还留着常遇春的批注。有时他也会拿出那把佩刀擦拭,刀柄上"常"字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就这样,蓝玉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大将。他不仅继承了常遇春的军队,更继承了常家在朝廷中的地位。朱元璋常说:"常遇春虽去,但还有蓝玉在。"
二、不世出的军事才能
洪武十年的一个清晨,北方传来急报:元朝残部在漠北集结重兵,准备南下。朱元璋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满朝文武七嘴八舌,唯独蓝玉站在殿角一言不发,手中不停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刀。
朱元璋注意到了蓝玉的异常,问道:"蓝将军可有良策?"蓝玉走到沙盘前,指着漠北地区说:"臣在北疆多年,发现元军最怕的不是我们的刀枪,而是天气。"
原来蓝玉发现,每到春季,漠北地区常有大风。这风裹挟着黄沙,能让人睁不开眼。如果选在这个时候出击,正可以借天时之力。
朱元璋当即拍板,命蓝玉为主帅,率军北征。临行前,太子朱标亲自为蓝玉送行,还赐了一面"天威"大旗。
到了前线,蓝玉并未急于进攻。他带着几个亲兵,换上商人的衣服,混入当地的集市。通过跟商人攀谈,他得知元军主帅最近迷上了跳马舞,每到傍晚就要在营地外的空地上观看。
三月初八,漠北刮起了大风。风沙迷漫中,元军主帅正在营地外看跳马舞。突然,一支利箭破空而来,正中主帅胸膛。紧接着,明军的战鼓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元军大乱,士兵们在风沙中辨不清方向。蓝玉早已让士兵们在衣服上绑了红布条作为记号,这时正好借着风沙的掩护,杀得元军丢盔弃甲。
这一战,明军活捉元军将士八万余人,缴获战马十余万匹,粮草辎重更是不计其数。从此,元军再也不敢轻易南下。
回京后,朱元璋问蓝玉是如何想到这个计策的。蓝玉说:"臣曾在北疆见过牧民在风沙天赶羊,发现羊群总是顺着风向跑。人在风沙中也是一样,总想找个避风的地方。所以臣让将士们顺风追击,元军自然就往我们设下的埋伏圈跑。"
这种借助自然之力的战法,在蓝玉的军事生涯中并非个例。在征讨云南时,他善用当地多雨的气候;在剿匪湖广时,他利用水网密布的地形。每战必胜,从无败绩。
不仅如此,蓝玉还创造了独特的训练方法。他在军营中设立了"拳经堂",要求将士们每天晨练,习武强身。更特别的是,他规定将士们必须学习识字写字,还要会算账。
有人问他为何要让粗人学这些文墨,蓝玉说:"打仗不光是拼勇气,还要懂得算计。知道多少敌人,有多少粮草,走多远路,都要算得清楚。"
在蓝玉的军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规矩:每次打完仗,都要让将士们画出战场地形,写下作战经过。这些战例被收集成册,成为了军中的教材。
后来有人翻开这些战例,发现里面不仅有详细的地形图,还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方言习俗。蓝玉在每一篇战例的最后,都会写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八个字。
三、与朱棣的暗中较量
洪武十五年春,北平城外的演武场上,两支军队正在进行对抗演练。一边是蓝玉的亲军,一边是朱棣的北平卫所。这场演练本是例行公事,但场面却格外紧张。
当日一早,朱棣就带着他的将士们列阵以待。蓝玉来到演武场时,发现朱棣的军队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按照规矩,演练时双方应该平分地形,但朱棣显然没有遵守这个惯例。
蓝玉没有说什么,只是让自己的亲兵摆出了一个奇特的阵型。这个阵型看似散乱,却暗藏玄机。随着鼓声响起,两军开始对阵。朱棣的军队像猛虎下山一般冲来,却发现蓝玉的军队如同流水,总能在最后一刻避开锋芒。
演练结束时,朱棣的军队虽然占据地利,却未能取得优势。这场较量,以平局收场。事后,有老将军说:"蓝帅这是用了当年常遇春的'游龙阵法'啊!"
这次演练之后,朱棣对蓝玉更加忌惮。每次朝会,两人都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但在军事行动上,他们还是不得不打交道。
洪武十八年,北方又起战事。朱元璋派蓝玉和朱棣一同出征。路上,蓝玉发现朱棣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完全不像一个藩王的卫队该有的规模。更让他警觉的是,朱棣的帐下集结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
一天夜里,蓝玉的斥候报告说,发现朱棣的亲信夜访当地的一位相士。那相士给朱棣卜了一卦,说他日后必有大造化。第二天,蓝玉特意派人去查访那位相士,却发现相士已经不知去向。
回京后,蓝玉立即向太子朱标进言:"北平卫所的兵力已经超出藩王限制,朱棣帐下更是高手如云。此事不可不防。"
但朱标只是笑着说:"四弟从小就喜欢带兵,这也是常事。"
蓝玉见太子不以为然,只好暗中加强了对北平的监视。他在北平城中安插了眼线,专门打探朱棣的动向。这些眼线发现,朱棣经常在深夜召集将领议事,还私下接见了不少江湖术士。
更令人担忧的是,朱棣开始在北平城外修建大型粮仓。表面上说是为了储备军粮,应对北方可能的战事。但蓝玉派人暗访后发现,这些粮仓的规模足够供养十万大军半年之久。
洪武二十年冬,蓝玉再次上书太子,详细列举了朱棣的种种异常举动。这一次,他还特意带来了北平城的详细地图,指出朱棣修建的各处设施都具有军事价值。
四、权势之巅的危机
洪武二十一年初,蓝玉府上举办了一场罕见的盛宴。当日,前来赴宴的不只有朝中重臣,更有数百名军中将领。酒过三巡,一位将领突然高声说道:"我等能有今日,全靠蓝帅提携!"满堂宾客纷纷附和,声势浩大。
这场宴会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朱元璋耳中。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特意问道:"听说蓝将军昨日设宴,来了不少将领?"蓝玉答道:"正是,都是些老部下,特意来给臣贺寿。"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但从那天起,蓝玉府上的一举一动都被暗中监视。御史们发现,每天都有大量将领出入蓝府,有时甚至深夜仍有人来访。
更让朱元璋警惕的是,这些将领大多是蓝玉的义子。据统计,光是挂名的义子就有一千多人,几乎遍布各个军营。这些义子对蓝玉言听计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网络。
洪武二十二年春,太子朱标突然染病。蓝玉日夜守候在太子病榻前,但朱标的病情却每况愈下。一日,朱标将蓝玉叫到床前,说:"叔父,我怕是不行了。日后你要多帮衬建文......"话未说完,太子就陷入昏迷。
三日后,太子驾崩。蓝玉痛哭失声,连日守灵不归。但就在这个时候,朝中却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人在蓝玉府中发现了大量兵器和铠甲。
朱元璋派人彻查此事,发现这些军械的数量足以装备上万人马。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蓝玉的书房里还找到了一份详细的京城地图,上面标注着各个城门的守军部署。
这时,御史们又递上一份奏折,说蓝玉私下里经常对部下说:"我手握十万精兵,谁敢小觑!"还说:"太子若有不测,我定要护着建文小主!"这些话传到朱元璋耳中,更增添了他的疑虑。
太子已逝,蓝玉成了建文太孙最大的倚仗。但他的权势已经大到让朱元璋不得不防范的地步。每次早朝,文官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外戚干政"的历史教训。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一天,蓝玉的一个亲信在酒后与人争执,说漏了嘴:"蓝帅早就说过,只要他在,朝廷就轮不到别人做主!"这句话立即被人报到了朱元璋那里。
第二天,朱元璋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如何处置蓝玉。有大臣说:"蓝玉功高震主,树大招风,不得不防啊!"
五、谜一样的结局
洪武二十四年正月的一个清晨,蓝玉像往常一样准备入宫上朝。刚到宫门口,就被御林军团团围住。为首的太监宣读了一道圣旨,说蓝玉涉嫌谋反,命即刻下狱。
消息传开,整个京城震动。当日,朱元璋下令彻查蓝玉的党羽。一时间,大批将领被捕。据说光是第一天就抓了三百多人,朝中官员噤若寒蝉,生怕被牵连其中。
蓝玉被关在诏狱里,每天都有御史轮番审讯。有一次,一位老御史问他:"你为何要在府中藏匿军械?"蓝玉答道:"这些都是从前征战时留下的战利品,并非私藏。"
御史又问:"那为何要结交这么多义子?"蓝玉说:"打仗就是要带兵,带兵就要有人心服。结义子是为了军心,又有何不可?"
然而这些解释并没有得到采信。朱元璋派人搜查了蓝玉的府邸,发现了更多可疑的物证。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一本记事簿,上面详细记载了各路将领的兵力部署。
正月十五那天,朱元璋下令处死蓝玉及其党羽。这一天,京城的刑场上人头滚滚,据说死了近一万五千人。蓝玉被处以凌迟之刑,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
消息传到北平,朱棣立即派人打探详情。据说,当他得知蓝玉已死的消息时,在书房里待了整整一个时辰。从那以后,朱棣开始频繁调动军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做准备。
蓝玉死后,他的旧部被打散,分派到各地。但奇怪的是,那本《孙子兵法》和常遇春的佩刀始终没有找到。传说这些东西被蓝玉的一个亲信带走了,此人后来在民间教授兵法,但从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多年后,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的军队屡战屡败。有老将感叹道:"如果蓝帅还在,局面必定不同。"
史书上说,朱棣称帝后,曾经梦见蓝玉。第二天,他立即下令为蓝玉平反。但这道圣旨刚写好就被烧掉了,因为大臣们认为,蓝玉的案子牵连太广,平反会动摇新朝根基。
蓝玉的结局成了一个谜。他究竟是真的谋反,还是被人陷害?为什么朱元璋要在太子刚死时处死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这些问题,始终没有确切的答案。
只是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每到风大的日子,北疆的将士们就会想起当年那个善用风势的蓝帅,想起他率军纵横漠北的威风。而在北平城的某个角落,据说至今还藏着一本沾满灰尘的《孙子兵法》,书页间依稀可见常遇春的批注
心狠手黑不要脸这是玩政治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