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去期待一封信,也很难再有只此一生只爱一人的绵长情谊。
过去的日子,天地很大,路途很远,车马很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凭借书信,离开的人可能就是真正的再难相见,错过的人,眨眼便是半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有了邮局,逐渐有了信箱,逐渐有了传真,也逐渐有了电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哥大一经发明立刻就成了当时的宠儿,九十年代平民版的bb机则将随时通讯走到了平民百姓的家里。
时间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手机的兴起,人们之间才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想联系就联系,如今智能手机以及微信的出现,更是将通讯全面升级,人们做了几千年的相隔万里随时相见的美梦终于实现了。
相聚在现在,若是一个人找不到了,人们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四处呼喊,而是十分淡定地拿出手机,之后拨号,哪个位置有声音人就在哪。随着gps功能的逐渐兴起,想要找到一个人的位置就更是十分容易。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没有现代装备的辅助,人们想见面怎么办?在远古的时候,我国曾经使用击鼓传递信息,声音大,传播范围远,非常适合用来传播消息。
当然这种方式一般具有局限性,山谷之间传播范围远,平原之间就近了不少,若是大风的天气,传播范围更是会大打折扣,于是很快从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邮驿制度,并且一直到了清末。
受限于古代社会的基础条件,古代要是有紧急事件想实现千里之外的通讯,一般都会靠驿站,这种一般都是皇家特供,当年的军国大事,为了及时得知前方的战报,国家都会在沿途花大价钱设置驿站,作为通讯传输的周转。
若是前方突发情况,要与后方禀报,传令兵此时携带信件,飞马传书,延途更换马匹食物和水,马歇人不歇,几百里的距离短短几天就能跑完。这种传讯方式成本太高,一般只会用做国家大事上。
而对于日常的国家预警,那么烽火台就是十分良好的选择,一站接一站的传递消息,成本低,速度快,但是缺点就是信息单一,只能预报国家大事。
稍微有条件的家庭,会将通讯方式放到信鸽这种便于养殖且好训练的动物身上,塞一张小纸条带给远方的他,不过这种注定不会太远,距离最多也就是今天县城一级别的传递距离,再远了鸽子飞不到。
虽说古代的人为了通讯煞费苦心,但是依旧改变不了通讯的本质,无非就是人力与畜力的区别,这注定了古代的信息流传不会太快,而在古代动辄就是旱涝不均,百姓不得不远走逃荒,家庭住址一遍,几乎就等于再也无法遇见。
找到你电影《1942》的故事背景就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因为河南受灾,最终导致了两百万饿死受灾,于是无数的人开始成群结队的组成了逃荒的队伍,给自己讨一条活路。
试问此情此景在历史上的哪个时期没有发生过?全国性的逃荒让当时人们只能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所到之处,一片恍惚,树皮都没了,易子而食,吃掉刚刚死去的人,这些可不只是史书中的一条文字。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和故人再相见,会不会天人永隔都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相见,根本就是奢望。
即便是逃难之后,双方都侥幸存活,那么天南海北,谁又知道他去了哪里,当时的人们活动半径又很小,还没有精确地图,想要见面几乎是只能凭借命运的馈赠。
为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每个朝代几乎都会有专门的人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土地,将自己所见到的山川河流,路线,足迹都容纳进自己的地图之中。
相传宋代的时候,科学家沈括曾经创造出了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禹迹图》,天下九州精准标注,三百多个行政区的名称,以及几十个山川河流跃然图上,对于当时的国防力量奉献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但是这种东西注定只能存在于精英层,平民百姓享受不到。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想要找到某个人,一般都是靠着打听的方式,对于范围比较近的人就能够打听到了。
若是到了外乡,本地人出于防御,一般不会告诉你信息,或者是告诉你错误的信息,这就给故人的寻找增添了许多麻烦,但这就是当时人们找人的唯一方法。
战争年代清朝后期,太平天国兴起,席卷了大片国土,在这场浩劫之中,足足有一亿人,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波及人数也是最多的一次农民起义活动。
一亿人对于后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但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活生生的生命,这么多人,又有多少别人日思夜想却再也见不到的人,还有多少是被人流冲散后再也回不了家的孩子。
杭州城陷落之时,满城的百姓都往城门外涌出,单单这一幕就有多少人被冲散,在争渡的码头上多少人没有挤上船只,中间有多少人落入水中生死不明。在这场浩劫中,也许再相见就是下一辈子的事情了。
当代的国人有幸生在今天的中国,这片世界上最有未来,最有生机,最稳定,也是最安全,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无数的先烈们奋斗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让古代的痛苦生活,彻底远离了我们。
感念祖国照拂,护佑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今日之国人不再忍受战乱逃难的痛苦而安享盛世,祝愿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