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女性主义思潮,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的以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科、雅克·拉康和朱丽娅·克里斯迪娃等哲学家和思想家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后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遍及当代西方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解构化的文化思潮中,女性主义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批判力量。
2、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权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她们从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等种种层面,深刻地阐释了好莱坞电影影像所泄露出的男性欲望和侵略心理·女权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特别是通过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语言的解构式批判,来揭露其意识形态深层的反女性本质,并进而成为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理论的全面反思和质疑.
3、西方女性电影和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文化研究三个阶段。1971年发行放映的四部纪录片《成长中的女性》、《珍妮之珍妮》、《三生命》和《女性的电影》,标志着女性电影实践的开始。
纪录片采用直接电影: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的拍摄手法,让女性直接对着镜头述说她们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拉开了西方女性电影躯体化写作的序幕。
4、好莱坞电影通过叙事和视觉化的技巧,将窥视变成了男性独享的特权,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摄影机是采取男性的视点进行拍摄的,从而迫使电影院的观众在“电影化”的观看中不得不认同男性的视点,将女性客体化而变成一种奇观,因此,在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窥淫意味着将女性变成“被观看物”,而昏暗的电影院则确保了电影窥淫癖和恋物癖这一特殊魅力可以发挥效应。
5、女性主义学说必须超越精神分析学的视野,从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来积极探求女性意识性,成为了西方女性电影的重要母题;而对性骚扰和性暴力的揭示和批判,也就因此成为西方女性电影反抗男权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策略和手段。
6、 1991年由里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影片《西尔玛与路易丝》
·经典好莱坞中原本作为男性配角的女性,在《西尔玛与路易丝》中被改写为占据着中心位置的主角,而开枪杀人,驱车拒捕,持枪抢劫,跳崖自尽等这些原本属于男性世界的话语,在影片中也被颠覆为女性世界的狂欢。·影片并没有一味沉溺于这种女性话语的狂欢,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在男权意识形态还占据着主导位置的世界里,这种女性狂欢客观上只能是一种走向末路前最后的生命之舞。
《西尔玛与路易丝》
7、西兰女导演简·坎平1993年编导的《钢琴课》勇夺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奥斯卡奖,使得这部近乎完美的女性电影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父权社会的权力机制,规定了“女性的肉体首先被分析为——贬之也好,褒之也好——彻底充满性欲的。·权力为了将性始终置于自己的操纵之下,往往在对性进行禁欲主义的压制的同时,又不断创造出关于性的话语,诱导或迫使个体将其欲望转化为话语而进行一种扭曲的宣泄.
《钢琴课》
8、 在男权意识形态文化中,禁欲主义的道德谱系,一方面要求人们“非礼毋听,非礼毋视”;另一方面又创造出种种不断增生的荡妇原型为男权社会所津津乐道.1999年的法国影坛,完全被《罗曼史》这部带着强烈禁忌色彩的女性主义影片所震惊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通过女主角性探险的处处受挫的叙述,来解构和颠覆传统男性世界的性意识和性话语.
这不仅以一种嘲弄的方式拒绝了传统的观影习惯以及在这种习惯中潜在地满足男性的自居心理,而且导致了玛丽爱和欲的分离:她只能自觉不自觉地采取来者不拒的立场来接纳所有试图接近她的男人,而这种性探险除了让玛丽感到彻底的堕落之外却不可能让她获得更多的性满足·不停地失望甚至哭泣的她,所失望的不仅仅是“性”,而且包括男权意识形态所建构着的性话语权。
9、女性主义电影如萨莉·波特(Sally potter)在《奥兰多》(Orlando)中对传统价值观所建构的女性形象作出了强烈批判,并且尝试解构性别与阶级等等的权利构架。
《奥兰多》
戈瑞斯在获得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影片《安东妮亚的家族》中,则干脆致力于构建一个男性被彻底悬置的纯粹的女性世界。
女性王国同样由于其彻底性和纯粹性,因而注定在迄今为止仍是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世界里只能是一个乌托邦,一个试图瓦解并最终颠覆男权世界的女性乌托邦。女性影片在世界电影节的频频获奖,本身就说明了女性乌托邦的建构,已经在赢得越来越多人的注目与认同。
《安东尼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