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捕1只就违法!2022年重庆妇女捡3斤的,要炖上给儿子喝汤

万象硬核 2025-04-17 10:17:55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2年3月4日,上游新闻报道,前几天,沙坪坝区中梁派出所接到了一个奇怪的报警电话。

报案的男子表示自己母亲正在家里杀鸡,要给自己炖汤喝,麻烦民警赶紧去自己家里看一看。

杀鸡虽然很多人都不敢,但是这本身也不是一件需要报警的事,也不涉及违法,那么这名男子为何又要报警,急匆匆让警察去自己家里呢?

—【·捡到一只鸡·】—

报案男子的母亲姓汤,在2月28日的下午,汤女士刚干完农活回家,准备歇一歇,就隐约听到有什么东西在叫,咯咯咯的。

这声音听起来有点像鸡,汤女士就循着声音找了过去,没想到就在自家房子旁边的阴沟里真发现了一只鸡,不过这只鸡长得和平时家养的不太一样,更像是野鸡。

汤女士非常高兴,赶紧上前将其抓住,这才注意到这只鸡的右眼好像受伤了,但是这也不影响杀了炖汤。

她立马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还在医院工作的儿子,说是在外面抓了一只,等他下班了就能回家喝鸡汤了。

哪知汤女士的儿子一点没有高兴,反而十分还有点担心,赶紧让母亲拍了鸡的照片发给自己。

他一看之下更慌了,这根本不是家养的鸡,很有可能是什么野生动物,于是连忙又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千万不要杀鸡,这很有可能是什么保护动物。

挂断电话之后,汤女士的儿子这才有干劲给派出所打了电话,让民警去自己家里看一看,自己母亲貌似抓到了一只保护动物。

于是这才有了儿子“举报”母亲的一通奇怪的报警电话。

民警在接警之后就立即赶到了汤女士的家中,这只鸡因为右眼受伤显得十分焦躁不安,一直在发出低低的鸣叫声,也正是这声音吸引了汤女士。

这只鸡可能已经被困在了汤女士家旁边的阴沟里很长时间里,精神也有点差。

之后民警就将这只鸡带回了派出所,并找了相关部门的人来接手,交给了专业人士进行治疗。

经过鉴定,这只鸡其实就是山中比较常见的野鸡,学名也叫环颈雉,属于国家的三有动物,同样受到国家的保护,私自捕猎1只也是违法行为。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野鸡的右眼伤势痊愈之后,就会将其重新放归到山林中。

——【·野鸡·】——

环颈雉属于雉科,是体型较大的地栖鸟类,成年雄性体长可达70至80厘米左右,雌性略小,雄性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颈部有一圈白色“领圈”,因此得名“环颈雉”。

雄鸟羽色华丽,头部呈金属绿色,眼周有红色肉垂,胸部呈紫铜色,背部及尾部羽毛则呈现棕褐带黑色斑纹,尾羽修长且呈楔形,非常醒目。

相比之下,雌鸟羽色则低调许多,以褐灰色为主,混杂黑斑,主要用于伪装保护。

这种鲜明的性别差异不仅在外形上体现,在行为上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雄鸟鸣叫高亢,经常主动展示羽毛以吸引雌鸟,而雌鸟则更为谨慎安静。

虽然环颈雉在民间常被称作“野鸡”,但它和我们日常所见的家鸡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两者的起源就有很大不同,环颈雉是一种野生鸟类,原产于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而家鸡则是由原鸡驯化而来,已经在人类的饲养下生活了数千年。

相比于雄性环颈雉的羽毛艳丽,家鸡的羽色虽然丰富多样,但普遍没有环颈雉那种金属光泽与层次分明的斑纹,尾羽也不如野鸡那样修长挺拔。

并且环颈雉更为修长,双腿强壮,善于奔跑和短距离飞行,适应野外逃避捕食者的需要,而家鸡则多为圆胖体型,飞行能力较弱,行动上不够灵活,多依赖人类喂养生存。

环颈雉是属于一夫多妻制的野生鸟类,具有较强的领域意识,尤其在繁殖季节,雄鸟会通过鸣叫和展示羽毛来吸引雌鸟,并驱赶入侵的其他雄性。

而家鸡由于长期与人类共同生活,社群结构更为稳定,多为群居,并依赖人为环境和资源,失去了野生生物的领域行为。

虽然外观上有部分养殖的“观赏鸡”品种可能与野鸡相似,但野鸡作为野生动物拥有独特的生态角色,其野性与警觉性远胜于家鸡。

在自然环境中,环颈雉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白天则在草丛中隐蔽休息,它们善于奔跑,遇到危险时常先用快速奔跑的方式逃避,实在不行才短距离飞行。

它们是典型的杂食性鸟类,春夏以昆虫、蚂蚁、蜘蛛等为食,秋冬则以植物种子、嫩叶、谷物等为主,这种灵活的饮食结构使它能适应多样环境。

每年4月至7月为繁殖期,雄鸟会争夺领地并通过夸张的展示行为吸引雌鸟,雌鸟在地面浅窝中产卵,雏鸟一出壳即能活动,但极为脆弱,死亡率较高。

环颈雉对人类活动极为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即迅速潜伏或逃离,因此野外观察较为困难,汤女士能够抓到这只野鸡,很大概率是因为野鸡先前眼睛受伤,挣扎的体力不支。

在野外,人们又是也会遇上一些野生小动物,比如野鸡、青蛙、壁虎等等,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常见。

但是它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在保护范围之内的,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随意捕捉。

这些看似寻常的小动物实际上也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野鸡可以控制害虫、传播植物种子,青蛙能食蚊灭虫,是水域健康的指标。

野外遇见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蛇类、哺乳类,应避免靠近、投喂或尝试抓捕。

很多时候,看似“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比如落单雏鸟,其实是正常成长阶段中的现象,贸然带走反而伤害它们。

如果确实发现野生动物受伤,可拍照记录后联系当地林业、野生动物救助机构或报警,由专业人员处理。

多数野生动物对人类环境极不适应,贸然靠近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对救助的野生动物也会造成惊扰。

参考:

上游新闻《眼看捡来的野鸡要炖上了 儿子急得报警“举报”母亲》,2022-3-4

云南网《「云南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百科图谱」雉鸡:“野鸡”意味着丑?是时候科普一波了!》,2021-11-12

湖南日报《湖湘自然历丨这只鸟,不吃嗟来之食》,2021-8-9

0 阅读:26

万象硬核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