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人们讲究“视死如生”,在死亡后,会将生前所用的生活器皿以及奴役奴仆、黄金白银等带入到墓葬中,以便在死亡之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即便是提倡“薄葬”的汉文帝,《史记》记载他:“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尽管如此,但在随葬品上也绝不含糊,目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文帝的霸陵进行考古工作,其中已经出土了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
在江村大墓西南处,还有23座汉墓,这些墓葬虽然被盗严重,但最大的一个墓穴仍旧出土了玉衣片2000多枚,显然这是金缕玉衣的残片。还出土了伎乐俑、陶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200余件。事实上,汉朝高等贵族墓葬中出土规格极高的“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玉棺”等文物非常多。即便是薄葬,对于普通人家而言,这些陪葬品依旧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这些丰厚的陪葬品不仅仅只有平民打主意,在动乱年份里,雄踞一方的诸侯也会打起古墓的主意。比如:曹操为了军饷,就专门组建了一支军队盗墓,其中“摸金校尉”一官职就是从这而来。有盗墓,就有防盗手段,古人们为了让自己死后不被人们打扰,在防盗手段上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有一类墓葬就是专门为防盗而修建的,它就是“积沙墓”。
积沙墓
积沙墓,就是指墓葬中的封土层不使用原土,而是使用细沙填充到古墓中,不过想要达到防盗的效果,还要积沙墓足够深,郭庄楚墓就是一座战国早期的古墓,该墓葬形式也是积沙墓,而该墓葬的深度约21米,如此深的墓葬,使得积沙墓能够发挥出它的防盗技巧。
我们知道,沙子具有流动性,古代盗墓贼大多是小规模团队作案,在盗墓时难以采用大揭顶的方式,往往会采用打盗洞的方式接近棺椁。积沙古墓的好处就是,盗墓贼在打盗洞的时候,流沙会滚动,等到盗墓贼挖掘得足够深时,积沙塌陷,不仅会堵住盗洞,还会将盗墓贼一并埋入其中。升级版的积沙墓还会在沙子中放入石头,当流沙滚动时,巨石落下,能够更好地防盗。
我国曾在湖北襄阳郊区发现一个大型积沙墓,这座积沙墓有大大小小200多个不同时期的盗洞,其中有许多是古代盗洞,而在这些盗洞中,考古学家们竟然陆续挖掘出了80多具遗骸,也正是因为如此,积沙古墓又被称为“中国第一凶墓”,一般的盗墓贼根本不敢打积沙古墓的注意,也使得积沙古墓的文物通常保护地都比较好。
比如:郭庄楚墓是积沙墓,这里虽然被盗,但墓葬核心区的防盗效果较好,出土了1000多件珍贵文物,可见防盗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积沙古墓为何都是大墓?
对于盗墓贼而言,积沙古墓是凶墓,一般盗贼都不敢挖,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积沙古墓是宝藏,一来是因为积沙古墓对沙子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古人运输能力较弱,有能力为自己修建一座积沙古墓的人非富即贵,文物也一定非常精美,非常有考古价值。另一方面,积沙古墓防盗效果非常好,不至于出现“十墓九空”的局面,即便是被盗墓贼盗过,仍旧有文物出土。
这里多说一句,一般情况下,即便是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墓的存在,也很少主动发掘。这是因为文物一旦脱离古墓环境,就会不可逆地发生损坏或者变化,比如:兵马俑刚出土时有颜色,但过一会儿就没了。在没有更好地保护文物的措施之前,考古学家一般不会主动发掘古墓。
但如果古墓出现盗洞,或者洪水,修建地铁等,为了保护文物,考古学家们一般会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也是为什么考古学家老是追在盗墓贼后面的原因,甚至还要收拾盗墓贼留下的烂摊子,比如:盗墓贼死在盗洞中。
考古学家和盗墓贼的另一个区别是,考古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不是为了金钱,考古工作的每一项工作都有记录,包括不仅限于何时发掘,发掘环境等,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文物,会面向公众展览,比如:三星堆遗址中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蜀国灿烂的文化。
考古工作者还能够填充历史,或者与历史记载交相印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有黄肠题凑,而黄肠题凑是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墓葬规格,由此也说明秦国称霸天下的野心早就有了。因此,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切不能再将考古工作者和盗墓贼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