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在所有饮品品类中算是最特殊的存在。它既有文化价值,又具备消费品属性,不能完全炮制咖啡、红酒的发展路径,更无法借鉴手机等成熟制造业的营销模式,堪称"孤立无援",这也是困住茶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茶业的营销、发展该遵循什么方式?在深耕行业多年后,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先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走向金融的前提,需建立用户信任
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称,他每年都会到云南待一段,从昆明到临沧,先去凤庆,再去勐海。在中国的所有茶品类中,发现普洱应该是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当我们说普洱的时候,实际上是两个普洱。一个是消费的普洱,一个是金融的普洱。"很多人一上来就想抢着做金融属性的普洱,我觉得方向搞错了。没品牌,没建立信任,何谈金融?"杜国楹表示。
金融的普洱一定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消费普洱之上,才能成立。茅台的金融属性很强,但茅台镇的酱香酒金融属性强吗?没那么强。只有茅台才强。杜国楹认为,普洱的逻辑也是一样,一定做成强势的消费,才能成为强势的金融——"当你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消费品牌的时候,你在用户心目当中建立了足够的信任,你的金融属性自然会出来。"
对话普通消费者,用户只负责简单享受
同时,杜国楹表示,在茶未来的商业化道路上,最主要的一定是消费品的茶这条道路。但是,如何做一个普洱茶的消费品牌,这是个巨大的困惑。需要耐心,当大活干。还有很多人想做消费的普洱,但缺乏消费品基因。普洱茶不缺发烧友,但发烧友的逻辑,解决不了可能高达90%的用户的普遍困惑。如果加上潜在消费者,这个比例会更高。
什么是发烧友的逻辑?有人总结叫"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我们尊重发烧友,他们的专业度是行业研发巨大的知识宝库,杜国楹就曾专程拜访普洱茶领域的各位老师、专家,受益颇丰。
但他认为,发烧友只是全部茶叶消费者中的少数派。大多数人,尤其是普通消费者,只想简简单单喝杯好茶,他们不需要也不想成为茶叶专家。咖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喝星巴克的时候,我们会问咖啡的产地和烘焙方式吗?并不会。今天的年轻人,天天排队喝喜茶,你让他和发烧友怎么对话?如果广大年轻人不喝茶,普洱如何创新传承、做大做强?消费类品牌,必须用专业解决产品背后的复杂,用户只负责简单享受。
把握客户需求,提供对应产品
事实上,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存在普洱茶垂直品牌的市场机遇,但真正好的普洱茶一定要做到消费者与品牌的信息对称,讲求科学,对用户不遮蔽真相,仅仅靠信息不对称来赚钱的生意注定无法做成真正的现代化品牌。
发烧友逻辑和消费逻辑再往深里挖,其实是内部思维和外部思维之间的矛盾。内部思维,是从自身出发供给市场。而外部思维,也就是用户思维,是先洞察用户需求,再去满足需求。或许,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把握。简而言之,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茶,市场就应该提供怎样的产品。
换句话说,想要更多人接受中国茶,就要考虑到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让茶业拥抱现代化。因此,茶叶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到消费上来,只有遵循这一发展逻辑,中国茶才能"大众化",才能从"小众派"走向更大的市场,被更多的消费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