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3月,李克俭(后排右)和同学夏宣文(后排左)送作者(前排右)和同学刘永洲(前排左)参军合影留念
我和李克俭(笔名李北)都是与共和国同龄人,1963年至1968年,在界首市砖集中学同窗5年,老三届的回乡知青,同样经历过近20年军营的生活,又在大裁军中转业地方工作,退休后都从事文学事业,为党和祖国、人民继续无私奉献。
回想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经历,特别是李克俭那激情燃烧的人生,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心悦诚服。
知青岁月1949年11月,李克俭出生于界首县(1989年复市)顾集乡的段寨村。年少的他把所有的热情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三国演义》《西游记》《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唐诗三百首》等,他映着灶火一本本认真读完。那时,他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崭露头角,特别是是语文突出,其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参加征文比赛也多次获奖。
李克俭牢记的口号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理想“长大成才,建设祖国”,渴望着明天的到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自信。
在这样的激情下,李克俭先是考上了区级重点学校——砖集中学,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兼语文代表,后又被内定保送界首县第一高级中学。然而,文革开始,学生们的学业被迫中断。他只得把革命的激情转为文艺的热情,回原校和我一起参加了文艺宣传队,排练了《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样板戏,经常下乡演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1968年3月,我被推荐参军,临行前李克俭与我和其他同学合影留念。接着,他作为知青回到家乡,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充满激情地继续编织着未来的梦想。他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拼命干活,很快掌握了碾麦、扬场、播种、锄地、磨粉等技术,并带头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晚上带着二十多人的队伍收割、送肥。因此,李克俭被选为大队团支部书记。年底,他被抽调为县工作队队员,派往刘尧庄大队负责“抓革命、促生产”工作。1969年春,又被推荐为顾集乡革委会“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成长1969年11月,李克俭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60军服役。他把青年时期的激情挥洒在绿色的军营里,新兵连生活一结束,就被任命为团司令部管理股文书,身兼打字员、军械员、军务统计员、储蓄员、接待员、收发员、读报员、板报员等八项重任,繁杂、琐碎。他得益于中学和回乡知青生活的磨炼,脑子灵、能吃苦、手脚快,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并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
1978年,李克俭(前排右)担任解放军60军高炮团1营教导员期间,带领战士们开展军事训练
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李克俭入伍一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到两年,又被破格提升为干部。先在团任干部干事,后任连指导员,仅仅一年,又提拔为营教导员。
1979年,李克俭被推荐到解放军宣化炮兵学院政治系学习深造。毕业后,他工作如鱼得水,1981年,评为南京军区优秀政治教员,并被团党委荣记三等功。
在部队20年,李克俭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1978年底,李克俭所在的部队到359医院负责地下医院施工。那时他已被任命为高炮团一营一连指导员。为了保持官兵充沛的体力和施工进度,他坐镇炊事班,晚上加班包包子、包饺子;每周杀一只羊,熬上一锅汤;红烧猪肘子,尽吃个满嘴流油。炊事班上去了,伙食好了,连队士气旺盛,卯足劲儿干,提前三个月完成了施工任务。当时军长张明大年初一到工地给官兵拜年,称他们连队是“关键时候上得去,是敢打敢拼的先锋”。这一年,他放弃了探亲假,全身心扑在连队建设上,年终他所在的连队被南京军区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并记集体二等功,他个人被提前晋级一级工资。
第二件事,是抽调精兵强将支援对越自卫还击战。李克俭从团里受领支前任务回到连队后,当即主持召开连队党支部会议,研究选拔13名支前名单。不知谁透露了消息,支部会议刚结束,连部就涌满了战士。大家热血沸腾,一个个摩拳擦掌,表达赴边参战的决心。党员带头刺破手指,写下血书:我要上前线!连队还没有召开动员大会,血书已经铺满五块床板。全连135号人,135份血书,他当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确定了13名参战人员名单后,李克俭又一一找他们谈话,为他们把战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做好。深夜,李克俭和支前战友在营区踏着雪路,倾诉着离别之情。有的战士需要把东西寄回家,而有的则不希望家人知道。寄东西回家的要打包整理好,不想让家人知道的,要提前给他们写好信,然后他按约定的时间一封封替他们寄回去。8班副班长小刘,参军前在村里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他参军的动因是为了圆大学梦。李克俭对他说,相信你一定能胜利回来,回来后再圆大学梦。让李克俭值得幸运的是,这13名战友由于政治、军事素质过硬,最终都载誉归来,只有两个人受了轻伤。有一个叫谢恒达的炮班班长,战后回来看他。李克俭看到他头顶有条寸长的伤痕,问其原因,小谢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指导员,火车往前开的时候,我们就没想着活着回来!我回来了,活着!我们13个兵没有给连队丢脸。”让李克俭深感特别欣慰和光荣。
第三件事,在解放军百万大裁军期间,李克俭被任命为旅编外干部安置办公室主任,负责千余名干部的转业、调岗、就学等任务。他带领工作组深入到被撤编的师部和六个团部,经过调查研究形成23条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交旅党委研究,并采取各种措施,妥善解决编外干部安置问题,其经验做法被南京军区转发推广。
转业激情1988年,李克俭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四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坚定“我们这一代可以平凡平淡,但不可以平庸”的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20余年里,李克俭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有三件事至今难忘:
一是1992年至1999年期间的企业改制。当时他负责蒋乔和韦岗片区乡镇企业体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后来,到街道任职,面对债台高垒、上访不断的困境,他迎难而上,化解矛盾,推进街道下属拉丝厂和民政局福利企业改制,做好企业下岗职工的善后工作,妥善解决了遗留问题。
特别是1995年1月,李克俭调到京畿路街道担任党委书记,当时街道两个企业负债2700万,拉丝厂停工关门,7把锁锁住了大门,房屋开发公司也受大气候影响,商品房800元一平方米都卖不出去。与此同时,债权人上访不断,一老太因遗留债务连续三天躺在他办公桌上;丹阳一老板指使老父亲堵住他家里大门。街道只能靠集资款应付企业债务。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李克俭摸清底细,多方听取意见,群策群力,拿出对策,逐一破解。拉丝厂采取风险抵押承包的办法,由原法定代表人承包经营,矛盾迎刃而解,生产经营步入正常轨道。开发公司则加大销售力度,开发新的楼盘。同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商业网点,逐一清理债权债务。南京一老板把因债务已经交割的价值500万的楼盘交由街道销售……仅3年时间,就消掉了两千多万债务,街道恢复了元气,各项工作也走上了正轨。
2018年10月,作者(左)到镇江拜访李克俭(右),二人在南山公园留影
二是1999年至2000年期间的社区体制改革。李克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城市居委会建设的若干问题》,这一调研文章引起了镇江市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的关注。针对居委会的现状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居委会规模偏小,居委会干部老化,待遇低,职责偏移,功能弱化等,推出了合并居委会、扩大居委会规模,改善办公条件、实行居委会干部年轻化、职业化,面向社会招聘居委会工作人员,确保他们的待遇不低于当地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对退养居委会主任采取“基本养老金+工龄补贴+综合补贴”计发生活补贴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机构改革提供了经验。
三是2001年,李克俭调任润州区科技局局长后,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扎实奋斗,用三年的时间,使润州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考核验收,全区科技工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成为全市科技战线的排头兵。
情洒文学2009年李克俭退休后,重拾文学爱好,把激情交给了“诗和远方”。他被推选为诗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继续为传承诗词文化和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作贡献。先后建立了35家诗社,发展会员1356名,编印诗集8部,13家单位荣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润州区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他本人被评“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
至此共和国成立74周年诞辰之际,他又不禁发出感慨:“74年来,我们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正是共和国鲜活的历史篇章。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祖国母亲,虽然生活艰苦,但伟大、崇高、奉献、真诚、美好的东西却始终难以忘怀。……特定的时代铸就了我们共同的性格:坚韧执着、淳朴坦诚、自强不息。我们这一代人,用奉献编织着人生,用无悔诠释着人生,我们无愧于这个时代。”
看到以上李克俭感人肺腑的金句,令人无不动容释怀。
特别是近年出版的诗集《望云吟草》《望云斋存稿》,使他的诗词创作水平逐渐提高、成熟。原任他五年语文兼班主任的中学老师张文化,认真阅读了他的1000余首诗词,利用三年时间,精心挑选250余首出版了《李北诗词赏析》一书,在苏皖两省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我也曾多次前往镇江拜访他,探讨、交流文学创作体会,并以他为主题,撰写了《国庆镇江行》、《望云之恋》《师生情》等文章,对他人生激情的成功给予高度赞赏。
近年来,李克俭被聘请为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研究员、江苏大学和市区小学诗教辅导员,为培养诗词新人继续发挥余热。他不断起程,《出发,去远方》,用心追逐《那山那云那水》。他痴迷于《马背上的旅程》……读他的诗和散文,乡土气息、山水情结和军旅激情跃然眼前。
李克俭(站立者)正在为中华路小学生辅导诗词创作基础知识
这些,正像他最近所言,“就是因为自己与共和国同步成长,一生都在燃烧着爱的激情!”
作者简介:刘运德,笔名文武,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成员,南国文学社副主编,《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会作家理事,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文笔精华》研究会特邀会员。先后有500余篇诗、文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其中80余篇获奖。出版《剑与盾》《警魂》《忠诚》三部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