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是刘邦想杀,还是吕雉自作主张先斩后奏

远悦看国际 2023-02-17 04:44:07

当初,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死”的承诺,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乘刘邦外出杀害韩信,于是由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萧何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把竹竿削尖,让宫女们乱枪把韩信扎死,死状是残忍至极、惨目忍睹!韩信最后的人生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一群宫女手上,让人唏嘘不已。那么到底是刘邦想杀韩信,还是吕雉想杀韩信?

刘邦年老力衰,为后人留后路!

刘邦老了。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韩信死的第二年,刘邦就挂了。他只比韩信多活了一年。而韩信呢?韩信那年,35岁。又年轻,打仗又猛,军方威望高。樊哙是汉初开国的元老,能力强,敢打敢拼,是敢为老大玩命的心腹。有着鸿门宴救驾之功,同时还是刘邦的连襟,然而樊哙对韩信的态度是跪在家门口迎接,对韩信口称”大王乃肯临臣“。当时的韩信已经被降为侯爵了,毫无实权。樊哙年纪比韩信大十几岁,权位比韩信高,又是皇帝的连襟,大家都是开国元勋。樊哙却心甘情愿地跪在家门口迎接,对韩信口称大王,对自己的自称是臣。可以看出军中的威望,韩信绝对的第一。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刘邦死了,朝野之上,没有人能压制韩信!所以在刘邦心里韩信是留不得的。

异姓王的存在是刘邦心里的祸患。

韩信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他的野心未必是想当皇帝。他就是想当一个有实权的诸侯王。在当年韩信给刘邦献还定三秦的策略的时候,也就是俗称的“汉中对”,有一条是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韩信的理念,是希望天下恢复到春秋战国的那种分封制的时代。韩信以国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对刘邦的忠诚,夹杂了太多东西。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韩信也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保全自己的名节。但他绝不是什么淡泊名利,一昧忠诚的君子。他有抱负,有野心,也有追求,他想当王。而且他认为自己绝对配得上当一个王。而这个理念,其实和刘邦是有冲突的。白马之盟,刘邦要求所有人发誓,自己死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里,异姓王这种东西,就是最大的祸患。刘邦骨子里是不想封异姓王的,但却是必须要封的。当时形势逼人,刘邦想战胜项羽,必须要韩信来参战,无奈听从张良的话,封韩信当齐王。而这个王,是刘邦绝对不想封的。韩信是靠逼迫的手段,当上了齐王。这触犯了刘邦的大忌。同时,也为君臣的关系决裂,埋下了伏笔。一统天下的刘邦,很快就想了办法,收缴韩信的兵权。韩信肯定是不满的。但是他忍了。只要当王就行,这还没超过韩信的底线。而后来,又把韩信再降成淮阴侯,此时的韩信就算想造反也没有能力了,然后还是逃不过被夷三族的命运。

刘邦也曾犹豫过,最好还是狠下心来。

吕雉的态度是一贯而且坚定的,重点是在刘邦是犹豫还是想杀的问题。或许刘邦曾经犹豫过!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且喜且怜之”这五个字的描绘非常传神。这五个字体现了刘邦的犹豫、矛盾、不舍和怜惜。但吕雉再狠,心里想杀韩信,她也要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刘邦想不想杀韩信。谁才是当家做主的。如果刘邦没有想杀韩信的意思,吕雉自己想杀,也是万万不敢动手的。那么从结果来看,吕雉最后杀了韩信,就可以推断出,刘邦心里也是想杀韩信的。刘邦杀的可不止韩信一个,还有彭越。其实彭越更惨,刘邦已经放过彭越,把他发配巴蜀,最后彭越还是被斩成肉泥。卢绾望风而逃,英布更是吓得不行,自己起兵造反了。临终前“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可以看出刘邦连樊哙都想杀掉,韩信更是不可能被放过。

所以,韩信肯定是在刘邦的默许下杀的。在除异姓王问题上是刘吕一体表现两面的,俗称“唱双簧”。可惜刘邦没担当,在史书上都推给吕后了。吕后这个女人做得也是真不容易,历经磨难,没有体会多少幸福和真爱,到头来还要扮个大黑脸留名史册。

0 阅读:10

远悦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