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与对虾混养,残饵利用方案,生态立体养殖,投喂时间差调整

小超养殖 2025-02-21 19:56:14

蛤蜊与对虾混养,残饵利用方案,生态立体养殖,投喂时间差调整

在当今的水产养殖领域,有很多创新的探索正在进行,蛤蜊和对虾混养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蛤蜊呢,是一种很神奇的贝类,它的生活习性比较特殊。蛤蜊喜欢栖息在潮间带至水深50余米的泥底内湾浅海,它们比较耐污能力相对较强,在水质稍微有些混浊的时候还能生存。蛤蜊的肉可以食用,味道鲜美,而且蛤蜊壳还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或者钙补充剂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需求。不过它生长速度不算快,一般从幼苗长到可以采收的大小,可能需要2 - 3年的时间。

对虾就比较常见啦,它们生活在浅海泥沙底质的海底,活动范围比较大。对虾味道超级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在国内外市场都很受欢迎。对虾生长速度相对蛤蜊快一些,在适宜的环境下,3 - 6个月就能达到上市规格。

咱们先来说说传统的蛤蜊和对虾养殖遇到的痛点。对于蛤蜊养殖来说,蛤蜊在水底的分布有点不好控制,如果养殖密度大了,蛤蜊之间争夺生存空间,会影响生长。有北方的养殖户就跟我说,他在辽宁营口附近的海域养蛤蜊,那块儿海域比较平坦,养殖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蛤蜊的长势越来越差。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蛤蜊分布太密,小的蛤蜊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大的蛤蜊又挤压小的蛤蜊的空间。对虾养殖呢,饵料投喂是个大问题。有些养殖户在山东烟台养对虾,发现投喂的饵料量很难把握。饵料少了,对虾长得慢;饵料多了,残饵会增加水体里的有害物质,还浪费成本。这就造成了养殖效益不高。

这时候,蛤蜊和对虾混养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蛤蜊和对虾混养可以利用水体空间,蛤蜊在水底,对虾在水中上层游动,它们基本不互相干扰。而且对虾的一些活动,像游动、觅食时会扰动水体,这样能给蛤蜊带来更多的溶氧和营养物质的交换。从残饵利用方面来看,对虾吃不完的饵料残渣就会掉到水底,蛤蜊就可以以这些残饵为食一部分。这就减少了饵料的浪费,还降低了残饵在水中积累太多对水体造成的污染。我有个网友在网上分享他的养殖经验,他在广东阳江一个靠近海边的小农场搞蛤蜊和对虾混养。他说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抱太大希望,但是慢慢发现混养后,整个养殖环境都变好了。

要实现这种混养的成功,生态立体养殖是个关键。在生态立体养殖里,选择合适的绿植来做辅助也很重要。比如,在养殖场的周围种一些空心菜。空心菜生长速度快,在夏季能在水面上遮荫,降低水体温度,适合南方的湿热环境,像广东那一带。如果是在北方的养殖场,种芦苇比较好。芦苇耐寒,能在北方干冷的环境下生长,而且芦苇的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净化水体。还有菖蒲,它也有很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能种,菖蒲对水体中的有些有害物质有吸附作用。水葫芦呢,繁殖能力超强,能吸收大量的氮磷元素,在南方的一些小面积水体中,可以有效净化水质。轮叶黑藻在低温环境下也能生长,适合北方养殖场冬季水体的初步净化。

在混养的过程中,投喂时间差的调整也很重要。对于蛤蜊和对虾的投喂时间,要有所区别。比如在夏季,白天水温高的时候,对虾比较活跃,这个时候就多给对虾投喂,而蛤蜊因为水温高会稍微休眠一点,对饵料需求低。到了晚上,水温降低,蛤蜊会比较好活动觅食,这个时候可以少量补充蛤蜊的饵料。而在春秋季,昼夜温差不大,对虾和蛤蜊的投喂时间差可以小一点。像在浙江舟山的一个养殖场,养殖户发现按照这种投喂时间差调整后,对虾和蛤蜊的生长状况都有明显改善,而且减少了饵料的浪费。

再从养殖场的布局来说,如果有300亩的养殖场,靠近岸边的区域可以先种上空心菜或者芦苇等绿植。中间部分一部分用来养对虾,一部分养蛤蜊。养对虾的地方呢,水要稍微浅一点,方便对虾捕捞。养蛤蜊的地方,底质要平整。在养殖的前3个月,要重点关注水质的变化。每天都要检测水中的溶氧、水温、酸碱度这些指标。就像我之前听说的福建霞浦的一个养殖户,他在开始混养的时候没有重视水质监测,结果对虾得了病,蛤蜊也受到了影响。后来他就每天认真监测水质,调整养殖策略。

从长期来看,在1年的养殖周期内,要做好不同季节的管理。比如夏季要预防高温高盐度带来的健康问题,冬季对于蛤蜊和南方的养殖区域,要防止水体的寒冷伤害。同时,要不断根据生长数据调整养殖密度。如果发现对虾的生长速度变慢,就要适当减少混养中的对虾数量,给蛤蜊更多的空间和资源。

从经济角度来看,蛤蜊和对虾混养还能增加收益的稳定性。只养对虾的话,市场价格波动大,一旦遇到对虾价格低的时候,养殖户就可能亏损。而加入蛤蜊混养后,蛤蜊的市场价格相对比较稳定,这就起到了一个平衡的作用。比如说在山东的某个养殖区,以前单纯养对虾的养殖户,有一年对虾价格暴跌,很多都亏了钱。但是采用混养模式的养殖户,虽然对虾价格低,但是蛤蜊的收益还不错,总体亏损不大。

在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对于对虾,要防止白斑综合症这种常见疾病。定期消毒养殖水体,隔离生病虾只,不让健康虾接触。蛤蜊的话,要注意防止一些寄生虫疾病。在江苏沿海的一个养殖基地,之前就因为忽视了蛤蜊的寄生虫疾病防治,导致一部分蛤蜊死亡。后来他们加强了疾病监测,及时采取措施,才把损失降到最低。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蛤蜊和对虾混养还可以和附近的休闲渔业结合起来。比如在养殖场的周边开发一些垂钓、观赏的的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对虾在水中的游动姿态,也可以捞蛤蜊体验收获的乐趣。这在广东、福建等沿海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模式。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养殖设备也逐渐应用到蛤蜊和对虾混养中。比如一些水质监测仪器可以实时把水体的各项指标传到养殖户的手机上。我听过这样一个事例,在海南的一个养殖场,以前养殖户每天都要亲自去检测水质,很不方便。后来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水质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蛤蜊和对虾混养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水产养殖模式,在绿植选择、投喂时间差调整、疾病防控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但是,这种混养模式下,如何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复杂环境变化,特别是在南方和北方的大幅度气候差异下,如何确保蛤蜊和对虾都能持续稳定生长,并且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呢?这是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