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如有可能,请把我的骨灰运回湖南,和我的夫人葬在一起。”1976年11月,远在乌拉圭的萧子升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萧子升是毛主席曾经的同窗好友,两人曾同吃同住、畅谈理想,可是如今萧子升却连回乡都成了“难题”,令人感慨万千。
如果当年萧子升应毛主席之邀加入共产党,最终的局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分道扬镳的“兄弟”“毛兄,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和我们一起去法国,到了那里,也许我们就能找到救国的方法了。”1919年,萧子升和毛泽东站在了命运的岔路口。
去,还是不去?
毛泽东心中十分纠结,多年来救国救民一直都是他的理想,也是萧子升的理想,可是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容不得闪失,新民会也不能没人。
最终毛泽东拒绝了好友的邀请,坚持留在了国内:“你能去法国,我很高兴,希望我们可以时常保持联系,共商未来。”
见毛泽东始终不愿意和自己一起走,萧子升深叹一口气,独自踏上了前去法国的道路,却没想到这一去,两人自此走向了分别。
起初,万里重洋并没有隔断他们之间的情谊,两人时常互通书信,畅诉理想。
可是革命途中变数万千,历经多次实验后,毛泽东发现,改良主义根本无法根除社会的病灶,这时候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如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毛泽东毫不犹豫走向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道路,并且兴奋地将这件事分享给了好友萧子升,然而却迟迟没能得到萧子升的回信。
当时毛泽东并没有在意,只是想着等到萧子升回来后就好了。
1921年,两兄弟终于相聚了,两人互诉衷肠,分享着分别的这两年间的所见所闻,尤其是新民会的发展。
然而谈论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候,萧子升却眉头紧皱,似乎不愿意多说什么。
萧子升仍旧认为,改良主义是可行的,革命不应该太激进,应该循序渐进,以教育为主。
两人的观念出现了差别,因此闹得有些不太愉快。
看着固执的萧子升,毛泽东逐渐明白,萧子升已经太久没回来了,根本不了解国内现状,他们已经不是一路人了。
这让他万分痛心,遥想当年他们两人可是能穿一条裤子的兄弟……
走向不同的道路这次之后,他们的联系就逐渐减少了,毛主席和蔡和森加入了共产党,而萧子升则是进入了国民党任职。
国共合作期间,两人还是经常互通书信的,毛主席也多次劝萧子升加入共产党,毕竟他们一手创办了新民会,是关系顶顶好的兄弟。
此间毛主席曾多次劝说萧子升,请他加入共产党,然而萧子升观念固执,一再拒绝,令毛主席颇为无奈。
即便证件不同,毛主席还是颇为欣赏萧子升的,因为在他看来,萧子升身上有种独有的“侠义”之气。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和萧子升相识。
两人是老乡,年龄又相仿,就连理想也是如出一辙,所以毛主席和他越走越近,成为至交好友。
他们经常在一起倾诉自己的理想,交流文学思想,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曾留下他们畅谈未来的声音。
萧子升毕业后,曾经将77种经史子集送给毛泽东,这份厚礼让毛主席震惊不已,两人的情谊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厚。
在拯救国家的道路上,他们的观点出奇的一致,就连毛泽东都觉得,他们会是一辈子的好伙伴。
那时候的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1927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向共产党发起袭击,毛泽东和萧子升之间的联系就彻底断了,可实际上,毛主席一直有暗中关注萧子升的情况。
1929年,杨开慧落入了国民党手中,萧子升知道后,第一时间暗中展开了营救,可是因为杨开慧的身份太过特殊,所以国民党的看管非常严格,最终萧子升营救失败。
这件事让他心中十分难过,萧子升也一直将毛主席当成朋友的,却连自己朋友的妻子都无法保住。
后来两人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了,毛主席也逐渐失去了萧子升的消息。
救国仍旧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只是他们所走的道路已经完全不同了。
萧子升远走他乡新中国成立后,萧子升去往了台湾地区,后来辗转去了乌拉圭,在那里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虽然心中故土难离,但萧子升见国家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好,深感欣慰,绝口不提回国之事。
他在这里深耕多年,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留在了教育事业上。
1976年,毛主席因病去世的消息传来,萧子升看着报纸久久没有动弹。
等再次抬头的时候,眼睛都红了,曾经的惺惺相惜,如今都化成了一声叹息。
两个月时间后,萧子升也因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的目光紧紧望着家乡的方向,那里有他离开了半辈子的故土。
“等我死后,如有可能,请把我运回湖南,葬在我的原配妻子身边。”萧子升沉默很久,才留下了这样一句遗言。
在孩子们悲哀的痛哭声中,萧子升缓缓闭上了眼睛,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意气风发的时光。
“萧子升没加入共产党,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毛主席曾经的言语仿佛历历在目。
只可惜这对异姓兄弟,历经半个世纪,还是没能见上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