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等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待业期间,曾结识了几个比较投脾气的小伙伴。
他们分别是父亲曾担任过东汉太尉(国防部长),自己担任过一郡之守的崔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崔钧所在的博陵崔氏,在唐朝时大约出过多位的宰相;
大家熟知的徐庶同志,也是诸葛亮当时的小伙伴之一,其实在真实的史料中,徐庶在诸葛亮的小伙伴中,并不算最突出的,他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文武双全;
徐庶户口所在地是士人集中批发中心之一的颍川,他之所以回去荆州,主要是因为董卓把中原祸祸的不轻,导致颍川的士人大量外流,当年和徐庶一起到颍川的,是一个叫石韬的人,后来他俩都成了诸葛亮的小伙伴。
除了上述的三人之外,诸葛亮的小伙伴里,还有一个叫孟建的人,孟建的户口在汝南,他去荆州的原因,应该和徐庶和石韬差不多。
他们四人在后世,被统称为诸葛四友。
他们四人在和诸葛亮一起玩耍的时候,也曾考虑过自己的职业规划,后来诸葛四友中的徐庶、石韬和孟建都去投奔了曹操,而年龄最大的崔钧可能没等再次找好新工作就去世了,而诸葛亮最后的去向,大家也都知道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后,基本奠定了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他的未来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有志之士去投奔曹操,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诸葛亮当年为什么没去投奔曹操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另一个问题,作为诸葛亮曾经的好友,徐庶等三人在能力和智商上应该都是绝对在线的,那么为什么他们后来都没有诸葛亮的名声大,或者干脆直接寂寂无闻了呢?
他们三人的情况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实基本没差太多,据史书记载,他们仨到了曹操那边之后,虽然成功入职,但一直都没获得重用。
这里面的原因,当然不是小说中说的,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真实的原因应该有两个;
第一,当年颍川士人,因为董卓之乱离开颍川之后,有大批的人投到了曹操麾下,这其中就包括颍川士族中扛旗的“颍川四姓”,有他们和他们朋友圈在,再加上还有其他地方的士林扛把子,留给徐庶等三人的机会自然就少之又少了;
第二,纵观曹魏时期成名的文臣,基本上没有纯靠自己能力上位的,他们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个巨无霸一样的家族,人家和曹家的而关系,更像是风险共担,利益共分的合伙人关系,而徐庶等人当年不过就是个普通打工人,你凭什么能获得高职高薪呢,邓艾那样的人,纯属小概率事件;
如果诸葛亮当年去曹操那边求职,估计会比徐庶等人稍好,但也好不到哪去,但诸葛亮是个追求安稳的人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以诸葛亮的家世和姻亲关系,如果他没有更多追求,他都不用去投奔曹操,他在荆州就能躺平,哪怕以后荆州易主,诸葛亮也不会太受影响。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虽然深的刘备信任,但他干的也都是内政,如果他没有过多追求,那么在刘备死后,他也完全可以不去想办法拿军权,三番五次的拼命北伐,刘禅那个阿斗,他能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在蜀地不稳稳的当自己的“摄政王”。
就是外敌有一日灭了蜀国,以丞相的地位,他害怕自己的养老金不够花?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鞠尽瘁,还要一次次的“冒险”呢?
因为他不甘心,他的心里始终有一团火,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永远有所追求,安稳享乐的人生对不起自己活着的一辈子,于是他一生从不弄险,但又从不甘平淡。
高考之前,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被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走的,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但是高考结束之后,大家就有了自己选择的余地,那么你将做如何的选择呢,你想如何度过你的余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