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非法采砂:夜幕下的资源掠夺与生态悲歌

文元众视 2025-03-04 05:39:40

昨天转发的一篇文章被删除了,虽不知是何原因,或是事实不清或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其实我更看重的是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我大致看了一下原发的公众的文章还在,所以就此时唠叨几句。

非法采砂:暴利驱动下的疯狂

据新媒聚焦天下文章显示:近日,一则关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军城镇于家寨水库边非法采砂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附近村民举报,这里长期存在非法采砂现象,采砂者每逢夜间便疯狂盗采,用大货车将大量砂子运出,每天晚上非法获利可达十几万元。2 月 17 日晚,工作人员前往调查核实,现场看到挖掘机正不停地给大货车装载砂子,旁边有多辆货车在排队等待装车,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就有十几车砂料被运出 ,与举报人描述的情况一致。这一事件令人震惊,也让我们不得不关注非法采砂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砂石等建筑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砂子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其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从事非法采砂活动。他们不顾国家法律法规,无视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河道、水库等水域肆意开采砂石,从中获取暴利。

就拿于家寨水库这起事件来说,每晚十几万元的非法获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背后反映出的是非法采砂行业的暴利本质。为了获取这些暴利,采砂者们选择在夜间行动,试图逃避监管。他们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家矿产资源,也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现场直击:盗采的猖獗景象

2 月 17 日晚,当调查人员来到于家寨水库边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夜幕下,挖掘机的灯光格外刺眼,它那巨大的机械臂不停地挥舞着,将一斗斗砂子装入大货车的车厢。每一次装载,都伴随着砂石碰撞的刺耳声响,仿佛是对法律和生态的肆意挑衅 。旁边,多辆大货车排着长队,像等待分食的巨兽,车头的灯光连成一片,照亮了这片非法采砂的 “战场”。

这些货车车身沾满灰尘,车斗敞开,等待着被装满。司机们坐在驾驶室内,有的抽着烟,有的焦急地看着装车进度,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些非法获取的砂子运出,换成手中的金钱。一旦装车完毕,货车便轰鸣着驶离,车轮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就有十几车砂料被运出,它们沿着蜿蜒的道路消失在夜色中,不知去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砂子将流入建筑市场,成为不法分子获取暴利的工具。

这样的场景,绝非偶然出现。据村民反映,这种非法采砂活动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每逢夜晚,这里便如同一个繁忙的工地,采砂者们毫无顾忌地进行盗采。他们似乎已经摸清了监管的规律,选择在夜间行动,利用夜色的掩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猖獗的行为,不仅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严重威胁 。

危害剖析:生态与民生的双重重创

(一)生态破坏

于家寨水库边的非法采砂行为,就像一场生态灾难,对周边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首先遭殃的是水库周边的植被。采砂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砂石,肆意破坏周边的土地,导致大量植被被连根拔起。这些植被原本是守护这片土地的绿色卫士,它们的根系紧紧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然而,非法采砂让它们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大片的绿地逐渐变成了荒芜的沙地。

土壤结构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采砂活动使得原本紧实的土壤变得松散,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大幅下降。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的土壤被带入水库,导致水库的蓄水量减少,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原本清澈的水库水,如今变得浑浊不堪,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幅增加,这不仅影响了水库的正常功能,也对水中的生物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许多鱼类、水生植物等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大量死亡,水库的生态系统平衡被彻底打破。

采砂遗留的弃渣堆体,更是成为了新的河道障碍物。这些弃渣随意堆放在水库周边和河道中,阻碍了水流的正常流动。一旦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水流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导致洪水泛滥,淹没周边的农田和村庄,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这些弃渣还会随着水流不断移动,进一步破坏河道的生态环境,影响河道的排洪防洪能力 。

(二)民生影响

非法采砂活动产生的噪音和粉尘,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每到夜晚,采砂的挖掘机、大货车等设备发出的轰鸣声,打破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居民们被这些噪音折磨得无法入睡,长期的睡眠不足导致他们精神萎靡,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些老人和孩子,因为身体较为虚弱,更是难以承受这些噪音的干扰,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威胁。

粉尘污染同样严重。大量的砂石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弥漫在空气中,使得周边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居民们即使紧闭门窗,也难以阻挡粉尘的侵入。家中的家具、电器等很快就会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需要频繁打扫。更严重的是,居民们长期吸入这些粉尘,对呼吸系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许多人出现了咳嗽、气喘等症状,一些原本就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居民,病情更是不断加重。

除了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居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非法采砂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河道堵塞,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一旦洪水来袭,周边的村庄很容易被淹没,居民们的房屋、农田、牲畜等都将遭受巨大的损失。而且,采砂留下的砂坑,也成为了隐藏的危险。这些砂坑深浅不一,周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孩子们在玩耍时很容易失足跌入,造成溺水等悲剧。非法采砂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

法律红线:不可触碰的底线

在我国,矿产资源有着明确的法律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 这一规定从根本上确立了矿产资源的国有属性,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私自占有和处置。

《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 于家寨水库边的非法采砂者,未取得合法的采矿许可证,便在水库区域大肆开采砂石,其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法律规定 。

从法律层面来看,非法采砂不仅是对国家财产的侵犯,更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这些采砂者为了获取暴利,不惜以身试法,将法律的规定抛诸脑后。他们的行为,严重扰乱了矿产资源的开采秩序,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对于非法采砂这种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让违法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

在实际案例中,也不乏因非法采砂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情况。比如在安徽铜陵发生的一起非法采砂案件中,张某山等 32 人利用非法改装的隐形吸砂泵船,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进行非法采砂。案发时,该犯罪团伙已经累计作案 10 起,盗采江砂近 5 万吨、价值超过 280 万元。最终,这个团伙的成员分别被判处了四年六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这一案例充分表明,无论非法采砂者如何隐蔽,如何逃避监管,只要触犯了法律红线,就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

监管之殇:形同虚设的巡查

面对如此猖獗的非法采砂行为,当地乡镇的监管却显得苍白无力。据了解,乡镇虽有夜间巡查,但却形同虚设,对盗采行为视而不见。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为何本应守护一方资源和环境的监管力量,会在非法采砂面前如此软弱?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利益输送。在一些非法采砂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监管人员与采砂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就像合浦县的案例,自然资源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叶某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向非法采砂人员通风报信,收取好处费,甚至网罗拉拢其他执法人员,为非法采砂者提供保护 。这种 “内鬼” 的存在,使得非法采砂者有恃无恐,监管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在唐县军城镇的这起事件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利益输送链条,值得我们深思。或许,采砂者通过向监管人员行贿,换取了他们对非法采砂行为的默许和纵容,使得这些监管人员在面对非法采砂时,选择了沉默和不作为。

监管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非法采砂行为通常在夜间进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管部门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打击。而且,非法采砂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如水利、国土、环保、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畅,也容易导致监管出现漏洞。在一些地方,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推诿扯皮的现象,都认为非法采砂的监管是其他部门的责任,最终导致监管缺失 。在唐县军城镇,或许正是因为监管部门在人员配备、技术装备上的不足,以及部门之间协调的不畅,使得非法采砂者有机可乘,在夜间肆无忌惮地进行盗采活动。

形式主义在监管工作中也时有发生。有些监管人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巡查,没有真正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他们在巡查过程中走马观花,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发现问题后只是简单地记录一下,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这种形式主义的监管方式,不仅无法起到震慑非法采砂者的作用,反而让他们更加轻视监管,变本加厉地进行非法采砂活动。就像镇巴县的案例,部分村级河长对管辖区域内的非法采砂行为不监管不制止,河长职务形同虚设,工作作风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唐县军城镇的夜间巡查,是否也陷入了这种形式主义的怪圈,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没有真正发挥监管作用,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调查。

监管缺失的问题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湖北随州,部分地方河道采砂监管不力,国有平台公司以河道整治之名进行河砂开采,违规取水、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等问题突出 ;在四川甘孜,河道采砂规划滞后、监管缺位,违法违规问题屡禁不止,存在以疏浚之名行采砂之实、违规出让采砂权等问题 。这些案例都表明,监管缺失已经成为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解决监管层面的问题,非法采砂行为将难以得到根本遏制,国家的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将继续遭受严重破坏 。

他山之石:成功治理案例借鉴

在打击非法采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其他地区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如同明灯,为唐县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加大巡查执法力度方面,霍山县砂石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针对黄某军 “蚂蚁搬家” 式的盗采河砂行为,深入调查,发挥联合执法的优势,最终成功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行政处罚。他们的成功在于,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巡查,而是根据盗采行为的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执法策略。在得知黄某军利用深夜和节假日作案后,执法大队加大了这些时间段的巡查频率,并且整合了多部门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执法合力 。唐县在治理非法采砂时,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根据当地非法采砂的规律,合理安排巡查时间和人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高效的执法体系。比如,可以组织水利、国土、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采砂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打击 。

拓宽监督管理广度,也是打击非法采砂的重要手段。文成县纪委县监委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们聚焦资源资金密集、监管审批权力集中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通过自查自纠、重点抽查等方式,深挖细查问题线索,重点整治职能部门在河道采砂监管中滥用职权、乱作为、不作为,党员干部违规在采砂领域投资入股、搞利益输送等问题 。唐县可以以此为鉴,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不仅要对非法采砂行为进行监督,还要对监管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对监管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监管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同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他们参与非法采砂活动,或者为非法采砂者提供保护 。

加强以案释法深度,能够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采砂行为。恩施市水利局通过办理非法采砂案,向公众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他们让公众了解到,河砂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未经批准私自开采,不仅会影响河势稳定和防洪、通航安全,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涉水工程安全带来重大隐患,是违法行为 。唐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报道等,对非法采砂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让公众深刻认识到非法采砂的危害和法律后果。可以组织法律专家和执法人员,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法律讲座和咨询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 。

期待行动:严惩与修复刻不容缓

于家寨水库边的非法采砂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迅速行动起来,以雷霆手段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还当地一片绿水青山,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相关部门要迅速介入调查,全面掌握非法采砂的情况。不仅要查明采砂者的身份、采砂的规模和频率,还要深入调查是否存在监管人员失职渎职、利益输送等问题。对于参与非法采砂的人员,要依法予以严惩,追究其法律责任。要加大对非法采砂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不敢再轻易涉足非法采砂领域。不仅要没收他们的违法所得,还要对其进行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打击非法采砂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针对非法采砂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壤流失、水质污染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比如,对受损的植被进行补种,对被破坏的土壤进行改良,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要加强对水库周边环境的监测,确保生态修复工作取得实效,让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水利、国土、环保、公安等部门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非法采砂的监管问题,制定联合执法计划,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和监控。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提高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通过卫星遥感可以实时监测水库周边的地形变化,及时发现非法采砂的迹象;无人机巡查则可以对一些隐蔽区域进行快速检查,让非法采砂者无处遁形。

民众的力量也不容忽视。要鼓励周边居民积极参与监督,提供非法采砂的线索。可以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的居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对居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非法采砂的危害和法律后果,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

于家寨水库边的非法采砂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非法采砂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国家利益,也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不能再对这种违法行为坐视不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希望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于家寨水库边的非法采砂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0 阅读:0

文元众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