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共第一大将粟裕突遭解职,原因是什么?

千秋过往 2025-02-04 16:26:50

1958年5月的一天,中共第一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忽然接到通知去中南海参加军委扩大会议。

这是一个例行的有许多元帅大将参加的会议,所以粟裕并未多想,然而会议进程却让粟裕大惊失色,这场会议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批判粟裕,罪名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会场上,抨击粟裕最猛烈的人全是重量级人物,粟裕的上级,各大老帅。

粟裕认为这些指控和抨击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当场辩解,欲向众人说明事实。结果他越辩解,遭到的攻击越激烈,接下来一周时间里,连开了三次会议,批判会议的规模从小范围的中南海高层会议很快扩大到超过1400人出席的千人大会。

面对“千夫所指”,粟裕百口莫辩,在强大的压力下,他不得不低头,此后在长达50余天的时间里面,粟裕不是在检讨的路上就是在做检讨中,先后在大小会议上检讨和自我批评了八次。粟裕的错误被传达到军队团级、地方地委级,这让粟裕的名誉扫地,。

很快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随后收到调任通知:“今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在那里搞学术研究,不必再到部队去了。”

这道命令实质上是剥夺了粟裕领兵的权利,让“第一大将”此后只能蜗居学院,在角落里纸上谈兵。

宝宝心里苦,只是没法说。深受打击的粟裕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半年后,这一天,粟裕湖南老家的一位远房堂兄带着土特产从乡下来北京看望粟裕,拉完家常后,堂兄在四下无人之际问粟裕,说:“是不是孟良崮的事?”

1947年5月13日,蒋介石的第一王牌军第74军轻敌冒进,栗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动孟良崮战役,用10倍以上的兵力包围了74军。74军的军长张灵甫誓死不降,率全军与我军血战四昼夜,最后弹尽粮绝,3万人马全军覆没,绝望的张灵甫举枪自杀。

战后当地群众在准备掩埋尸体的时候,孟良崮上空突然电闪雷鸣,几声霹雳后,天地间一片昏暗,下起倾盆大雨,不久后又降下一阵冰雹!

实际上粟裕之所以被批判,可从陈赓对粟裕的评价中看出一二。陈赓曾对粟裕说:“自古至今,有两种人不被欢迎,一种是不懂得迎合别人的人,一种就是功劳太高的人,你啊,这两种都占了。”

粟裕有多能打?

当时老百姓都为粟裕编了歌谣传唱:“一生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虎战将,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战役,百战百胜,千将之首,万古流芳。”

连性格孤傲的林彪都对粟裕佩服不已,林彪性格高冷,拒人于千里之外, 但是对两个人例外:老部下陶铸是一个,再一个就是粟裕,两人谈起军事时滔滔不绝。

林彪对其余元帅、大将是谁都不服,唯有对粟裕非常推崇,评价粟裕的指挥每每以智取胜,以奇制敌,专打“神仙仗”。林彪多次让人收集粟裕指挥的战役资料,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研究。

在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没有说粟裕的一句坏话,反而替他发声:“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林彪和粟裕两人惺惺相惜,后来林彪出逃蒙古,飞机坠毁后,粟裕虽然在大会上表态猛批林彪,但发言全都是重复陈毅的话。

但问题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心胸。解放战争后期,几乎都是大兵团作战,极其考验一个将领的领导力、大局观、敏捷性和战略预判能力,那时很多将领率军打得磕磕绊绊、损失巨大,毫无建树。我军曾动用四个兵团,以绝对优势兵力打马家军,结果先败后胜;千里跃进大别山,中野从一开始的12万军队,打到5.8万人,损失惨重,实为惨胜。

这些人和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神出鬼没、游刃有余相比,高下立判、相形见绌。所以说功劳太高即便不是功高震主,也会让同僚不舒服。

当年粟裕和陈毅一起统领华东野战军,陈毅只是名义上的总司令,实际上军队指挥全是粟裕说了算,就连毛泽东都发话:“华东野战军一切事务由粟裕负责和主持。”你说这让陈毅怎么想。

所以在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说:“这一战粟裕立了第一功,实为难得的人才、将才、帅才”。陈毅笑着说:“粟裕是樊哙。”历史上的樊哙有勇有谋,而且在谋略以及远见方面,也是丝毫不逊色,但后期在争夺权势中,成为汉朝功勋集团和外戚集团冲突的代表性人物。

毛泽东有些不满意,摇摇头说:“粟裕不是樊哙,我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陈毅连忙说:“主席讲得对,算我失口……”

说到粟裕不懂得迎合别人,那是因为多年的戎马生涯和军旅生活,面对稍瞬即逝的战机,养成了粟裕当机立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为的惯性思维,加上彪悍的战绩让粟裕确实有些喜欢“擅作主张”。

当粟裕作为总参谋长时,对内需要与聂荣臻打交道,聂荣臻是粟裕的直接上司,对外需要与彭德怀领导的国防部合作。彭德怀和聂荣臻的领导风格都是要求多汇报,由他们定夺,但粟裕习惯了自己拿主意,与这两人的工作开展中,矛盾多于合作,冲突不断。

彭德怀对粟裕的不满有三点:

其一,1955 年粟裕领头制定了对马祖列岛的作战计划,然后在没有上报军委获得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就下令对马祖列岛发动进攻。这属于越过彭德怀发布命令,且如此重大的事件,粟裕事先没有沟通,很多军官和将领都被蒙在鼓里,彭德怀知道后紧急叫停,毛主席也非常生气地问:“这是谁下的命令?”事后粟裕表示没有上报的原因是兵贵神速;

其二,在1957 年,粟裕访问苏联时,在和苏联方面接触时,他以参谋部的名义向苏联借资料,却未上报国防部。粟裕要借阅的资料是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这种东西事关机密,属于内部信息,苏联委婉地拒绝了,并把这事通报了中国。彭德怀直接气炸了,这已经不仅是越权,而且是想夺权,彭德怀认为粟裕这么做是想利用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分工规则,通过向苏联“告洋状”来强压自己,因为当时我军的建设基本都照搬苏联的机制和管理体系。

这件事太敏感了,很快被上升到军事和外交问题,中央非常震惊,有人开始提出:“粟裕不太适合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

其三,抗美援朝后期,中美和平谈判已成大势所趋。1958年中央开会讨论后,决定先撤回五个军的志愿军。这样的调令按照流程只能由军委下达,但粟裕竟以自己总参谋长的身份直接将命令下达,这让彭德怀统领的国防部情何以堪。

以上三点归结为一条其实是“粟裕缺少边界感”。

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国防部抢戏,长此以往,彭德怀对粟裕有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认为粟裕是狼子野心,企图夺取国防部的权利,是极端利己主义。

粟裕的政治敏感度太差,对此却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是面对红得发紫的江青,也敢“甩脸色”。有一次江青突然到访,视察总参部,江青走进会议室对着大家说:“早就想来看看军队的同志们了!”接着,江青发表了一番慷慨讲话,粟裕眉头紧皱,一脸不悦,中途当江青口渴端起茶杯之际,粟裕立刻插嘴开始布置工作,旁边的一位干部提醒粟裕:“江青同志的话还没有讲完。”

粟裕假装没听见,继续布置工作,并要求马上执行,搞得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江青一看这种情形,知道粟裕不欢迎她,只得草草讲了几句后,便悻悻离去。

不过江青却对粟裕另眼相待,当时她主管全国的文艺部门,后来由她拍板拍摄了一部军事故事片《南征北战》,影片反映的就是粟裕指挥的孟良崮、莱芜和豫东等战役。

粟裕是一员难得的将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他遭难后,长期担任闲职,负责军事科学院的常务工作。

十年动乱期间,有人要批斗粟裕,毛泽东发话了:“粟裕有战功”,周总理亲自召见粟裕,对他说:“现在开始你就留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就这样,粟裕得到了保全,躲过了那段特殊时光。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77岁。此时距离粟裕被批判已经整整过去26年,依旧未得到平反。

粟裕临终前留下遗愿:“把我的骨灰撒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这些我战斗过的地方,我要与长眠在战场的战友们在一起。”

粟裕的遗体火化后,在头骨部位发现3块豌豆大小弹片,终于找到了折磨粟裕头痛了54年的原因,随后在征得粟裕妻子的同意后,用飞机洒下了粟裕的骨灰。

1994年12月25日,粟裕之事正式平反,36年的不平总算得到了了结。

1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