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的《西康日记》是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考察的重要文献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4 04:02:53

曾昭抡的《西康日记》是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考察的重要文献,记录了1939年他率中华自然科学社考察团穿越川康地区的见闻与思考。这部日记最初以连载形式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后因历史原因长期散佚,目前尚未有完整的单行本出版。以下是关于《西康日记》的核心信息与获取建议:

一、《西康日记》的历史背景与内容价值

1. 考察缘起

1939年,西康省正式成立,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要地。曾昭抡作为西南联大教授,受中英庚款董事会委托,率队对西康的地理、民族、经济进行科学考察。此次行程历时数月,从昆明出发,经西昌、昭觉、康定等地,深入大凉山腹地,全程约1000余公里。

2. 核心内容

- 自然地理:记录了川西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特征(如折多山垭口的强风、康定的温泉),以及矿产资源分布(如石棉、云母)。

- 民族社会:考察彝族、藏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彝族的“娃子”制度、藏族的锅庄贸易,以及喇嘛教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 交通与民生:描述了战时公路的艰险(如木炭汽车的爬坡困境)、雅安至康定的茶马古道遗迹,以及西康民众在物资匮乏下的生存智慧。

- 时政观察:对西康建省后的治理问题(如土司与政府的矛盾)、红军长征对当地的影响(如藏民对红军的正面评价)等进行了分析。

3. 历史意义

该日记不仅是地理学、民族学的实证研究,也是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开发边疆”思潮的缩影。曾昭抡以化学家的严谨与文人的笔触,将科学考察与人文关怀结合,为理解民国西南边疆提供了独特视角。

二、《西康日记》的现存形态与获取途径

1. 原始发表载体

- 香港《大公报》连载:1939年考察结束后,曾昭抡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了数十篇日记体文章,后因战乱未能结集出版。目前,这些连载内容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

- 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藏有《大公报》缩微胶卷或数字化资源,需通过馆际互借或数据库检索(如“近代报纸数据库”)查阅。

- 学术论文引用: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引用了日记原文,如《中国藏学》2019年发表的《曾昭抡〈西康日记〉中的红军长征记忆》。

2. 相关整理与研究

- 《曾昭抡文集》:201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曾昭抡文集》,收录了其学术论文、演讲及部分考察记,但未包含《西康日记》全文。

- 专题研究:四川大学历史系的《民国川康考察文献整理》项目中,对《西康日记》进行了片段整理,可通过该校图书馆查阅。

3. 二手文献与参考

- 《大凉山夷区考察记》:曾昭抡另一部著作,记录了1941年西南联大川康科学考察团的经历,与《西康日记》形成互补。

- 《南渡北归》:岳南所著的历史纪实作品,通过曾昭抡的生平侧面反映了《西康日记》的创作背景。

三、获取全文的建议与注意事项

1. 学术机构访问

- 国家图书馆:通过“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检索《大公报》1939年相关版面,或申请查阅缩微胶卷。

- 高校图书馆:如四川大学、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可能藏有未公开的整理稿或研究资料。

这个雅安中学的雅女是谁

2. 购买与借阅

- 孔夫子旧书网:偶尔可见《大公报》旧报合订本出售,但需注意真伪与完整性。

- 出版社咨询:联系中国藏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询问是否有《西康日记》的出版计划。

3. 版权与使用限制

- 版权状态:曾昭抡于1967年去世,其作品已进入公共领域,但部分整理版可能受版权保护。

- 引用规范:如需引用日记内容,建议标注原始出处(如《大公报》某年某月某日)或整理文献。

四、延伸阅读与研究资源

表格

资源类型 推荐内容 简介

专著 《西康图经》(任乃强著) 与曾昭抡同时期的西康考察著作,侧重地理与民俗,可对比阅读。

学术论文 《曾昭抡西康考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 分析日记的科学价值与时代背景。

影像资料 《庄学本西康摄影集》 摄影师庄学本同期拍摄的西康照片,与日记形成图文互证。

数据库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知网“民国专题” 可检索《西康日记》的相关研究论文及引用片段。

五、结语

《西康日记》作为曾昭抡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学术救国”的实践记录,也是理解西南边疆社会变迁的珍贵史料。尽管全文尚未完整整理出版,但其核心内容已通过学术研究与文献引用得以部分呈现。若需深入研究,建议结合原始报刊、整理文献及相关专题研究,多维度还原这部日记的历史价值。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