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1942年,抗日名将戴安澜的遗孀王荷馨,拒绝当局发放的20万法币抚恤金,而拿这笔丈夫用生命换来的钱,去完成他生前的心愿。
王荷馨,这位出生于1907年安徽芜湖普通农村家庭的女子,自幼便与戴安澜相识,两人青梅竹马,情谊深厚。

1926年,22岁的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成为了一名年轻有为的军官。而王荷馨,却是一个裹着小脚、没有文化的农村女孩,许多人曾为戴安澜打抱不平,劝他寻找一个更好的妻子。
然而,戴安澜却坚守诺言,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王荷馨为妻。当时,王荷馨还没有大名,戴安澜便为她取名“荷心”,寓意她如荷花般纯洁美好。
荷花虽美,莲心却苦。这个名字也喻指,当军人的妻子注定要含辛茹苦。
尽管在外人眼中,两人看似不般配,但他们的感情却异常深厚。戴安澜亲自教妻子读书认字,提升她的文化水平。而王荷心也聪颖好学,不仅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还能流畅地书写家信。
作为一名军人,戴安澜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生活。1928年,他们的长子出生。在北伐途中,戴安澜收到了王荷心的来信,信中附着一张照片,是她刚刚生产完的产后小影。
照片下面是她亲笔写下的字句:“亲爱的澜哥哥存之。”看到妻子进步如此之快,戴安澜内心非常欣喜,于是又为她改名为“荷馨”,寓意着荷花心由苦开出馨香。

从长城抗战到台儿庄大战,再到武汉会战,戴安澜冲锋陷阵,战功卓著,被升任为第200师少将师长。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控制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缅甸也深陷险境,其境内的滇缅通道,是当时中国与外界救援物资的必经之路,战略意义重大。

中国派出了远征军入缅作战。戴安澜率领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出使缅甸,他豪情壮志,挥笔写下七绝《远征》:“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临出发前,戴安澜与亲人们见了短暂一面。多年后,长子戴复东对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吃过饭后,汽车已等在旁边。
“父亲同我们话别,朝汽车走去。拉开车门时,他又回头看了看,朝我们笑了笑,摆摆手,便上车了......”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戴安澜在缅甸英勇奋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坚守同古城时,却陷入孤军奋战中。
紧急关头,他下达这样的命令:“本师长立遗嘱在先。若我阵亡,以副师长代职,副师长阵亡以参谋长代职,团长阵亡以营长代职,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抱着殉国的决心,率领全军上下写下遗书,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1942年,在率部队突围回国时,即将越过最后一道防线时,突然遭到日军的伏击。戴将军不幸胸腹中弹。
在缅甸毒辣的热带雨林里,缺衣少药,没有必要的医疗条件,他的伤口受到感染,壮烈牺牲,年仅38岁。此时的他距离祖国边境只剩下大约三四十里的距离。

没有棺木,士兵们便将军装脱下来,裹在将军的遗体上,誓要将他抬回祖国。
一个月之后,王荷馨才收到丈夫壮烈牺牲的消息,与此同时,还有一封来不及寄出的家信。
“为国战死,事及光荣......然你们母子今后的生活,恐怕会更加艰难。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望勿以我为念。”
在给家人写下寥寥数笔的绝笔信之后,戴将军又悄悄给三位亲友写了信,托付给自己的兄弟,希望他们能照顾自己的妻儿。
这是一个普通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他们的四个孩子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2岁。上有年迈老人,下有年幼孩子,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35岁的王荷馨的肩上。
面对当局送来的20万法币的抚恤金,王荷馨却拒绝了,而是将它们全部捐出,在广西全州建了一所斯利安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她说丈夫曾说过,如果没有战争,他会做一个教书先生。这是他生前的心愿。
这所学校后来因日军逼近而几经迁移,如今已成为安徽省芜湖安澜中学。
尽管生活困顿,王荷馨依然坚强地支撑着整个家庭。她变卖家产维持生计,做活养活一家老小。正值青春年华的她,没有再婚,而是坚守对丈夫的承诺,独自将几个孩子抚养长大。

1949
年,国民D大势已去,有人劝她前往台湾,但她再次坚定地拒绝了。她说:“我的澜哥哥就安葬在故乡芜湖,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她含辛茹苦地将孩子们抚养成人:
长子戴复东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成为了工程院院士;二儿子戴靖东在南京理工学院任教;小儿子戴澄东成为高级工程师;女儿戴藩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东、靖、澄、篱,4个名字全部取自与抗日相关的字眼,这4个寄予厚的孩子们也都没有辜负父母的期许,全部成为国家栋梁。
孩子们长大后,王荷馨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她担任了上海杨浦区的治保主任和军列属组长,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

19
71年,在生死相隔29年之后,64岁的王荷馨与想念一生的丈夫终于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戴将军为国家出生入死,王荷馨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撑起英雄背后的一方天地。
当我们在课本里读“王师北定中原日”,不该忘记历史褶皱里的王荷馨们:
她们把破碎的山河一针一线缝进岁月,用最沉默的坚守,写下耀眼的光辉!
END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