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8日,三架轰战机出现在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上空,聂荣臻满脸焦急地指挥大家撤离,他是百万敌军当前都面不改色的大元帅,为什么面对几架敌机会如此慌张?只因为毛主席此时正在司令部大院里,如果毛主席出现任何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毛主席
一行人前脚刚撤离,5枚炮弹就陆续落到院子里,把地面炸出一个巨大的土坑,可见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凶险。
毛主席的行踪向来是高级机密,只有军队少数高层知晓,怎么就忽然招来了敌人的轰炸?而且炮弹扔得这么精准,聂荣臻摸着头上的冷汗,下令必须彻查到底。
几个月以后,真凶被查获,聂荣臻看着文件上的名字,惊讶地说:“怎么会是他!”
真凶究竟是谁?他如何能知晓毛主席正在司令部?整个轰炸行动又是如何计划的?这一连串的谜题,要从1948年的4月13日说起。
聂荣臻
这一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军队打得越来越吃力,内部矛盾也不断激化,他们格外仇恨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在伺机寻找暗杀机会。
为了指挥战斗,尽快解放全国,毛主席等人从陕北移驻到西柏坡,途径保定的城南庄时,在这里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做了短暂停留,也就是在停留时期,遭到了国民党轰炸机的袭击。
4月13日凌晨,毛主席、周总理一行人进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此之前,聂荣臻就做了周密部署,他命人把司令部里最好的房间收拾好让毛主席住,还在整个大院里安排了很多保卫人员,任何进入大院的人都要经过仔细盘查,任何靠近毛主席房间的人都要盯紧,考虑到敌人会使用见不得人的暗杀手段,聂荣臻又在毛主席的生活方面做了详细安排,起居饮食都有专人负责。
聂荣臻丝毫不敢大意,相反,毛主席却格外从容,他从不惧怕什么明杀暗杀,即便大敌当前也面不改色。刚来到司令部时,聂荣臻问他对饭菜有什么要求,毛主席还开玩笑说:“我的要求不高,只要顿顿有辣椒。”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根据原本的计划,毛主席只在城南庄作短暂停留,之后要赶往西柏坡。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毛主席因为昼夜奔波染上了风寒,整个人病恹恹的,周总理不忍心他带病赶路,就决定和任弼时先行前往西柏坡和朱德会合,毛主席则留在城南庄司令部养病,病好以后再启程。
在司令部里,毛主席和军队高层部署了各路野战军的作战战略,决定以长江为线,先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江北的敌人,再渡江南下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这些部署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为发动三大战役、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此外,毛主席还开会讨论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规划。
工作之余,毛主席喜欢走出军区大院,到田间地头转转,和劳作的农民唠唠家常,“家里几口人呀?”、“今年收成怎么样?”
城南庄是个只有200户人家的村庄,任何消息都能很快传遍全村。大家听说村里来了个解放军大官,这个大官面相慈善,没有一点官架子,都非常好奇,后来得知来人竟然是伟大的毛主席,村民们都非常激动,盼望着能见见毛主席,如果不是共产党和毛主席,他们还不知道要在贫困里挣扎多久。
国内战事严峻,毛主席经常要彻夜处理公务,这也导致他的睡眠质量很差,经常要依靠安眠药才能入睡。对此,聂荣臻严令禁止任何人打扰毛主席睡觉休息,除非遇到了十万火急的事情。
在聂荣臻的严密部署下,毛主席住到司令部的二十多天里一直相安无事,他也根本没有料到,毛主席身在城南庄的消息早已经被送到了蒋介石的案桌上,一场针对共产党领导人的轰炸计划——“西风行动”正在秘密酝酿。
蒋介石
5月18日早上,城南庄上空忽然出现了一架侦察机,此时聂荣臻正在司令部附近散步,巨大的轰鸣声让他脸色骤变,立即让身边的警卫员去准备担架,毛主席常年劳累旧疾缠身,使用担架能保证他更加快速、安全地转移。
聂荣臻紧急赶到院子里,就看到毛主席的房间大门敞开。原来早在防空警报响起时,警卫员就意识到大事不好,但是他们不知道敌机的来意,不敢贸然叫醒毛主席,毛主席刚刚吃过安眠药,好不容易才睡着,万一敌人没有来轰炸,岂不是白白影响了主席休息?
李银桥
最后还是李银桥经验丰富,他看到侦察机飞了几圈就离开了,深知这是敌人已经确定目标,后面紧跟着就会有轰炸机过来,赶紧冲进房间里大喊:“主席,快醒醒,有敌机!”
睡得迷迷糊糊的毛主席翻了个身:“不是还没扔炸弹嘛。”警卫排长阎长林也跟了进来,他直接把毛主席连人带被从床上扶了起来,请他赶快转移到防空洞里。
早在很久之前,闫长林就受到过彭老总的嘱咐,毛主席心里只有国家,从来不考虑个人安危,一旦遇到危机情况,他们可以不理会毛主席的意愿,强行把他带到安全地带。
毛主席忙了大半宿,天快亮的时候才睡着,刚入睡就被人吵醒,他生气地推开阎长林,坐在床上捏捏眉心,一边斥责大家慌什么,一边伸手要烟。这时候秘书和警卫员也都跑了进来,大家焦急万分地劝说毛主席赶紧转移。
影视剧相关片段
聂荣臻带着担架跑进房间的时候,就看到一群人正围着毛主席,连拉带劝地把他往门口推,毛主席本人却格外淡定,他什么场面没有见过,岂会惧怕一架敌机?聂荣臻眼看劝不动他,干脆直接上手,招呼众人七手八脚地把人抬到担架上,向防空洞方向紧急转移。
在他们跑出房间的时候,三架轰炸机已经盘旋在头顶,连续多枚炮弹在周围炸开,火光冲天,轰鸣震耳,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其中一枚炮弹精准地落到毛主席的院子里,整个地面都被炸出了一个大坑,房间的门窗玻璃全部粉碎,房间里也被炮弹碎片冲击得满地狼藉。
司令部大院距离防空洞不过几十米的距离,一行人护送着毛主席转移到防空洞,都感觉仿佛花了很长的时间。
事后他们依然心有余悸,聂荣臻在百万敌军当前都能从容淡定,这次却满心后怕,就连他的警卫员都说:“跟了聂帅这么久,从来没见过他这么惊慌的样子。”李银桥晚年也曾回忆起这次轰炸,他负责毛主席的保卫工作多年,都很少遇到这样凶险的事情。
虽然这次有惊无险,但聂荣臻丝毫不敢大意,毛主席不能继续再留在城南庄了,必须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经过深入考察,他建议毛主席转移到城南庄以北的花山村,抗日战争时期,那里曾经是共产党的一个据点,这个村子位于山间,地势复杂,更加安全。
聂荣臻
护送毛主席平安转移后,聂荣臻开始着手调查城南庄轰炸事件,敌人目标明确,行动速度快,他认为这次轰炸是有预谋的,绝非偶然,可是毛主席的行踪向来非常隐秘,敌人究竟是怎么获得这么详细的信息的?
聂荣臻推测十有八九是队伍里混进了国民党特务,他发誓一定要揪出这个隐藏的凶手。
敌人异常狡猾,侦查工作并不顺利,直到保定解放以后,隐藏在敌特档案中的一封电报打开了突破口,电报上一个叫“刘从文”的人引起了侦查人员的注意,当初在毛主席入住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时候,司令部的司务长也叫刘从文,究竟是同一个人还是碰巧同名?侦查人员顺藤摸瓜,最终查出司务长刘从文就是国民党安插的特务。
沿着刘从文这条线继续深挖,一家烟厂的厂长孟建德也浮出了水面,此人也是国民党特务,和刘从文是同乡,也是轰炸城南庄的幕后真凶。
孟建德作为烟厂厂长,经常到全国各地去采购物资,偶然结识了国民党保密局的一名女特务,这个女特务可不简单,长相漂亮,善于蛊惑人心,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策反解放军队伍里的人员帮她窃取情报。
孟建德在女特务的再三劝说下,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加入特务组织,可惜他并非军队里的人,很难获得解放军内部情报,窃取不到情报,就拿不到奖金,孟建德急得团团转,有一次在酒桌上,他得知老乡刘从文是晋察冀司令部的司务长,就萌生了把刘从文拉入伙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特务组织的支持。
孟建德同样以利益诱惑,刘从文出身贫苦人家,过怕了苦日子,听说只需要把司令部里的事情及时汇报给特务,就能获得高昂的报酬,他立即动了心,此后借助身份的掩护,刘从文帮助国民党窃取了很多情报。
加入特务组织后,刘从文学会了发电报和反侦察技能,不久后就接到了第一项暗杀任务,暗杀对象正是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
聂荣臻曾经多次指挥解放军把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国军早就对他恨之入骨,急欲除之而后快。
聂荣臻
一次,孟建德拿来几包药粉交给刘从文,让他伺机撒到聂荣臻的饭菜里,还许诺事成之后会给他很多钱财。刘从文当然知道这药粉是干什么的,也知道这包药粉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可惜在金钱诱惑下他早已经变得丧心病狂,他把药粉塞进贴身的口袋里,悄悄地回了司令部。
刘从文做贼心虚,加上解放军内部防范严密,几次试图下药都没成功,就在此时,毛主席来到了司令部,刘从文觉得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就立即汇报给了国民党保密局,保密局又很快把情报上报给蒋介石,蒋介石大喜,此时国民党深陷战争漩涡,被解放军打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如果此时能够成功杀害毛泽东,共产党必将大乱,战争形势也将扭转过来。
在确定消息无误后,蒋介石立即召集军队高层召开了紧急会议,他们详细分析了城南庄的地形图,发现城南庄地势平坦,毛泽东居住的军区大院周遭空旷,目标非常清晰,蒋介石忍不住大呼“天助我也”,此后他亲自参与制定了针对毛泽东的轰炸计划——西风行动。
其实蒋介石不是没想过暗杀,国民党特务暗杀经验丰富,但是面对机警的解放军,想要暗杀毛泽东绝非易事,聂荣臻在毛主席到来后的严密部署里,都有防范暗杀的措施。正因如此,相较于斗智斗勇的暗杀,简单粗暴的轰炸反而更加有效。
5月18日,西风行动正式开始。国民党特务先是派出一架侦察机确定毛主席的位置,然后派出三架轰炸机投放炸弹,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飞行员在起飞前根本不知道要去执行什么任务。
五枚杀伤弹陆续落到城南庄司令部附近,这种炮弹在靠近目标上空时就会爆炸,数不清的弹片高速射向四面八方,破坏力极大。
轰炸机投下炸弹后急速离去,整个城南庄一片狼藉,司令部更是被炸得支离破碎,飞行员向上级汇报了轰炸结果,蒋介石料定毛泽东难以逃生,心中大喜。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收到了毛泽东前往西柏坡的消息,这才知道“西风行动”彻底失败了。
当聂荣臻了解到敌人的整个轰炸计划后,气得浑身发抖,立即下令逮捕了刘从文和孟建德,面对侦查人员的询问,开始时他们还想抵赖,不过面对铁证,任何狡辩都毫无意义。
1950年9月,刘、孟二人被判处死刑,他们也为自己的罪恶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