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居然也要参加测试,那么测试结束之后,他们会做什么?
每个人的高考都不是那么好考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最终才能拿到一个公职,这其中的辛苦,也就是高考结束之后的好处。
01鹿鸣酒会
“鹿鸣宴”是自唐朝开始,由地方官员为庆贺科考状元(正榜)或举人而举办的一种“乡饮酒”。通常情况下,知州作为东道主,会带着自己的部下,以及本地的贵族。苏轼曾写过一首《鹿鸣宴》,用来形容当时的盛况:“马蹄声声,喜君新得桂冠。”
宋朝科举考试中的文武双全者,于同一年举行一次宴会,故又称为“鹿鸣宴”。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帅、御史,备好车驾、马匹、衣冠、手令,迎接三位文武百官,每一位都戴着面纱,骑马入馆,安泊款待......两位秀才,奉其为同一年的秀才,任其担任本署主事,以备报名。统领调集了六个局里的人手,向各司借了些金银器皿,又派了些青楼的歌舞升平,让同龄人在下面聚会。”
用公家的钱,请客吃饭!连护卫都有!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02林轩的名字
而那些通过了科举考试并被录取的人,则会在皇上的“临轩唱名”中宣布他们的分数。
“临轩唱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太宗时期。《宋会要辑稿》称:“太宗于永熙二年3月15日于崇政殿举行程试,梁颢首次登榜。帝嘉其敏捷,遂将其斩于马下。十六天,皇帝按照他们的名字,一一召见。这才是赐第的开始。”
这就像是一个人,拿到了一个全国第一的好成绩,不但得到了高层的接见,还得到了他的嘉奖,这是何等的荣耀。
03朝天谢恩
“朝谢”又被称为“正谢”或“门谢”,是新科举人对皇上表示感谢的意思。《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这样的记录:宋太祖九三年三月,宋准与其他考生共十人,共二十八人,赴讲武殿表谢恩。宋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年)3月,“举人孙何及以下四人......拜祭于长春大堂。”
这次的科考,可是上面给了他一个绝佳的转折点,谢天谢地,一定要排在前面,借此机会,或许还能让皇上对他刮目相看。梁颢的成绩很好,所以宋太宗才会对他刮目相看,给了他一个状元的身份。
04拜见先贤先师
新科状元在“朝谢”之后,要向先贤(孔子)、先师(颜回、孟子)叩见,表示谢意。
按照《朝野杂记》的说法,这次的祭典是在国子监举行的,除了隆重之外,还涉及到了精细的职司,如监礼官、奉礼官、太师、祝辞、分献官等等,都是从当时的科举人中选出来的。其主旨在于学习先贤的高尚品德,并对他们为儒家所作的贡献表示敬意。
05次闻喜的宴会
而在祭祖之后,则是人们最为期盼的“闻喜宴”,在此您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休息。放心吧,和唐代不同的是,宋朝的时候,国家会给你报销,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宋会要辑稿》从宋太祖开宝六年开始,就有了宋代“赐闻喜宴”的记录:“(宋)准赏金二十万,以办酒席。”
通常是在皇宫的花园或者寺院,比如开宝寺,迎春苑,琼林苑,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在琼林苑里举行的,所以温氏宴会也被称为“琼林宴”。
此次赴会的不仅有新科进士与考官,还会有一些在朝中任职或兼过馆阁的官员(如翰林学士、制诰、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秘阁等),其中大部分都是进士,因此所谓“闻喜”,其实就是一次为新旧进士庆贺的晚宴。
晚宴的形式很多,有拜谢,有喝酒,有吃饭,有娱乐,有诗歌,有箴言,有书籍,有鲜花。
根据《宋会要辑稿》,“宋太宗在安庆二年设宴,宴请吕蒙先生于开宝殿,并赏其御用诗歌两篇”;据《玉海》所载:“天圣八年,宋仁宗在琼林苑举办了一场"琼林苑"的宴会,并派人送了一首《大学》和一首"的皇家诗歌。凡登第者,皆得《儒行》、《大学》、《中庸》。”据《钱塘遗事》所载:“皇帝赏四枝官花,插在冠冕上。花开如织。陛下赏花,人人赞不绝口,此乃三荣。”
06“拜见黄甲,叙同窗,立碑铭,编同窗
所谓“拜黄甲子,叙同窗”,就是给同窗中人举行一个拜师礼,让他们互相熟悉一下,将来好在仕途上互相照顾。
根据《钱塘遗事》的记录,典礼将在科举殿内举行,选择同一年里最年长的人坐在殿内,由第一名向第二名行礼,另一名向第一名行礼;然后,选出同一年最年轻的,在殿内向第一名行礼,第一名还礼,最后,将这一年五甲的名字,刻在一块“题名石”上,作为纪念,以示后世。
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同窗笔记》,上面记载着新科进士的名字、年龄、妻子的名字、三代人的名字和籍贯,和现代的地址簿差不多,是进士的镇宅之物。
看到宋朝的科举考试,任八千忍不住感慨古代人的礼仪,能见到皇上,能和前辈们聊上几句,再苦也是值得的。
帝嘉其敏捷,遂将其斩于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