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君王,失败的父亲│1162

青禾谈历史 2024-04-20 06:09:25
李世民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君王,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不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历朝历代君王,不管是贤明的还是昏庸的,能成为合格父亲的少之又少。毕竟皇位的诱惑力太大,通向皇位之路遍布血腥,在皇位的诱惑面前,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就如那风中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 虽然李世民自己走上皇位的过程充满着阴谋和血腥,但不等于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像他一样上位,而是更加希望自己和儿子们父慈子孝,儿子们之间兄友弟恭。可惜,事与愿违。 626年十月,李世民称帝两个月之后,还没有正式更改为自己的年号,就立年仅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将其皇位继承人的身份确定了下来。之后,为了锻炼皇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李世民经常将一些简单的政务,交给李承乾处理。 为了将李承乾培养成合格的继承人,李世民精心为其选择了两位老师,以前太子少保李纲为太子少师,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之后,李世民又陆续给李承乾配备了几位人品才能都相当不错的属臣,如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 李刚是隋唐期间的一代名臣,为人刚直不阿,有气节,敢于直言进谏。当年隋文帝时期,李刚就曾经是太子杨勇身边的太子洗马,经常劝谏杨勇。等到杨勇被废黜后,愤怒的隋文帝,当着所有东宫属臣的面,责骂杨勇辜负了自己对他的期望。所有东宫属臣都诺诺不敢言,只有李刚直言反对,认为太子杨勇的过错,主要是由于隋文帝杨坚花在太子身上的心血不够,教导不足导致,主要过错在皇帝本身而不在太子身上。李刚的话,正气凛然,说的隋文帝低头认错。 唐朝建立,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后,有感于李刚的学识人品,特意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来提升为太子少保,负责教导李建成。现在,李世民称帝,又任命李刚为自己的太子李承乾的少师,担负起教育太子的重任。 不过,在担任李承乾这位太子的少师一年之后,李刚就因老病故去了。 让人不知如何评价的是,像李刚这样能接连辅佐三位太子的情况,历史上非常少见。而李刚尽心辅佐的三位太子,最后却一个能成功登上皇位的也没有,这种情况,更是堪称罕见至极。只能感慨命运的无奈了。 开始的时候,李承乾的表现还算不错,聪敏明智,知书达礼,长得丰神俊朗,对父母孝顺,对臣子谦恭,即使偶尔有贪玩、不遵守礼法的行为,也是少年心性,身边属臣一劝谏,也就改正了。更重要的是,父皇没太多时间教导,还有母后补充。在贤明的长孙皇后教导下,李承乾及他的弟弟们,都算正常的成长着。 可惜,随着这些皇子逐渐长大,不断有人开始对皇位产生想法,尤其是在长孙皇后死后,这些皇子之间的兄弟情谊越来越淡薄,大家不断用各种方法吸引父皇的注意,讨父皇的欢心,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大家的矛头,首先指向的当然是太子李承乾。而作为父亲、皇帝的李世民,并没有用更多的关爱帮助李承乾成长,反而不断对其施加压力。爱之深责之切也好,恨铁不成钢也好,总之,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越来越严厉、粗暴。 显然李承乾没能承受住压力,选择了以放纵的方式来逃避,开始不再专注政务和学业,整日里吃喝玩乐,狩猎嬉戏,身边的属臣苦谏,却不再听从。 众多的儿子中,除了李承乾之外,李世民最欣赏和宠爱的,是魏王李泰。李泰也是长孙皇后所生,是李承乾同母的亲兄弟。李泰聪敏绝伦,才华横溢,勤勉好学,喜欢读书、藏书。在得到父皇的允许后,李泰设置文学馆,广揽天下俊彦贤才,著书立说。一时间,李泰身边人才济济,门庭若市。人才多了,花费自然就大,李泰每月的费用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 为了能更好的教育李泰,李世民又特意让吏部尚书王珪做了李泰的老师。 本来按照唐朝礼制规定,有了封地的成年皇子,应该到封地去,没有皇帝诏书不得无故回京。但是,因为李世民太喜爱李泰这个儿子了,舍不得让他到封地去,于是特许他不用去封地,就留在京城之中,称之为“不之官”,便于父子随时见面。 好在李泰倒也算争气,642年春,李泰编撰完成《括地志》一书,上呈唐太宗。 《括地志》全书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该书按照当时的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全面记述了大唐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 李世民当然非常高兴,对李泰更加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亲近程度远远超过了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的溺爱,最大的恶果就是,因为这种超越所有兄弟的爱,让李泰产生了错觉,感觉自己再努努力,在父皇面前再好好表现一番,未尝没有可能争一争皇位。反正父亲也是嫡次子,既然父亲能上位,自己这个嫡次子,为什么不可以呢?虽然自己没有父亲的才能和功劳,但有父亲的宠爱啊,反正确定皇位继承人这事,最后还不是由父亲决定吗?因而,李泰开始越来越多的拉拢勋贵、官员,插手朝堂事务,并开始在父亲面前播弄是非,败坏哥哥李承乾的形象。 而李承乾也不可能感觉不到父亲的不公平,其对弟弟李泰的偏爱,也理所当然的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恨怨上了父亲和弟弟。 就这样,本来还算和睦的父子兄弟关系,因为父亲的偏爱,逐渐走向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敌对关系。 李承乾的表现非常不堪。面对着弟弟的步步紧逼,面对着种种压力,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并没有改过修身,奋发上进,而是怨天尤人,更加放纵,对于身边属臣的劝谏,更加不予理睬。 643年春,李承乾脚部生病,虽然还能走路,但行动有所不便。这下,李承乾似乎更加破罐子破摔,终日一副昏庸暴虐的二世祖形象,而李泰则感觉自己机会大增,越发在父皇面前大献殷勤,刻意表现起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