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如一方池塘,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你无法全然掌控,却可以温柔以待。
01
周末的游乐场,总是热闹非凡。但那一幕,却像慢镜头一样,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小男孩不小心撞翻了冰淇淋摊,五彩的甜蜜瞬间成了狼藉。孩子呆住了,年轻的妈妈则像被点燃的炮仗,“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跟你说了多少遍!这下好了,怎么办?!”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人群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过来。妈妈的声音更尖锐了:“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我默默走开,心头却像压了块石头。那妈妈的焦躁、愤怒,那孩子的恐惧、委屈,仿佛能穿透人群,直击人心。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大的刚上小学,小的还呀呀学语。她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不停,却总感觉下一秒就要倒下。
一次,小儿子打翻了牛奶,她彻底崩溃,冲着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吼完,抱着孩子,泪如雨下:“对不起,宝贝,妈妈不是故意的……”
这样的场景,多少家庭似曾相识?我们都想当“100分”父母,给孩子全部的爱与呵护。可现实呢?我们常常被琐事、压力、情绪打败,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02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失控?
“应该”!这两个字,像一把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多少父母的心。
“孩子应该听话”、“孩子应该懂事”、“孩子应该考第一”…… 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应该”,却忘了,他们首先是孩子,然后才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小脾气,有自己的小世界,有自己的成长步调。
当孩子偏离了我们心中的“应该”,失望、焦虑、愤怒,就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
而这些“应该”,何尝不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自己的苛求?“我应该是个完美的妈妈/爸爸”、“我不应该发火”、“我不应该这么没用”……
这些“应该”,像大山一样压在心头,我们努力扮演着“别人眼中的好父母”,却唯独忘了,自己也是个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疼爱的“人”。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工作家庭两头烧,疲惫不堪。她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满心愧疚。咨询时,她一遍遍地说:“我应该做得更好,我应该更有耐心,我应该……”
咨询师轻轻打断她:“你有没有想过,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妈妈愣住了,泪水瞬间决堤。原来,她从未想过,自己可以被允许“不完美”。
03
情绪来了,就像乌云压顶。别急着赶走它,也别急着批判自己。试着,停下来,深呼吸,像个局外人一样,去“看见”它。
愤怒也好,悲伤也罢,焦虑也好,沮丧也罢,它们都只是情绪,就像天气,阴晴雨雪,都有来由。感受它,在身体的哪个角落?是胸口的闷胀,还是喉咙的哽咽?接纳它,就像拥抱一个受伤的孩子,允许它的存在。
然后,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就像那位撞翻冰淇淋的妈妈,如果她能在那一刻,放下对孩子的责备,去触摸自己内心的需要,也许会听见一个声音在说:“我好累,我好怕自己做不好一个母亲……”
原来,那怒火背后,藏着的是深深的无助,和被“完美”二字的压力束缚。
04
我们对孩子,总是习惯性地加上“应该”的滤镜。“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这些“应该”,像密密麻麻的绳索,捆住了孩子,也勒疼了我们。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是独一无二的花朵,有的热烈绽放,有的静静吐蕊,有的,可能要经历更久的等待。
放下那些不合理的“应该”吧。尊重孩子的不同,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
这不容易,因为我们对自己,也有太多的“应该”。“我应该坚强”,“我不应该软弱”,“我不应该……”
可是,我们不是刀枪不入的钢铁侠,我们只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啊。我们会累,会痛,会迷茫,会崩溃。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吧,允许自己有情绪的起伏,允许自己有做不到的时刻。允许自己,卸下沉重的盔甲,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05
怎么好好爱自己?
自我关怀,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就像汽车需要加油,手机需要充电,我们也需要时时为自己“赋能”。
留白: 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去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听一段音乐,看几页书,在阳台上发发呆,或者,只是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
倾诉: 别一个人扛着所有的压力。和爱人,和朋友,和家人,或者和心理咨询师,说说心里话。
表达: 别总想着当那个情绪稳定的“超人”,试着坦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
钝感一点:别把孩子的一点风吹草动都放大成“问题”,别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我不是个好父母”。
充电学习: 看看育儿书,听听讲座,学点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战斗力”,也给自己多一些信心。
06
一位单亲妈妈,曾这样分享她的故事。为了孩子和生计,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支队伍,却很久没有笑过了。没完没了的家务,无穷无尽的账单,让她感觉自己像被困在孤岛。
后来,她开始看一位心理博主的文章,学着每天给自己留出至少半小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每周,她还会雷打不动地和闺蜜们聚会。她说:“虽然生活还是一地鸡毛,但我知道,我心里有光,也有人在乎我,这就够了。”
真正的爱,不是“应该”怎样,而是“允许”怎样。
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时刻。
当你开始接纳自己,善待自己,你会发现,你更有力量去爱孩子,更有耐心去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育儿这条路,很长,也很苦。但愿我们都能在爱与被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淡定和从容。从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的需求开始,重新构建与孩子之间爱的桥梁。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心宽一点,路,也就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