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范例。战争起因是楚国为北上争霸,派子玉率军进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而晋国为了救援宋国,同时也是为了争夺中原霸权,于是决定讨伐楚国。
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晋楚两军在城濮展开一场战车大会战,晋军对楚军采取先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晋下军佐将胥臣率部队以马匹蒙上虎皮为掩护,攻击楚军右翼。陈、蔡军被突袭后迅速崩溃,楚右翼被歼灭。
随后,晋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迷惑楚军左翼。然而,楚军统帅子玉并未察觉异常,下令左翼追击,晋军迅速回军夹攻,将楚军左翼歼灭。在城濮决战中,晋军采取主动退避三舍的策略,旨在避开楚军的锋芒,同时贯彻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伺机歼敌的作战方针。
晋军最终取得决战胜利,击败荆楚势力,恢复中原稳定,确立霸主地位。楚国北进受挫,中原诸侯脱离楚国,加入中原集团,听从晋国领导,晋国举办"践土之盟"。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晋拥有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尚方宝剑"。晋国打败楚国后踏上了霸主之路。
楚国地大物博,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与当时晋国相比,楚国的整体实力其实是占优的,但由于君臣不和,最终导致楚国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