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原创观点,也不是新观点。我第一次听说它,大概是在五年前。标题更完整的表达是:为了更了解异性,女人应该和男人聊聊情感,男人应该和女人聊聊政治。

在情感关系的一开始,除了有利可图,人们愿意彼此靠近都因为根本性的新鲜感。无论另一个人自己有多相似,对自己来说,他都比自己更新鲜。
新鲜,意味着陌生和不了解,所以初时的热情,多半来自于此。被一个新的人了解,了解一个新的人,自己可以卸下原有社交圈子中无论好坏的成见,对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是一种不错的调剂。
三分钟热度,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人没有恒心,难以坚持,再上升一下,可以说这个人没有责任感,“不够爱”。而人总是三分钟热度,因为符合深刻的人性,在这“三分钟”里,自己对事物的投入与收获已经达到某个临界点,收支平衡,超过三分钟,短期的边际效应出现,坚持就不会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这可以侧面解释,部分人为什么总被短择。在此不展开。
三分钟达到收支平衡,十分钟可能就要吃亏了,而人们普遍不会承认这个略为短视且功利的想法,更多的是:我已经了解ta了,我对ta的了解已经很足够。借此回避人性显露的自利特征。
谈恋爱为什么总发生争吵,原因有很多,一大原因是,恋爱中人常常以为对方已经非常了解自己,同时深信自己非常了解对方。相当数量的女性,其择偶流程之一是在确立关系之前尽可能了解——更多是考核对方,在基本满意的时候也认为对预备男友有了充分了解。结合男方在暧昧期和恋爱初期的表现,借用锚定效应对男朋友的行为模型作为补充,自此,女性觉得自己非常了解这个人,以后一切出现的失望,都判定为对方的不作为或变心。

男人也有这些想法。
另有常见情况,为了维护脆弱的甜蜜恋爱的表象,双方在某一时刻对部分东西避而不谈,它渐渐成为了房间里的大象。“这方面,他是不懂我的,就别因为这样吵架扫兴了”,人们想谈“好”的恋爱,选择回避“不好”的话题,但这行为本身足以证明了,这段关系不够好。
自己是否愿意让伴侣有“他不懂我”的想法呢?因为二人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分层,因为自己确实不愿意进一步了解他,还是因为自己更愿意谈世俗市侩的恋爱去谋求对方物质上的好处?
人们总说,要找个三观正、三观相近、聊得来、有责任心的人作为伴侣,但不知道怎么找,找到了也未必分辨出来。那么,讨论异性更擅长更在意的话题,也许会是个有效的了解方法。
普遍行为表现上,女性不喜欢聊政治,不喜欢男人聊政治,男性不喜欢聊情感,不喜欢男人聊情感。女人认为政治太宏观,太虚,太遥远,太无聊,男人聊政治总有些装逼、打嘴炮的感觉。男人认为情感太细碎、太烦、太啰嗦,太不值一提,女人聊情感总有些肤浅、幼稚的感觉。

我们是误会了异性,还是误解了政治和情感这两个东西呢?
用非常民科的表述,政治和情感在某些维度上有差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却没本质的不同。两个人之间存在情感,三个人以上存在政治。
政治包括什么,政治体现在社会公共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而不只是国际形势、军事斗争这些环节。对狭义弱者的看法,对洒水车的看法,对垃圾桶的位置和数量的看法,对公园的看法,对路灯的看法,这都能在小处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的政治素养。更贴切的表达是,人文素养。
相比之下,似乎就不需要解释情感是什么了。然而,男人由于“求生欲”愿意忍受女朋友某些不健康的认知,而男人常常把这种忍受,标榜为自己的大方与包容。但是,男人是否在过程中,变相地认为女朋友不可沟通的呢?如果她是可沟通的,自己间接剥夺了她成长的机会,而粗暴地定性了她。这种大方更像是一种无限期的自恋表演。如果她是不可沟通的人,自己和她一起的原因又是什么,有没有可能说,肤浅的人原来是自己。

是否应该互看手机,如何看待擦边视频,精神出轨怎样界定,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什么是对方不知道或误会已久的看法,等等等等。如果人们认为这些话题太敏感,一聊就吵一聊就崩,那么,这段恋爱无非晚一点崩而已。
“本来好好的,没必要这样”,真的吗?这些话题连考验都算不上,自己在害怕什么呢?
担心自己表达能力差,担心分手了没有人陪,这样的话,我们更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人生课题。
————
人足够了解对方,就不会害怕吵架。即使吵架,也有信心双方可以用妥善的方式来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