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祠碑》建立于明代,原碑在东城区府学胡同。碑文内容如下:
重建文昌帝君祠記(篆书额)
重建文昌帝君祠记
文昌,星宫也,主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帝者,神也。□□(1)(故老)曰文昌盖应天象,司文昌之事者也,犹北宫玄武而玄帝司之也。国家建文武二学,武祀太公望,用兵则祀旗纛,以兵法祖太公望,而用兵为旗纛事也。文祀孔子,谓万世道德宗主,□(2)(然)科场进取,非孔子事矣。登庸大典关人材进退,治教隆污岂无神以主之乎?故世传帝君主之者,以文昌为司禄之宫,而帝君其神也。犹用兵者主旗纛也。按文昌代书,神七十三世为士大夫,未尝酷吏虐民。其垂训罔非忠者也。侨进退予夺必稽德行,是有功于世教者。圣朝二百余年,六星光燦,文治熙洽,孰非神立佑相哉!□□□□□□□□□□(3)(兹因城东)旧有文昌祠□(感)倾圮久矣(4),命□(5)(捐)俸□□(重修),□□□□□□(合邑士民踊跃乐助)(6)邑□□□(人感其灵应)(7)建成乐助□□(者众)(8)命为县丞卢茂董其事决□(9)(议)者,咸德万历十有七年□□(孟春)(10)也。庙貌□(11)(焕)新,祀事□(12)(仪)举。都人士服膺圣训,济济汇记。用劝相我国家茲创也,岂细务哉。是为记。
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奉敕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大梁/楊四知撰。
承直郎/顺天府通判/前翰林院待诏/虎林/湯焕书。
白话文翻译:
重建文昌帝君祠记
文昌是星宿宫名,主管上将星。次将星、贵相星、司命星、司中星、司禄星也属于文昌宫。所谓的"帝君",即文昌星神。前代学者说,文昌星对应天象,掌管文昌宫的事务,就像北宫玄武由玄帝掌管一样。国家设立文武两种学制,武学祭祀太公望(姜子牙),用兵时则祭祀军旗神(旗纛),因为兵法以太公望为始祖,而用兵本就是军旗所主之事。文学祭祀孔子,认为他是万世道德的宗主,但科举功名之事,并非孔子的职责。选拔人才的重大典礼关乎人才进退、治教兴衰,难道没有神明来掌管吗?因此世间传说文昌帝君主管此事,因为文昌是司禄的星宫,而帝君便是其神灵,正如用兵者主掌军旗之神。
据记载,文昌帝君历经七十三世转生为士大夫,从未做过残害百姓的酷吏。他的训诫无不以忠义为本,选拔人才必先考察德行,对世道教化大有功绩。我朝立国二百余年,文昌六星光华璀璨,文治昌明兴盛,这难道不是神明暗中护佑的结果吗?此前城东旧有文昌祠年久失修,百姓感念神灵灵验,自发捐出俸禄重修,全县士民纷纷响应,踊跃资助。地方乡绅共同商议建成此祠,众多善士慷慨相助,任命县丞卢茂负责工程,最终在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己丑年正月完成。庙宇焕然一新,祭祀礼仪完备庄严。全城士人谨记圣人教诲,齐聚于此撰写碑记。此举实为辅助国家文教大业,岂是小事?特作此记。
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奉敕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大梁/杨四知 撰。
承直郎/顺天府通判/前翰林院待诏/虎林/汤焕 书。
注解和说明
1. 补字依据:结合明代文昌信仰背景及碑记常见行文逻辑,如"故老"对应传说引用,"然"表转折,"感命捐俸"符合募捐语境,"岁次己丑"为干支纪年。
2. 官职考据:杨四知为万历二年进士,曾任直隶监察御史;汤焕为万历年间书法名家,曾任翰林院待诏,与原文官职相符。
3. 文化常识:文昌六星(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对应科举功名信仰,与文中"司禄之宫"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