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养多肉植物的经历。就像我有个朋友,在南方的一个小城里,住在那种老式的居民楼里,阳台不大,但是她特别喜欢种多肉。她跟我说,每次看到那些萌萌的多肉,心情都会变好。可是呢,她在养多肉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事儿,其中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浇水的问题。
多肉植物啊,它们的样子那可真是千奇百怪,有的像莲花一样层层叠叠,有的长得像小熊爪子,胖嘟嘟的特别可爱。它们大多生长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像墨西哥部分地区的半沙漠地带,那里气候干燥,阳光充足。这种生长环境就使得多肉植物自身储存水分的能力很强,所以它们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但是很多人在养的时候,往往因为浇水过多或者浇水方式不对,导致多肉烂根或者生长不良。
我朋友之前就是,她每次浇水都是直接浇在土面上,而且浇的水量也不固定。有时候看到土有点干了,就浇很多水,想着一次性浇透。结果呢,没过多久,她养的多肉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叶片变得软趴趴的,颜色也没有以前那么鲜艳了。她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减少浇水的频率,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多久浇一次合适。
其实啊,不同的多肉品种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太一样。比如说,景天科的多肉,像胧月这种比较常见的品种,它相对比较耐旱,在比较温暖的环境下,可能半个月浇一次水就够了。而十二卷属的一些品种,像玉露,它对水分的要求就稍微高一点,但是也不能积水,大概10天左右浇一次水就可以。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品种,像十二卷属的万象,它的根系比较发达,对水分的需求比玉露又要多一些,大概8天左右浇一次水。再比如莲花掌属的黑法师,它在生长季节的时候,大概7天浇一次水,休眠期的时候就要减少浇水,可能一个月浇一次就够了。
我朋友后来听说了一种浸盆控温双轨系统来给多肉浇水,就想着试一试。这个浸盆法呢,就是把花盆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里,让水从花盆的底部慢慢渗透到土壤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土壤均匀地吸收水分,而且不会让土壤表面的水分太多,避免了根部因为积水而腐烂。控温呢,就是要注意浇水的温度。在北方的一些寒冷地区,比如东北,冬天的时候气温很低,如果直接用很凉的水浇多肉,很容易冻伤根系。所以在冬天浇水的时候,要把水放置一段时间,让水温接近室温。在南方比较炎热的地区,像海南,夏天的时候水温如果太高,也会对多肉的根系造成伤害,同样需要把水放置降温。
我朋友开始用这个浸盆控温双轨系统给她的多肉浇水之后,真的看到了变化。她给我讲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她有一盆熊童子,这是很多人都很喜欢的一种多肉,它的叶片顶端像小熊的爪子一样,长着白色的小尖。之前按照老方法浇水的时候,这盆熊童子在夏天的时候总是状态不好,叶片开始发黄,还长了一些褐色的斑块。后来她用了浸盆控温双轨系统,先按照控温的要求把水放置到合适的温度,然后用浸盆法浇水。大概过了三天,她就发现熊童子的叶片好像有点精神了,不再像之前那样软趴趴的。又过了七天,叶片的颜色开始慢慢变绿,那些褐色的斑块也没有再扩大。一个月之后,这盆熊童子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机,叶片饱满,爪子尖也更加明显了。
除了熊童子,还有像佛珠这种蔓生性的多肉。佛珠的叶片圆润,像一串串绿色的珠子垂下来,特别好看。我朋友在阳台上种了一盆佛珠,之前浇水的时候,因为没有控制好水分和温度,佛珠的长势不是很好,有些地方的珠子都干瘪了。在使用浸盆控温双轨系统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大概15天的时间,就能看到佛珠的新珠子开始长出来了,而且整个植株看起来更加饱满,珠子也更加圆润了。
再说说玉扇这种比较冷门的多肉,它的形状像一把把小扇子,非常奇特。我朋友在她的办公室里也养了一盆玉扇。办公室的环境比较干燥,而且温度有时候会比较高。之前她给玉扇浇水总是很随意,导致玉扇的生长速度很慢。后来她尝试用浸盆控温双轨系统,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温度的水浇玉扇。过了一个月左右,玉扇的扇面变得更加平整,颜色也更加翠绿了。
还有生石花这种很有趣的多肉,它的外形就像一颗颗彩色的小石子。我有个网友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养生石花。那个地方冬季比较寒冷,夏季比较炎热。他之前养生石花的时候,因为浇水不当,生石花经常不开花。后来他了解到浸盆控温双轨系统后就开始尝试。在夏天,他会把水温控制在20 - 25度左右,然后用浸盆法给生石花浇水,大概每三天观察一次土壤的干湿情况。到了秋天,他的生石花就开始长出花芽了,这让他特别兴奋。
这种浸盆控温双轨系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场景下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不管是在南方潮湿的阳台,还是在北方干燥的室内,不管是小小的窗台,还是大大的温室,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给多肉浇水。它让养多肉变得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那大家有没有试过一些比较特别的养多肉的方法呢?或者你们在养多肉的过程中还遇到过哪些独特的问题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