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怎么会去看记录片呢?
历史如此浩瀚,生命如此短暂,若不是亲眼见证,如何能感受到时间的深邃与漫长?
这个世界很大,但一个人能走到的地方却是有限的,不去看看记录片,怎么才能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走向更大的天地?
看记录片,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的视野。
在漫长的岁月里,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烟云,你我都是路人。
央视六大国家珍贵记录片,将带领您重新踏上追寻那一段漫长而又久远的岁月。
观古今盛衰,知世事沧桑。
那些被封印的画面,会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归宿。
1
《中国通史》(Journal of Chinese)
本剧《中国通史》共100集,每篇45分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次制作的历史专题纪录片。
小说以恢弘的叙述方式,从中华文化的发端,一直延伸到清朝统治的末日,将这段数千年来的光辉形象地重现出来。
这部影片以中国历史上那绵延不绝的灿烂文化为开头。
从公元前800至200年,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智者: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等。
孔子讲的是“仁者”,墨子讲的是“博爱”,老子讲的是“无为”,而不是“无为”。
各种观点相互冲突,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百家争鸣”之势,从而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二千多年里,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也会有不同的政治制度。
“战国七雄,秦国崛起,春秋争霸,楚汉之战,贞观之治,安史之乱,天下大变,天下大变。”
一场场战争,一场场变化,推动着历史前进。
透过本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中国人,是怎样在循环与重复中前行的;华夏人,是如何在挣扎和挣扎中前进的。
不管经历了多么大的风雨,中国人民总是能够直面困难,克服困难,然后再找到自己的正确之路;
不管有几个国家的盛衰,中国人总能修补创伤,放眼将来,不因困难而气馁,不因小事而颓废。
中国有一部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波澜壮阔、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历史。
关于这座城市的传说,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纪念碑,静静地伫立在这里,等待着人们去品味。
2
《典籍里的中国》——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唯独殷圣人,其所著之书,皆为典籍。
数千年来,我们的先人已经把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故事记载在书上了。
《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电影,既是记录了一段经典的历史,也是一种传承,一种传承。
本剧以“现代学者”的身份,以“穿越者”的身份,以“古代”与“古代”的对谈方式,填补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缺憾,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进行交流。
这部作品以《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12部经典为原型,生动地展现了先哲们的人生哲理。
每一个读书人的故事,都是那么的动人,那么的动人。
《尚书》这本书大家都听说过,但福胜与《尚书》这本书的关系,大家就不太清楚了。
复胜,为《尚书》之守护与传承。
前秦时期,有“焚书”之祸,富胜不惜身首异处,也要把这本《尚书》收藏在自己家里的墙上。
直至汉惠帝年间,“挟书律”被废止,《春秋》这本书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到了90高龄,伏生还在山东继续向人们宣讲《圣经》的知识。
可以说,如果没有傅盛,就不会有今天这本《尚书》。
就像后世对此的评论那样:“汉朝无伏,故不能传世,传世而不能传世,故不能知其意思。”
伏生先生对中华文明的奉献,是我们每个人永远无法遗忘的。
再比如汉朝的司马迁,为了写一本《史记》,忍受了大半辈子的屈辱。
其中,撒贝宁还和司马迁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白,感动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写完之后,司马迁疑惑地向撒贝宁问道:“请问,这本《太史公书》,能换我司马迁重生吗?”
“一次轮回,永生不死!”
这句话,既是来自撒贝宁,也是来自于司马迁的一句话。
有了伏生,有了司马迁,有了孔子,有了王阳明,有了这些人,中华文明就能长盛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
他的功绩,将载入史册。一段段文字,一段段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
李世民唐太宗曾对他说:
用青铜做镜子,可以使人整理自己的衣服和衣服;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时代的兴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尽管古代的人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将永不会消失。
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古人的人生,并能将古人的人生经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那一定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今日,让我们翻开古书,与圣人相会,让文化的火种在你我中传递下去。
3
《河西走廊》一部长篇巨著,
有些人把《河西走廊》称为“记录长篇”。
此书以年代为主线,对自汉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河西走廊的历史进行了整理。
与以往的记录片不同,本片运用了“场景重现”的方法,把相应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还原成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
通过这样的形式,人们可以很直接地体会到,那是一种横跨了数千年的恢弘、辉煌和苍凉。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河西走廊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是由于,这里是从中原到西北的必经之路,也是“丝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
它的战略位置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今天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骞在公元一三三八年,受命前往西方,历经数次九死一生,才打开了这条河西之路。
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
自此以后,中原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动持续了很长时间,先后设立了许多驿站和商路。
这条曾经是“丝路”的“河西”,也因此而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经济圈。
与此同时,儒教和绘画、造像等也由中原传入了河西地区;
佛教、基督教、藏传佛教通过这一通道进入中国,对中国文明与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没有了这些资源,中国的工业就无法发展起来。
这条长廊对我国疆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现在,“一带一路”的出现,让这条古道重新焕发生机。
河西走廊,是一条文明之路,是一条宏伟的历史长河。
时间一晃而过,但河西走廊却一直存在,一直在等着后人去追寻,去寻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脚印,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路。
就像它结尾的那句话:“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而我们的脚印还在不断地向前。”
4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
对中国来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中国出现了一代君王,打破了几百年来纷争不休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一个多民族的新局面。
那就是,秦始皇!
许多人都以为,中国的大一统,终于在这一天完成了。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而这个记录片,却给出了另一种回答。
秦建国以后,虽然实现了国土的一统天下,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的内忧和外患。
内部,百姓辛苦,臣民不懂;外有诸侯造反,内有匈奴侵扰,内有荒蛮。
对于秦始皇来说,怎样才能使人民对他忠心耿耿,是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早日完成统一之梦,少年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取消了封疆大吏的封疆大吏,实行了郡县制度;在中土,三公九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除此之外,他还周游列国,在泰山上举行祭天仪式,拉拢六国士子。
可是,他却总是被人嘲讽,被人鄙视,被人暗算。
他希望得到人民的支持,但是他并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同。这一次的重创,让他有些不耐烦了。
他急于确立自己的霸业,便大肆焚烧儒家经典,终结了百家之争。
但此举却引起了更多民众的不满,于是,大秦王朝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末日。
然而,虽然秦王朝已经覆灭,但他的统一思想并没有就此终结。
刘邦是一个草根子弟,他是秦始皇的接班人。他并没有采取什么分封制,反而坚持着一统天下的理念。
尽管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想法还是流传了下来。
从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始,到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刘彻,足足用了一百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地盘到人心,可谓是波澜壮阔,波澜壮阔。
本片用一种宏大的叙述方式,加上丰富的历史事实,将秦始皇从一个霸主,一个暴君的形象中拉了出来。
将汉朝开国皇帝,汉朝皇帝,从象征意义上的人物,变成了真实的人物。
重现了那个被时间所掩盖的辉煌时代。
百世为秦制,万古为汉风。
如果你要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认识,就绝对不能放过这个奇迹般的记录。
5
《千古风流人物第一季》《中国当代名人》,《中国当代名人
苏轼有云:“长江滚滚,海纳百川,万古流芳。”
所谓的名人,就是那些对那个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
而这部电影里,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辛弃疾、曹植、柳永等七位名人,更是当之无愧。
电影一开场,便用摄像机,将一位风流倜傥的诗人李白展现在世界面前。
李白的诗词,谁不会背?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到他这首诗里的深刻含义。
李白曾写过一篇叫做《侠客行》的诗歌。“十步诛仙,千里不留情”这四个字,就是这样的。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杀人。
殊不知,李白所言,乃是出自《庄子》中的一段名言:“吾之剑,十步斩将,千里斩尽杀绝。”
李白能做到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有一种英雄气概。
说到将来,他说:“一日大鹏乘风声,一飞冲天而去。”
他望向长江,那是“千里黄云,九重雪峰,白波。”
所谓“飞流直下三千丈,如星河坠九霄”。
从这一点上,你就能感受到,为何李白的豪爽和豪爽,举世无双。
至于杜甫,他的生活比较悲惨。
水灾,旱灾,大饥荒,年方一岁的幼子,就在他的肚子里被活活地吃掉了。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背井离乡,无家可归……
经过一番艰苦的跋涉,他终于到达成都,这让他的生命有了短暂的休息。
经过了颠沛流离的苦难,杜甫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当他看到春天的雨水时,他会欣喜的原因,当他看到花朵绽放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的将蝴蝶翩翩起舞的原因。
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大难不死,对时间的眷恋,对人生的尊重。
而李商隐,则是生活在两面三刀之间。
临终之际,他回首往事,留下一首《锦瑟》,抒发心中的悲凉与感慨——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李商隐。
透过他们的生活,我们能清楚地体会到他们不为人所知的悲与喜、失与痛。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美好,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的点滴,才能更好地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本片不但将诗人的诗作一一诠释,而且让人印象深刻,印象深刻。
更关键的是,将这两句诗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让这两句诗,这两句诗,这两句话,一下子就生动了。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千古风流人物》一书,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
6
《苏东坡》一首诗,
央视的一部记录片《苏东坡》说:“差不多每一个中国人都能遇到他,而且是在各种情况下。
假如你对生活感到沮丧,那么苏东坡就会对你说:“竹棍子,芒鞋比马,有何惧之?一世风流。”
若愁白头,苏东坡曰:“何谓红颜不老?江边的水,还能往西流!别给我唱什么歌。”
苏东坡对生活的坦荡坦荡,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多少在苦难中跋涉,在艰难困苦中迷失方向的人们。
苏东坡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但是他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很难想像的故事。
一千七百九十九年,一场轰动全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乌台诗案”在宋代引起轩然大波。
苏东坡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百余昼夜。
苏东坡从监狱出来后,就在一片狂风暴雨之中,开始了他被贬黄州之旅。
苏东坡被贬官黄州,这对他一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在这里,他历经风风雨雨,看尽了人间百态。
自此,他对生活有了一种豁达的心态,对这个世界也有了一种清晰的认识。
苏东坡穷的时候,自己种庄稼,变成了地道的庄稼汉;
在空闲的时候,他会和友人在赤壁上划一条小船,一边听着风吹雨打,一边谈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杨世昌,是苏东坡的一个好友。和苏东坡一起划着小船,吹奏着一根长长的笛子。
笛音凄婉,似哭似泣,令人心酸。
于是苏轼便询问,为什么吹奏的声音这么凄婉。
杨世昌叹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很美,但是他的生命却很短,如果能够一直这样下去,那就更好了。
苏轼听到这番话,便宽慰他说:
只有河面上的微风,山上的月亮,才能在耳朵里变成声音,眼睛里变成颜色,可以无限使用,永远不会枯竭。
是创造者之无穷藏身,而我与其同在。
无论走到哪里,苏东坡都能用一双乐观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用一颗宽广的心胸去面对人生。
他的这种气魄,让一代一代的人,都能从逆境中走出,从绝境中获得新生。
如果你对苏东坡的生活方式和诗歌有好感,那么,这个记录片将会引起你的强烈反响。
▽
在空闲时间,要多看看记录片,别让自己的生活屈从于愚昧。
五千年的岁月,苍茫的大地;这条大河,绵延数十万里。
这其中,有太多的起起落落,有太多的喜怒哀乐。
每个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兴衰,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
正如古语所言,阅读历史,可以了解过去,也可以了解未来。
读完这六大“神”的记录片,能让我们对历史与将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能让我们对现在的生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给我一个支持,和我的好友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