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出现这4个信号,预示父母与子女感情要走到尽头,千万要注意……

嗨猪的家庭 2025-02-18 14:37:32

前段时间正值春节,我看到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发帖说:

“回家第二天就开始后悔了,我宁愿收拾行李回去加班。”

“真的不想再回家了,我妈从大年三十就开始叨叨我,烦都烦死了,初三我就提前回来了!”

“看见我爸就来气,下次我得挑他不在的时候回家.....”

看完之后,我心里很复杂。

家,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温暖的港湾。

有的孩子一提到父母,就会对父母充满爱和感恩;而有的孩子一提到父母,只有无休止的怨言和痛恨。

我想,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原生家庭。

当一个家庭出现以下这4个信号,预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有了很大危机,父母一定要重视。

父母和子女

的交流越来越少

看到一位妈妈吐槽:

自己的儿子总和朋友有说不完的话,但和自己却总是无话可说,甚至还会忽视自己。

她每天和儿子的交流尽限于“快点吃饭去上学”“吃完快点写作业”“晚上早点睡觉”……

有时,她也想跟孩子聊聊天,比如问儿子“你过生日想要什么礼物?”

儿子总是冷冰冰地扔下一句“随便”,就回屋了。

她不甘于此,却又无可奈何。

是啊,当一个家庭本该温馨的交流,变成了机械地“打卡”,父母与孩子的心也会慢慢疏远。

很多家长也很苦恼,为什么会和孩子之间变得无话可说?

一位知乎答主曾给出自己的答案:

当她满心欢喜和父母分享用零花钱买的漂亮本子时,父母不但不夸奖,反而一顿埋怨:“你钱多得没处花是不是?”

几次类似的事后,她失去了和父母分享任何喜好的欲望;

当她开开心心地跟着父母去逛街时,凡是她喜欢的衣服,父母从不买,反而批评她审美不好,然后转头按自己的喜好买下她不喜欢的衣服。

几次之后,她再也不想跟父母一起出去了,也不想交流自己的喜好了。

当她连续住校半个月、满怀希冀地回到家,没有等到父母的热情欢迎,得到的只有数落、批评:“怎么又回家了?”

那一刻,她只想立刻逃离这个家。

如果在一段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没有平等、尊重的沟通,就好像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一般。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孩子也会把心底的秘密深藏心底,不愿意与父母吐露。

冷漠的孩子,不是一下子变得无情,而是攒了太多的失望才会变成这样。

当金钱战胜了亲情

电视剧《大考》中,有一个留守儿童女孩田雯雯。

父母一心忙着赚钱,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把她丢给奶奶,一年也回不来几次。

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心和陪伴,田雯雯慢慢跟父母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隔阂。

家里遭遇小偷,她害怕得要死,却宁愿选择求助居委会,也不肯告诉父母;

生病发了高烧,哪怕害怕感染了新冠,却还是和父母报平安。

别的孩子高考时都有家长陪同,她却只能孤独一人上阵,结果被洪水困在家中,差点被淹死。

妈妈抱怨她从小太独立,对父母没有信任。

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你们一年施舍似的就回来看我两三次,现在奶奶也走了,我能不孤独吗?”

田雯雯的父母以为多赚点钱,就能给女儿带来更好的生活。

却不知,对孩子来说,再多的金钱物质,都比不上爸爸妈妈陪在自己身边。

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虽然钱很重要,但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那些失去的陪伴与亲情。

曾在一个节目上看到,“富二代”男孩当众控诉自己的父母。

从小父母忙于生意,早出晚归,把他和姐姐丢给奶奶养。

他家物质条件相当不错,他在成长当中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量满足。

就连毕业后不想出去工作,父母也慷慨解囊,掏钱给他办了个厂子。

可在他内心深处,丝毫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温暖和关心。

他觉得自己特别孤独,和父母完全没有亲情可言。

多年来内心的孤苦和委屈,不断折磨他敏感脆弱的神经,最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不是给孩子足够的金钱和物质供养,就是最好的爱。

如果在父母的心里,陪伴远没有赚钱来得重要,那么孩子只会和你渐行渐远。

父母与子女之间

价值观出现了冲突

看到一位女生在网上倾诉,说自己想要和家里“绝交”。

原来,毕业之后,她在大城市只身打拼,如今年近三十,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单身,并且有不婚的打算。

家中的父母知道后焦急不已,怕她老了没有着落,常常变着法子来催婚。

最过分的一次,竟然直接把她的住址私下告诉了一位“物色”好的相亲对象。

当她一早起来,睡眼惺忪地看着门外站着的陌生男人,当下就破防了。

她愤怒地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如果再这样,就和他们断绝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所秉持的,是陈旧的价值观,一般都偏向于固执、传统、守旧。

而孩子所秉持的,是新一代人的价值观,一般都偏向于灵活、自由、变通。

这两方的观念,差距甚大。

如果父母执意要用自己老旧的观念去要挟子女,控制孩子的人生,那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就像隔壁老张家两口子都是教师,但儿子大学毕业后却想留在杭州,转行开个淘宝店。

老张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执意阻拦,还多次要求儿子回来考个公务员。

父子俩为此多次大动肝火,家庭氛围剑拔弩张,儿子这次过年连家都没回来。

要知道,孩子终会长大,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想法。

更何况,时代也在变化,很多过去的经验和想法已经过时。

父母平常要多学习、多接受新鲜事物,潜移默化地输入新一代的观念,才能和孩子和谐相处。

父母对孩子的人生

频繁越界

作家周国平说过:“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的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有些父母总是喜欢对孩子事无巨细地关心,表面上看,他们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空间的一种侵犯。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过一个叫慕容复的男生。

他曾怀疑母亲在家里安了摄像头,因为每次只要他不学习,母亲回到家就会劈头盖脸对他一顿骂。

后来他发现,每天母亲临出门前,会在书柜门上绑一根头发,只要他一拉门,头发就会断掉。

她会在放玩具的抽屉下塞一张纸条,只要他拉开,纸条就会飘到地上。

他感觉每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监视着。

他越来越痛苦,每天放学也不回家,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到处游荡。

后来,他开始自甘堕落,旷课、骗钱,每天和小混混们待在一起。

多少父母未经允许擅自翻看孩子的日记,替孩子擅自做决定,从选兴趣班到报考大学专业,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

想起一位网友@剁肉草莓葡萄的分享:

十年前,自己的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三十多分,本可以上一所普通的211或者偏远的985。

可妈妈一意孤行,非要让她报更好就业的“会计”专业,还威胁她,说不听话就跳楼自杀。

在妈妈的逼迫下,她只好被迫遂了她的心愿。

不料,当年会计录取分数高,她没被录取到那所学校,调剂到了二本。

因为这件事,她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永远无法原谅母亲。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讲究一个边界感,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当对孩子的关心与爱超出界限,所有的付出都将成为负担,让孩子只想逃离父母身边。

为人父母,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学会得体地“退出”,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都说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斩不断的血脉,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可是,很多时候,亲情也是有“保质期”的。

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父母和孩子感情长存的基础。

关系处不好,你的教育不但是无效的,甚至还会让本来紧密的家庭关系走向破裂。

作为父母,学会放下执念,经常自我反省,尊重孩子的选择与生活方式,才是让亲子关系保鲜的重点。

点个“赞”,与各位父母共勉。

0 阅读:0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