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全才”是怎么炼成的?周恩来:一个爱好增加了他的伟大

星空巨影 2025-02-24 10:48:01

这几年,有那么一伙人,把读书当成丢人的事儿,还拿着“读书无用”这种态度到处怼人。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咱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咋读书的,毛主席可是这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毛主席那才智可是多方面的,简直就是全才统帅!他不但是特别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还是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书法家、诗人等等。

那么,毛主席为啥能建立如此卓著的丰功伟绩,获得让全世界都敬仰的荣誉?除了有天分之外,他还一辈子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

毛主席特别爱看书,一辈子看了老多书了。不管工作有多忙,他每天都得看会儿书,那对书的热爱简直就是嗜书如命,书就像他的伙伴似的,只要活着就不停地读书。

3岁就会看书。

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冲,他才2岁的时候,母亲文七妹就把他送到姥姥家去了。

文家可是书香门第。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特别有文化,还在家开了个启蒙馆,这启蒙馆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收了二十多个七八岁到十岁的小孩。

毛泽东那时也就三四岁的样子,表哥文运昌老是带着他去私塾玩。舅舅惊讶地发觉,毛泽东年纪虽小,却特别爱看书。

七八岁的孩子学《三字经》《百家姓》这些的时候,毛泽东在教室里学得有板有眼的,小脑袋还跟着晃悠。时间一长,年幼的毛泽东受这种氛围的影响,竟然能把《百家姓》等背下来了。

文正莹可高兴了,打这起就有心培养毛泽东。平常的时候就教毛泽东认字,还送了一本《康熙字典》给他,毕竟只有先认字,才能够阅读。

毛泽东8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读《三国演义》这种大人看的小说。所以,当他父亲毛顺生把他正式接回家,送去南岸私塾的时候,毛泽东早就“超前学习”了不少东西。

他能轻轻松松就把《七步诗》《咏鹅》这些特别有名、大家都知道的诗篇背出来。你得知道,别的孩子当时还在认字、学《论语》。就因为这样,好多私塾的老师都讲毛泽东是“神童”。

文正莹可是个正直又注重操守的儒士。他这人,学问挺不错,钱也不少,但他就是看不惯那些老是欺负老百姓的家伙。他,除了教毛泽东认认字、读读书,还会教毛泽东该咋读书,为啥读书。他觉得,要读书首先得学会做人。

毛泽东受舅舅的影响,不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且学会了读书的方法,知道了怎样挑选好书。

打那之后,毛泽东就爱上阅读了。毛泽东的恩师毛宇居回忆说,他做毛泽东私塾先生的时候,毛泽东最多也就12岁,可毛泽东已经能看《春秋》《水浒传》《西游记》这些古典书籍了,在所有孩子里,这是最牛的。

当然,毛泽东特别尊敬老师。1959年,他回到老家的时候,还特意请这位老师一块吃饭。毛宇居对着已经当上国家领袖的毛泽东笑着说:“主席敬酒,可不敢当。”毛主席回应道:“尊老敬贤,这是应该的。”

啥方面的书都去看。

毛泽东到湖南读书之后,眼界就开阔起来了,读的书也更多了。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他专门钻研《汉书》《资治通鉴》这些书,还能在湖南图书馆一待就是好多天。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他更是晚上都点灯读书,有时候就直接住在图书馆了。

毛主席读书有个特性,啥领域的书他都会去看。就像打仗的时候,毛主席最爱读的书就是兵法方面的,像《孙子兵法》之类的。

周恩来写过一篇名为《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毛主席爱读古书,他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讲话,都会运用很多古籍资料以及经验教训。这就使得他知识面更宽阔了,也让他更加伟大了。”

另外,毛主席也读童话类、天文类这些书。

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讲过这么个事儿,有一回她到庐山去见毛主席,瞧见毛主席办公桌上竟然摆着本《安徒生童话》。要知道当时庐山会议可是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毛主席还能抽出空来看童话。

许世友被毛主席多次督促着读《红楼梦》。许世友是个武将,让他看《红楼梦》,他哪看得进去。后来,他收到毛主席寄给他的几本杂志,一看,居然是讲哥白尼天体运动的书,这可把他惊到了。

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谢静宜讲过,毛主席老是让她多读点书。她还提到,毛主席引导她多读书,是从看小人书入手的。

谢静宜特别吃惊,她压根儿没想到毛主席读书的范围这么宽泛,就连小人书里都蕴含着大道理。

另外,毛主席也会看物理之类的书。就有一回,毛主席跟杨振宁教授聊天的时候,毛主席还问到他微粒构成这样的事儿,这可把杨振宁惊到了。

毛主席在陕北的时候,有个“马背诗人”的称号。这就是说,他好多有名的作品都是在马背上创作出来的。毛主席还说,马背上也是读书创作的绝佳之处。

毛主席在陕北的艰苦岁月里,读书可不管啥地点。他跟李银桥讲过,哪怕是上厕所的时候,旁边也得有书才行。就因为这样,毛主席的卫生间里也堆着好多厚厚的书。

战争时期,部队总在到处转战,这可让毛主席读书成了大难题。毛主席就想出个法子,让警卫员在他的上衣和裤子上都缝些大口袋,好用来装书。

毛主席,他会把没看完的书或者最爱的书都带在身上。咱们看毛主席在延安的好多照片就知道,他的衣服、裤子口袋都特别大,为啥?其实就是为了能装书。

1938年初,毛主席在陕北写出了《论持久战》,这书在全国可轰动了。但好多人都不知道,毛主席在窑洞里写这本书的时候,天气冷得很,他就在脚边放了个火盆。嘿,没想到火盆把棉裤都给烧着了。毛主席也不让换条新棉裤,干脆就拿被子把自己裹起来,一直到把书写完。

在那么冰冷又艰苦的环境里,毛主席就这么一边看书查资料,一边搞写作,这种精神,谁能不佩服?

新中国成立之后,日子好过些了,毛主席在中南海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这书房同时也是他的卧室。他床上都堆得满满当当全是书,他睡的床是警卫员专门给他做的木板床,这床,一半用来放书,另一半才是睡觉的地儿。

菊香书屋的第一个房间是毛主席的存书之处。那儿并排摆着三十六个大书橱,里面装满了经、史、子、集等线装古籍,还有中外的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啥的。西厢房东窗下有一张大的单人沙发和一个小茶几,南、北、西三面墙旁边以及屋子中间也全是紧挨着的玻璃书橱,毛主席生前老在这儿翻看资料、读书看报。

基辛格到中国访问的时候,一走进毛主席的卧室就惊住了。他本以为中国领导人的家会特别豪华,可没想到就有个装满书的大书架,另外还有一张床上也全是书。

到了临终的时候还在读书。

毛主席说过:“有了学问,就像站在山上似的,能看得老远老远的;要是没学问,那就跟在暗沟里走路一样,摸不着方向,可把人愁坏!”

毛主席到了晚年身体比较虚弱,还生着不少病,他的眼睛得了老年性白内障,这就给看书带来了些麻烦。特别是1972年往后,可他读书的习惯一点儿没改,读书那股子劲头也没被挫伤,读书的毅力就跟年轻时候一样强。

到了晚年,他看书基本都是半躺着看,看的书大多是线装本的。线装书轻,而且是竖排的,一本本拿在手里看可方便了。书房里有副特别的单腿眼镜,这是毛主席生病的时候,在床上左右侧卧着看书用的。等眼疾严重到戴着眼镜都看不清字的时候,他就叫人读书给他听,每次听到书里出彩的地方,就一个劲儿地夸赞,要不就开怀大笑起来。

有一回,他发着高烧,体温都烧到39度多了,医生不让他看书学习。他就讲:“你们现在让我成天光吃饭、睡觉,这不得把我憋坏了,多难受,不看书可不行!”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了,可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天,9月8日的时候,他还让工作人员把书拿给他看。

有一份护理记录,上面记载着毛主席临终前的读书状况。

零时零分的时候,毛主席看了14分钟。

零时50分和1时10分这两个时间点,毛主席分别看了10分30秒和15分30秒。

1点45分的时候,毛主席看文件看了10分钟。

2点零5分的时候,毛主席把文件拿起来,接着又看了9分钟。

大概5时的时候,毛主席才看了7分钟,就再次昏迷过去了。

11点15分的时候,护理人员做了这样的记录:“体温是37℃,脉搏每分钟102次,呼吸是每分钟26次。”

中午过后,毛主席的精神状态好了些。12时47分开始看了21分钟文件,13时18分又看了12分钟文件。

14点零4分的时候,医生给他用了1分27秒的呼吸器。他,只要精神稍微好一点,就非得看文件,一共看了三次。每次看文件的时间,10多分钟或者20多分钟都有。下午16时37分那次,还看了30分钟的文件。

我们可能会觉得,都到生命快没了的时候,还拼着最后那点力气读书,这有啥意义?可毛主席用他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知道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不会停止阅读!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要是没书籍,就跟没阳光似的;智慧要是缺了书籍,就像鸟儿没了翅膀。”坎耶里讲:“书籍是人民的编年史,它能把整个人类积攒的数不清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

毛主席比那些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早在延安《文化课本》的序言里,毛主席就讲过:“一个革命干部,得会看会写,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知识作基础。要是不会看、不会写,这人想把工作干好,根本就不可能。”

现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毛主席逝世之后,当年书房里照着他读书的那盏灯灭了,他终年趴在上面读书的书桌空下来了,那些他平常用来圈圈点点、写批注的笔墨也干了。但每次我们在书房里瞧见那一橱橱、一架架、一摞摞被他老人家夹着纸条、折着书角、画着记号、写着批注的书时,他老人家勤奋读书的模样,就好像又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毛主席战斗的一生都有书相伴。他以亲身经历向我们,向全体中国人表明,读书是有用的,不但要读书,还得读好书!

69 阅读:5160
评论列表
  • 2025-04-11 12:40

    从书中找智慧找经验找方法然后结合实践发扬光大,伟人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