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十五)常衮是李豫留下的宰相,为何李适登基后将其贬谪

惊心鸟 2024-11-30 02:13:24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每个新皇帝登基即位,都会对原来老皇帝留下的朝廷执政班子进行调整。这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心腹上位,让自己更好的控制朝廷大权。另一方面也是调整国家政治路线的需要,选择符合新皇帝执政理念的朝廷大臣掌握大权。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种权力更迭和朝廷调整大多是在平稳中进行的。即便是被新皇帝调整出了执政班子的重臣,新皇帝也会看在老皇帝的面子上,给予其极高的殊荣和待遇。然而唐德宗李适刚一登基,便将唐代宗李豫留下的宰相常衮贬谪了,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李适登基后皇位尚未稳定,政权更迭尚未完成,甚至唐代宗李豫的丧事都还没办完,他就将宰相常衮贬谪外放,实在是不符合一向皇位传承的规则的。按照古代封建王朝的规矩,前任皇帝去世后的丧事向来是由他留下的宰相主持的。常衮是唐代宗李豫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宰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可见李豫在世时对他的信任。因此对于李豫的丧事,常衮作为宰相应该是重要的主持人,甚至需要作为山陵使或皇陵使来帮助李豫走完最后一程。可是李适却没有遵循这个规则,在丧事期间便将常衮贬谪外放了。

李适这种严重违背礼法的行为,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不解,也对其贬谪常衮的出发点感到好奇。对于常衮这样的老臣,按道理李适为了皇位稳固是需要极力拉拢的。即便是两人有什么私人矛盾,看在李豫的面子上也要授予其殊荣,然后才让其罢相或致仕,这也是皇家对朝廷大臣应有的体面。可是李适连最表面的面子功夫都不愿做了,等不到丧事结束就将常衮贬谪,似乎两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可是从唐朝的史料上来看,常衮和李适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没有记载两人在政治上发生过冲突,所以很多人对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感到不解。

按照史书记载,事情发生得也很无厘头,李适和常衮之间根本没有发声争执,争执的双方是常衮和中书舍人崔祐甫。实际上常衮和崔祐甫唐代宗时期就很不合,两人为了吏部铨选发生过不少的冲突。唐代宗李豫去世后,朝廷按照礼制进行发丧,按制度群臣应早晚各哭十五声。因为常衮是李豫一手提拔的,所以常衮对李豫非常感激,哭起来就难以自制,超过了礼制规定的次数,这让崔祐甫感到很不满。后来议论丧期,李豫为了简化丧礼,曾下遗诏只需服丧三日。常衮觉得不够隆重,应该按照唐玄宗的规矩,服丧二十七日。

为了这些利益上的细节,常衮和崔祐甫争吵不休,最终闹到了李适的面前。常衮认为崔祐甫擅自改动国家制度,以此为由弹劾崔祐甫,建议将其贬为潮州刺史。李适先是安抚了常衮,然后觉得这个贬谪太重,便将崔祐甫该为河南少尹。崔祐甫毕竟是中书重臣,他的贬谪必须要走中书宰相签署的程序。常衮按照惯例走了程序,将崔祐甫打发上路了。事后上报到李适处,李适却说常衮违背流程,是欺君罔上。于是他下诏把常衮贬为河南少尹,将崔祐甫召回,授予门下侍郞、同平章事的官职。

崔祐甫回到长安后又被改任为中书侍郎,并修国史,李适把服丧期间的政务都委托给了他。而常衮却被一贬再贬,他人还没到河南,又被改到潮州刺史,不久之后又被改到福建观察使。李适对常衮的这种贬谪,似乎是意气用事。一开始就是拿常衮贬谪崔祐甫的官职说事,然后又层层加码。从这些操作看常衮似乎真的是欺君罔上了,而且让李适非常的愤怒。但实际上这事跟李适一点关系都没有,常衮也是按照朝廷的惯例和流程做事,没有任何越权的地方。从事情的细节来看,这更像是李适为了保护崔祐甫,用欲加之罪的方法驱逐常衮。

李适给常衮安上欺君罔上的罪名是有原因的,因为常衮在贬谪崔祐甫的流程上有些漏洞。按照朝廷的潜规则,中书是由多个宰相掌握的,不只是常衮一人。当时除了常衮,还有郭子仪、朱泚都带着宰相头衔。按流程贬谪崔祐甫的诏令需要所有宰相签署,但郭子仪和朱泚按惯例都是当值的常衮代签的。

因为郭子仪和朱泚都是军队出身,他们掌握相权更多是形式上的,插手宰相事务太多反而会引发皇帝的猜忌。常衮按照一向的惯例给郭子仪和朱泚代签了,事后李适认为郭子仪和朱泚不知情,而郭子仪和朱泚认为不必贬谪崔祐甫,于是李适便给常衮扣上了欺君罔上的罪名。

常衮真的欺君了吗?实际上这个事情当时李适是答应的,将崔祐甫从潮州刺史改到河南少尹也是他提出的。可一转头李适便不承认了,反而拿朝廷惯例不符合正规流程说事,给常衮扣上欺君的帽子,显然是无耻的出尔反尔。皇帝力保崔祐甫的情况下,郭子仪和朱泚怎么可能反对,结果常衮便成了背锅侠。实际上常衮给郭子仪和朱泚代签也是之前唐代宗李豫首肯的,本质上是李豫猜忌藩镇,不希望这些武将在朝廷中权力过大。李豫让给郭子仪和朱泚挂上宰相的头衔,只是为了安抚各地的藩镇,本就没有打算让他们掌握朝廷大权。

从这些细节来看,明显是李适违背了李豫在世时定下的潜规则,以欲加之罪的方式贬谪了常衮。有的史书认为李适是不了解李豫时候的制度,所以才给常衮扣上欺君罔上的罪名。可是从史料看,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完全是为了给李适遮掩。李适从李豫登基开始就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不久之后便成了皇太子。李豫执政期间生病的事后,李适多次有过代为监国的履历,说他对朝廷制度不了解完全是掩耳盗铃。更何况按照礼制,先帝的丧事向来是在任宰相主持,常衮又是因为维护传统礼制而与崔祐甫发生冲突,何罪之有?

那么问题来了,李适作为刚登基的皇帝,父亲丧事还没办完,为什么就急着换宰相呢?从史料上进行分析,这可能与李适执政初期的理念有关。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唐朝非常艰难,河北和中原藩镇拥兵自重,吐蕃虽然败退了,却又想卷土重来。从安史之乱开始打了几十年的仗,朝廷的财政濒临枯竭,维持非常艰难。李豫在世时采取的是互相制衡的策略,让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制衡,让郭子仪利用声望压制各地的藩镇势力,然后逐渐的回收朝廷的权力。李适即位后并没有继续沿用这个策略,而是疏远了宦官集团,大量提拔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

前面的文章中讲过,唐朝初期是门阀世家的天下,以五姓七宗为首的各大门阀世家把持了国家的资源。后来经过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三任皇帝的治理,扶持了寒门地主与门阀世家制衡,逐渐以寒门出身的官员替代门阀世家。此后门阀世家的官员逐渐丧失了原本在朝廷的优势地位,不得不与寒门地主官员一样通过考科举来谋求一官半职。唐玄宗李隆基中后期开始信任宦官,于是宦官集团崛起,成为朝廷中的新势力,这几股势力交替掌权。安史之乱后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成为朝廷的主宰,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都是采取两者互相制衡的策略。

从唐朝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看,门阀世家从唐初到中唐时期是不断弱化的,越到后来越难以单独掌握朝廷政务。到了唐代宗李豫后期,朝廷官员中大量提拔寒门出身的官员和非门阀世家的官宦子弟,其中重要的标准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常衮之所以在吏部铨选的事情上与崔祐甫发生冲突,其主要原因便是对于官员任命的理念争执。常衮注重官员的能力,以科举为提拔官员的标准。而崔祐甫是门阀世家出身,他更多的是任人唯亲。门阀世家多为联姻,所以崔祐甫提拔了不少有裙带关系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大多是恩荫入仕,不经过科举的。

李适即位后几乎全盘推翻了李豫定下的制度,采取了另外一套。用人上他大量提拔门阀世家官员,当宰相的崔祐甫、杨炎、卢杞都有着显赫的门阀世家背景,他放弃了用宦官集团与藩镇集团制衡的策略,一方面疏远宦官集团,另一方面强势削除藩镇。他的这些治国理念看是表现出了新皇帝新气象的风格,但在历史上引发了极大的动乱,以至于酿成了奉天之难的兵灾。常衮是李适登基后被贬黜的第一个非门阀世家的宰相,也是他打压寒门官员,扶持门阀官员的开始。他借机捧起的崔祐甫,利用举荐制的漏洞任人唯亲,使门阀世家有了复兴之势。

可以说李适贬谪常衮,本质上是推翻李豫留下的旧制度的开始,也是打算一改安史之乱后朝廷弱势的执政风气。但他显然有些自不量力了,以当时的唐朝局面,根本经不起他那样的折腾,也就给国家埋下了隐患。常衮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维护的是李豫执政时期的旧格局,也就站在了新皇帝的对立面。他的一切行为,包括严谨任用科举官员的风格,都成了李适掌权的拦路虎。而李适本人也是希望通过门阀世家改变朝廷的政治格局,借助他们的力量压制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但实际上他过于高估门阀世家的力量,也过于轻视各地藩镇的实力。

0 阅读:27